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禅宗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这个文字的道路中断了,车子开不过去了。言语道断。内心的活动停下来,这个时候表现出来是一种毕竟平等,你内心的状态是一种平等性的,是一个不变异性的,是一个不可破坏性的。当下是一心,故名真如。三世诸佛所觉悟的是这个真理,历代祖师所传承的也是这一念心。当然禅宗的开悟,他是一种相似的理解,不一定就是真如。但是他有这个感觉以后,以后就不同,以后的修行就不一样。跟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的人是不一样,称性起修。他要在修行的时候,那是很平常的。平常心是道。不像我们凡夫一直妄想,在这个地方看到好境界,就高兴;看到不好的境界就痛苦,我们老是依止妄想在活动。他依止不生灭心的时候,他内心很平常。法法消归自性,以平常心来修六波罗蜜,当然就不同。【楞严经】有十卷,佛陀花了三卷半来发明,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讲这个心,讲这个相貌,讲了三卷半。十卷里面占了三分之一,然后阿难尊者开悟以后,佛陀再告诉他修行方法。为什么呢?佛陀讲他一个譬喻说:因为你没有把这个不生灭心的心体验出来,你依止妄想修行有什么缺点?佛陀说:譬如蒸沙,不能成饭。你现在想吃饭,肚子饿。你拿这个沙去煮,煮了半天,它是个热沙,它不能成饭,为什么?沙非饭本。沙不是饭的根源,如是因,如是果,你拿沙去煮成饭,这怎么可能呢?所以你煮饭要拿米去煮饭,为什么?因为米是饭的根本。这因果相随顺。我们想要成就不生不灭的佛果,你依止妄想,有所得的分别心来修行,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那么大的加持,就像拿这个火去烧沙一样。高大的加持力,但是最后是热沙。因为你这个生灭心所成就的果报,一定是六道轮回,因为你依止的是妄想, 有所得的妄想。你一定是要称性起修,以不生灭的本性,这样的因地,这是一种佛性的因地来修行,果报才能够不生灭。因果相随顺。【楞严经】还是要读。你修行的时候要怎么用功,否则的话就是错用心。你一开始依止的因地错了,你后面就全盘都错了。 第二段,这一段是根据【楞严经】把内心的相貌标出来。 「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静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段经文是在【楞严经】里面最重要的一段经文。佛陀开示我们内心的状态,这一段是非常重要。如来藏中。如来藏是指的众生现前一念心。为什么叫如来藏?就是如来之法含藏在众生的心中。就是如来的功德含藏在我们打妄想的心中。所以我们这念心是真妄合和,有不生灭的本性,也有生灭的心。我们凡夫都是依止妄想在活动,我们还找不到不生灭心,这是一个问题。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体现显现很多的色,但是的本性是空的,这个地方偏重在真空。它的作用,性空而真色。虽然是空,但是随顺各式各样的业力,它就有各式各样的果报出现。性空而真色,这是讲心的作用。这是总标,以下第二段就把体 性跟作用的相貌讲的更清楚。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讲体性。清净本然,这句话值得我们体会一下。佛法说我们这一念心是清净,什么叫做清净?佛陀在【楞严经】上说,清净的意思是离一切相。譬如说,我们内心当中有时候遇到染污的因缘,生起烦恼的相貌。我们因为读诵大乘经典,或者是诵经持咒的因缘,生起的善心的相貌,这都不是清净。清净是远离善恶的心识,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叫做清净,它离一切相。这怎么去体会呢?佛陀在【楞严经】讲一个譬喻,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碍彼诸相发挥。虚空包容很多很多的相貌,你把虚空丢垃圾,它也包容你;你用白色的油漆放在这个地方,虚空也包容你。但是虚空不染着,你用黑色的墨汁泼虚空,虚空不排斥你,但是它不受染污。你用白色的油漆去泼虚空,虚空也是一样,不受染污。这个就是清净。它离一切相,你生起善念,不能增加它的功德。你生起恶念,不能增加它的罪业,这个叫做它的清净。简单的说是离一切相,这是我们内心真如的相貌。 本然的意思是本来如此,不是假借因缘而清净的。一块白色的布给搞脏了,用强力洗洁剂把它洗干净,这个布,它的干净不是本然,因为你本来是脏的,把它洗干净。一个东西因为造作洗干净,它还是会弄脏的。有造作东西,你把它洗干净以后,它还会弄脏的,因为它因缘嘛。但是清净是本来就是如此的,众生的心本体就是这样子,它不是因缘而有的,所以说叫做本然。清净本然是我们这一念心的本性,周遍法界,它是无障碍的。遍满虚空的。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叫因果。凡夫的心不是安住在清净本然的本性,凡夫的习气就是要动,一念不觉。我们的心就是不安住在清净本然,他就是欢喜动,一天到晚动来动去。动即是业。这就有问题了,有生命出现了。生命会出现有两个因缘,第一个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着众生染污的愿力希望,有染污的愿力、清净的愿力,我们心中有各式各样的希望。第二个循业。你单单有希望,还不能成就果报,有业力,善恶的业力。蕅益大师写一本书叫【灵峰宗论】,后面有一个叫见闻录,讲一段事情。古时候杭州有一个乡民,祖先留下很多田产,他就在这地方经营,整天工作、种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分守己。有一天他的田地被当地一个大地主,用非法的手段抢过去了。地主跟他理论,但是对方人多势众,打也打不过他,没办法就告到官府去了。这个大地主用钱去贿赂官府,官府就偏袒大地主,把土地就判给大地主。这个农民心中实在委屈,心不甘情不愿,非常恨,就咒愿,你今生这样欺负我,我下辈子饶不了你,我就变一条毒蛇来毒死你。发了这个邪愿以后就生病了,越病越严重,后来医药都不能治了。临命终,把儿子叫过来说:我死了以后,帮我买一个棺材不要太好,下面挖一个洞,不要全部封死。他说:父亲,棺材都是封死的,为什么要挖一个洞呢?他说:我被他欺负,我要变一条蛇咬他,你要挖一个洞,好让我跑出来。儿子就把这件事情告诉做棺木的,做棺木的就讲出去了,辗转就让大地主知道。这个地主也是有点良心,想想真的是我不对嘛?你看结下这么一个冤家,他自己也觉得有点恐怖,有点忏悔。就拿着地契,一点礼物跟他忏悔。一忏悔以后,事情就好说话了,就喝酒,醉了以后,这个农民呕吐,就从肚子吐出一条毒蛇出来,死掉的毒蛇。我们从缘起法来看,当然这条蛇一定有因缘,一切法不会是上帝创造的,也不会是自然而有。他肚子为什么会有一条毒蛇呢?这是业力不可思议。第一个,我们一个果报会出现,你要有业力。当然他今生所作,作一个毒蛇足足有余。第二个,他有希望,他有咒愿的力量,后来他改变了。所以我们不要随便的发邪愿。【阿含经】上有件事情,佛陀带着比丘去扥钵,经过一个森林。这个森林有一个动物很特别,牠能够到空中里面去抓鸟吃,牠的速度非常快,任何一只鸟不能逃过牠范围。牠要抓那只鸟就可以把那只鸟抓住,把牠吃掉。牠也能够深到海里去吃鱼,你看这种动物,两栖动物。比丘就问佛陀说,这只动物是怎么回事呢?佛陀说:这是过去生一个比丘,在山中打坐,快得定的时候,树上的鸟一直叫、一直叫,他很生气,下一世找你们报仇。就换一个地方,到海边去,鱼在那个地方也是跑来跑去,他也是起咒愿,我要找你们报仇。好了,修行人的心力又更强了。在寂静的当中,他发的愿又不得了的。所以他死了以后,他一方面能在空中吃鸟,一方面能到大海吃鱼。所以我们心中的愿不能随便乱发的,当然,你要得果报,只有愿力还是不够,还要有业力。愿生西方净土中。你发这个愿,但是你没有念头的资粮还是不行,没有执持名号的资粮还是不行的。我希望生天,但是你的业力只足够到人间,那也不行。譬如说,两个同参道友,你跟他很好。你们两个发愿,我们下辈子再见面,好不好?好。怎么办?从因缘上来说,你们两个在人间要见面,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你们两个业力要一样。你们两个都有足够做人的业力。譬如说,你这个人杀盗淫妄,根本就不可能做人,到三恶道去了,资粮不够。所以你们两个人间要见面,业力要一样,共业。第二个你们要有共同的希望。我希望做人,你也希望做人。我希望跟你见面,你也希望跟我见面,互相的忆念。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希望跟佛陀见面也是这样,当然佛陀是希望见我们,这没问题。所以说在这个法界当中,人跟人希望见面,互相的忆念,互相的希望。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是清净本然,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间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众生出现呢?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每一个人有各式各样的希望,每一个人有各式各样的业力,所以说这世间上就有很多很多的生命出现。这是讲到我们内心的体性跟作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