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层的解释是从第六意识,这是一种分别,它不是业力,跟你过去的业力没关系。第六意识是能够感觉到的,当下能够明了分别的那一念心。第六意识有很多的情绪,有烦恼的情绪、有善的情绪。譬如说我们今天,刚刚做完定课,拜了八十八佛,又打坐。用清净的佛法来熏习你这一念心,内心寂静,烦恼暂时不活动。这个时候出来的时候,看到任何人、任何事,都觉得这个人世间都是非常的美好如意。但是当我们起烦恼的时候,你看谁都不顺眼,总是觉得这个人对我都充满了敌意。这个境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这是属于内心的分别。前面是一种业力的因缘,这个是分别。上次讲一个公案,一个母亲看到两个孩子在上课的时候打瞌睡,这个母亲跟大儿子结恶因缘。她认为大儿子,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真是没善根。所以说他看到大儿子打瞌睡,他认为这个相貌是懈怠的相貌。但是她跟小儿子的因缘好。她说:小儿子不简单,打瞌睡的时候还拿着书本。他这种境界对他来说是一种精进的境界。所以我们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从粗分的角度来说,跟你的情绪有关系。这个境界除了过去的业力以外,跟你的情绪有关系。《了凡四训》他说:算命看一个人的相貌,一个刻薄个性的人,薄福。厚道的人有福报,这句话是有道理。要从过去的业力来说,这个人是善业强,你看这个人生活环境也很好,朋友对他也很好,他吃的用的都很好,但是他就是不快乐,为什么?生性刻薄。生性刻薄的人跟境界一接触,就容易去注意别人的缺点,就容易去注意事情的缺点。当然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有好有坏,但是刻薄个性的人,他就容易去注意,容易去记住别人的缺点。他活的很痛苦,他觉得没有一个人对我好。厚道的人他容易去看到别人的优点,其实别人只是对他一点点好,他就觉得这个人实在是不得了,对我这么好。所以说我们今天所受用的境界有差别,有两层意思。第一层从阿赖耶识的角度,跟你的业力有关系,这个就要忏悔了,这不是完全靠修行,因为这个是过去的夙业。就是说我已经对他非常好,他对我还是非常不顺眼,这过去是恶因缘,那只有忏悔。这是阿赖耶识的因缘,这是一种客观的环境。其次是主观的,就是跟你当时的情绪有关系,跟你第六意识分别有关系。不管是业力、不管是分别,都是属于心中所变现的。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这句话是在补充前面那个「唯」,唯独。离开了这一念心,就没有境界可得。换句话说,这个境界唯独是妄念而有,离开了妄念就不存在了。 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前面讲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妄念,所以我们在一生当中就要受用很多很多的境界。但是这个地方是讲本来面目,就是说一切法,从本以来,从本性上来观察,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在唯识学来说,我们内心要有分别,一定要有名字。譬如说这一朵花真是美,要分别这一朵花的好坏,你心中一定要有话,你心没有话,你心不能分别。心中不讲话,你内心不能活动的。我们心的真如相,它一定要离开名言,它是无分别的状态。所以说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达成这种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不会随你的时空而有变异的。你到地狱去,你的本性还是一个如的境界。你到天上去,还是如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无有变异,不可破坏的,不会被罪业所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一」是简别它不是差别。凡夫每个人打的念头各式各样,你打这个念头,他打那个妄想,但是从本性来说,唯是一心。假名为真如。 禅宗对真如心的体悟是很重视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对不生不灭的本性没有体验,你依止妄想来修行。你的根本是依止妄想,你的果报是生灭的。因为你因地依生灭心来修行,有所求、有所得的心,心外求法。你依生灭心来修行,你的果报就是生灭的,如是因,如是果。所以他要你在修行之前,你要先坐下来参禅,什么是你本来面目?就是要你远离现前的妄想,回光返照。把你内心深处,不打妄想的那个心找出来,依止它来修行。 唐朝有一个法眼宗,禅宗有一个法眼宗。祖师法眼文益禅师,很有名的大善知识。他有一天主持一个禅七,小参的时候,请当家师父起来。文益禅师问:什么是佛法,道一句。你打坐这么几天,佛陀讲那么多佛法,是讲什么道理,你道一句。当家师父说:丙丁童子来求火。这个丙丁就是火。佛法就是以火来求火,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有佛性,对不对?由这一念心来观察这一念心,以心观心。所以修行就是以我们这个火性来找火。文益禅师说:唉!原来你不懂得佛法。就叫他下去。当家师父是一个道场的当家师父,很高的职位。心里就不快乐。他就离开禅堂,不参禅。但是古代的人,他还是有惭愧心。古代的人还是以圣道为重,不可因小失大。法眼文益禅师是大善知识,他讲我不对,是真的不对。他气消了以后,他又搭衣去跟法眼禅师忏悔,请善知识开示,什么是佛法?我刚刚讲错了,请你道一句。指点我一下。法眼禅师说:丙丁童子来求火。结果那个当下,当家师父开悟了。因为不是法的问题。因为第一次当家师父说:丙丁童子来求火。这句话是古大德的开示,当然是对的。但是他对这句话,很多很多的迷误,打很多的妄想,根本就落入在妄想的境界,那怎么能说是你悟到佛法的真理呢?这是一种世间流转的境界。第二次,他起惭愧心来跟善知识忏悔的时候,这古代的善知识有加持力,有威德力,他一讲出来的时候,丙丁童子来求火。就把对方的妄想给截断了。他突然妄想一截断停下来的时候,他直接以不生灭的心,来听你这句法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感受,受益。原来我们不生灭心是这种境界,他自己有点体会。 还有一个禅师叫会超禅师。他有一天去请教法眼文益禅师,什么是佛?我们学习佛,我们想要学佛,什么是佛?请善知识道一句。法眼文益禅师禅师说:你就是会超。他也开悟了。当然禅师讲话不一定很有道理。我就是会超,我当然知道。但是禅师开悟的人,以开悟的心意,以心印心。以心力加持,他讲这句话的时候,他就有办法把你的妄想停下来,让你回光返照,他不会让你老是心在外面活动。一般人很难,所以禅宗要讲传承。因为禅师以心印心,他自己悟到不生灭心,然后他告诉他的弟子。弟子找到印证,好,我悟的是这一念心,你悟的是这一念心,好好的护持正法,把这个心传下去。以心传心,以心印心。所以禅师他很注重传承,没有开悟的人,不能作善知识,因为他不依止经论的时候,有很多很多的方便,不同的方便。当然教理的话,他有一段的说法,谁讲话都是这个道理。禅师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时候,让你非得是开悟不行,否则你到时候指错了,根本是一种妄想的境界,你把这个当真心,认贼作父,那就糟糕了。所以说,我们这一念真如的心是怎么回事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