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十七(5)

修习世间禅定,有方便跟正修。具足起码有五种的条件。第一个要持戒清净,五戒十善是禅定的基础,特别是四根本重戒要清净。第二个闲居静处。一开始住在都市,吵来吵去就很难修禅定。第三个息诸缘务。事情不能太多,
修习世间禅定,有方便跟正修。具足起码有五种的条件。第一个要持戒清净,五戒十善是禅定的基础,特别是四根本重戒要清净。第二个闲居静处。一开始住在都市,吵来吵去就很难修禅定。第三个息诸缘务。事情不能太多,太多了以后,精神体力都耗损了,一打坐就没有精神,整个精气神都耗损在工作上,你要修习佛法的时候,就没有精神体力,就打瞌睡。第四个衣食具足。有人提供你饮食,提供你衣服。第五个近善知识。要有人指导你。这个是你的一个具足五种因缘。
正修禅定也有三个方法。第一个要善取所缘境的相貌。禅定它就是要选择一个所缘境。譬如说用息,呼吸的息,入息,从鼻孔到丹田。出息,从丹田到鼻孔。就是以出入息为所缘境。净土法门是以佛号为所缘境,因为佛号,它有功德力,有他力加被的功德力。你修禅定的第一个,一定要善取所缘境,选择你与什么当所缘的境界。第二个、心于所缘,专一安住。这个时候要有念力,正念力。你选择所缘境以后,一定要强迫你这一念心安住在所缘境。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刚开始是要一点强迫。第三个、心于所缘,相续安住。要有相续力,就是正知。你经常要保持觉察的功夫,就是说你这个心对于所缘境,已经忘失所缘境,马上要觉察。你打妄想,马上能够发现,再把它拉回来。正念正知。透过这样子,把世间的五欲给调伏了。这个时候内心是一种「凝然不动,心一境性」的状态。凝然有两个相貌,第一个内心的状态是明了的,它不是一种昏昧的状态。第二个它是寂静的。它没有掉举扰动的状态。明了寂静在一个所缘境中,专一的安住。其实这个禅定主要就是「心一境性」。而这个心是明了寂静的状态。以一个明了寂静的心在一个所缘境,能够专一的安住,这个就是禅定的状态。禅定浅深有四种差别。
初禅-亦名「离生喜乐地」,谓行者禅定初成,内心已离欲界五欲,而生起初禅之喜乐。此中行者身心凝然,徧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心中犹存觉、观二种粗细之心理活动,是名「初禅」。
我们选择一个所缘境以后,在这个所缘境专一相续的安住,就好像说一只扰动的猴子,在那边爬过来爬过去,这个时候你把牠绑起来,牠有一个活动范围。你绑在一个所缘境,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刚开始猴子当然不听招呼,东撞悉撞,但是慢慢、慢慢,我们这一念心是无自性,它是可以塑造的,你经常强迫你自己正念正知,他就生转熟,习久成性,它也习惯了。这个猴子就习惯下来,调柔下来。从最初的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最后到初禅,就是「离生喜乐地」「生」指的是欲界的烦恼。它有召感欲界的果报的力量,叫「生」。修行人得到初禅以后,内心离开世间五欲爱着,生起初禅的喜乐。这个我们凡夫的心情,总是觉得心中有欲望是快乐的。你要我放弃欲望,那我这个人生命就索然无味了,其实不是的。从佛陀的缘起上来观察,当我们放弃世间的五欲,结果是出现更殊胜的快乐,三昧乐。你把世间五欲的快乐,这种烦恼调伏下来以后,内心有很殊胜的三昧的喜乐,周 身心的喜乐。「离生喜乐地」,这个时候修行人,身心凝然,内心当中明了寂静。这个时候不但是鼻子呼吸,全身的毛细孔都能呼吸,入无积聚,出无分散。鼻孔呼吸,毛细孔也呼吸。内心的状态还有觉、观,就是有寻伺两种粗细的心理活动。觉是一个粗的分别,观是一个细的分别。
初禅的内心有五种状态: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寻、伺,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刚开始从一个散乱心,去在一个所缘境,专一相续安住的时候,靠寻伺,就是靠觉观来引导我们这一念心,去安住在所缘境上,乃至于靠寻伺修不净观,来对至五欲的烦恼,呵五欲,弃五盖。把欲界的烦恼,欲界的扰动心调伏下来。这个时候能对治的寻伺还在。第三/四个是喜、乐。内心当中,因为寂静的状态有殊胜的喜乐。虽然喜乐,因为他在禅定当中,还是心一境性,内心当中一片的寂静的,所以禅定的喜乐很特别。虽然喜乐,还是心一境性,内心当中还是寂静明了。
初禅以上就可以修神通,一般修神通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二禅-亦名「定生喜乐地」,谓行者厌患初禅觉、观之浑浊内心,以种种因缘,呵责舍离,使令定境转深,内心凝然,豁尔明净,而生起微细之喜乐感受,是名「二禅」。
二禅叫做「定生喜乐地」。「定」是禅定。禅定正式的生起。初禅的禅定还不是很深,因为他有觉观。觉观还是一种很粗浅的扰动状态。所以这个修行人到了初禅以后,他在初禅呆一段时间,内心的觉观,心中分别的力量混浊内心,东分别西分别,他觉得是扰动内心。这个时候他要让觉观停下来,怎么办呢?以种种因缘,呵责舍离。这个时候,他思惟觉观的过患。智者大师在《法界初第》上说,他思惟觉观,觉跟观的心所,如病、如痈、如疮。我们一个人身体长疮,流脓、流血,非常的痛苦赶快把它割除,觉观亦复如是。在我的寂静心当中,东觉西觉在那边跑来跑去,他就是呵责它。我们这一念心它就是这样子,一种内心的状态,你去赞叹它、随喜它,它就增长,壮大。你一呵责它,它就调伏、消灭。所以责心忏就是这个意思,你一呵责它,它烦恼就淡薄。觉观经过你一呵责以后,觉观就不活动,这个时候定境转深,内心更加的明了寂静。豁尔明净。「豁尔」是开阔的意思。智者大师讲一个譬喻,豁尔是什么境界呢?像一个人,他本来住在一个小房子,活动很不方便,走过去碰到墙壁,走过来碰到墙壁,这个时候换一个大房子住,非常开阔。前面的初禅,有觉观把他给绑住了,这个时候,他用呵责把觉观调伏下来,他的心情更加的开阔,更加的寂静,生起微细的喜乐。这个时候喜乐当然更加殊胜,有禅定的增长,寂静度的增加,喜乐就更加的殊胜。二禅「定生喜乐地」,胜妙的禅定生起,心中有喜有乐。
三禅-亦名「离喜妙乐地」,谓行者复厌二禅之喜心涌动,定不坚固,以种种因缘,呵责于喜,喜心既灭,定境转深,绵绵之乐,内心涌发,乐法增长,周遍身心,于世间有为之乐,最为第一,是名「三禅」。
三禅叫「离喜妙乐地」,离开喜,前面的二禅有喜有乐,他现在不要这个喜。修行人厌恶二禅的喜心涌动,定不坚固。这个二禅禅定的修行者,在二禅当中,虽然有喜有乐,这个喜比较粗重,乐是比较微细。时间久了以后,他觉得这个喜干扰到他的禅定。喜心涌动,使令他的禅定不能坚固,他也是用呵责的方法,思惟这个喜,如病、如痈、如疮,一个人有病毒侵入到体内,就像一个人皮肤长疮一样,这么的痛苦。这个时候用这种过患来呵责喜,这个喜就不动,喜心就消灭,定心就转深。禅定的快乐是由寂静而来,定境转深快乐就更增长,绵绵之乐,内心涌发。三禅的快乐就像泉水一样不断的冒出来,没有止尽的冒出来,乐法增长,就是三昧的乐增长,他是周遍身心的。世间的五欲是局部的,三昧乐是周遍身心的,每一个细胞都非常的快乐,在世间的有为乐当中是最为第一的。三禅的快乐在空间上是周遍身心,他没有一个细胞是不快乐的,整个从足到头,每一个细胞都非常的快乐,周遍身心。第二个他时间能够绵绵不断。世间的五欲乐是短暂的,一下子就失去掉。三昧乐不同,只要你没有事,双腿一盘,一下子就进入三昧乐,三昧乐他能维持一天、二天、三天、乃至于七天、一个月,他三昧可以维持一个月,从来没有断的。所以三禅的快乐是最快乐的。所以说一般古德给修行人的建议,你要是凡夫,不要进入三禅。进入三禅很难出来,你很难修观,你很难修无常无我,因为你那个观会提不起来,因为那个快乐太厉害了、太迷惑人,除非你是圣人。圣人入三禅,他有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这种三昧乐不会去迷惑他。所以说一般的修行人,他入初禅,到二禅,就直接跳四禅,他不入三禅的,因为三禅的快乐,会把一个人绑住,你就不想解脱,障碍你的出离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