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法师语录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佛说了些什么?容易理解吗?我告诉大家,佛所发现的人生真理,非常的简单,甚至简单到我说出来大家都不敢相信。佛自己当初悟出这个真理时也不敢相信,书上说,佛悟道后,不想也不愿把自已悟到的真理传授给别人,怕被别人耻笑。佛所悟的真理,以及49年说法传道的内容,其核心就是五个字:别胡思乱想。做人能做到不胡思乱想,他的内心就会变得清明安祥,烦恼痛苦也随之而去。佛经上所说的四万八千法门,数自己的呼吸也好,观心观空也好,念佛也好,拜佛也好,参话头也好,以及别的,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人做到不胡思乱想。我们禅宗讲明心见性,想通了就好。同样是吃饭,过去是糊里糊涂吃饭,现在是明明白白吃饭;同样是睡觉,过去是七梦八梦睡觉,现在是踏踏实实睡觉。马祖禅师说,饥来吃饭,困来睡觉,就是这个意思。切不要以为,成佛以后就腾云驾雾,万人朝拜,或者其它不着边际的奇迹,那都是妄想,都是外道。 什么是禅?不要胡思乱想就是禅。 当年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到底悟到什么呢?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发现了妄想,发现妄想掩盖了佛性,是一切众生沉迷不悟、流转六道的原因。 我们学佛修行,要打掉妄想,就是要把八识田里的妄想,一个一个打掉。从眼、耳、鼻、舌,身五识开始打,一直打到阿赖耶识,全部打掉,只剩下佛性为止。我们平时说的修行果位,声闻四果呀,菩萨五十一地呀,实际上就是消除妄想的程度,这与我们小时候读书一样,学的知识越多,年级越高。不过修行相反,妄想越少,果位越高。 佛经上说,人身难得。世俗人生尽管没有意义,但一个人一辈子几十年时间,却是很珍贵的,我们通过学佛,通过努力修行,可以过上与世俗生活方式有别的另一种有意义的人生,那就是成佛。有人可能要说了,佛也是人么?是的,佛也是人,佛是觉悟了的人。所以经上说,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众生。切不要以为成佛以后,就是坐在大雄宝殿的莲花座上,香绕烟熏,万人朝拜。不是这样的。当年释迦本尊成佛以后,还是风里来雨里去,托钵游化一生。成佛以后,人还是那个人,只是他心理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得明亮宁静,没有任何困扰,生机勃勃,更有活力。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上下左右,东张西望,而佛说不定就紧贴着我们背后,在窃笑我们的糊涂,我有时和人开玩笑说,只要我们突然来个急转身,就不定就能和佛撞个满怀。悟道成佛,随时随地都是可能的,古代、现代的禅师们开悟的故事不是很多么?不要把开悟想象成升天成仙之类的,开悟只是平常事,就象放下肩上的重担一样平常。一个人人品正,一心一意地做人,就自然而然昌盛成佛了。 众生有别,但佛性无分别,在圣不增,在凡不关;佛心不二,自性空寂,如罪之无内外中间,即使有束缚,也是自心无明所至;只要打破时空因缘,超越圣凡分别,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学佛成佛难不难?对于不发心,或发心不够的人来说,当然难,就象考大学,对于不读书,或读书不用功的人,当然很难,但对于读书用心的人来说,考大学就不难,不是很多人都上了大学吗!学佛也一样。成佛又不是成给人家看的。有人总以为成佛是奇迹,而不理解成佛本是平常事。在他们眼里,成佛么,就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有三十二相呀,有八十种好呀,或者肉身不烂呀,有多少多少舍利呀,真是执迷不悟的妄想!即身成佛是人生境界上的成就 。 既然学佛,就应该发大心,起宏愿,学佛就应该想着要开悟成佛。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一心想着开悟成佛,本身又是一种凡夫贪执,凡夫妄想。有贪执有妄想就起烦恼。带着一身世俗习气的凡夫,才开始学佛,又增添一种贪执,一种妄想,一种烦恼。事实上确实这样。因为凡夫在世俗社会中生活,长期熏染的贪执习气和妄想习气,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佛,正是要消除凡夫身上的贪执习气和妄想习气。而所谓的开悟成佛,正是没有贪执没有妄想的境界。 一个刚发心学佛者,首先不要一心想着开悟成佛,而应该首先在消除贪执习气、妄想习气上下功夫。这是学佛最可靠的基础。基础越扎实,成就过程就越顺利。 开悟了是否就是成佛了呢?不一定。这就取决于开悟者日常修行功德是否圆满。如果日常修行功德圆满,那么,一悟即至佛地。如果日常修行功德不够圆满,比如行小乘之道,那么,开悟只是见佛。根据佛经记载,我觉得早期佛教,即小乘佛教时期,包括释迦世尊,那时所谓的悟道,实际上只是见佛。见佛到成佛,还有很多路要走。 佛法是圆融无碍的,但不是文字上的圆融无碍,而是表现在弘化众生过程中的圆融无碍,表现在世间众生领受佛法利益过程中的圆融无碍。佛法凝结为文字,凝结为《大藏经》,只是佛法为方便俗世众生的一种幻化,一种示现。众生通过《大藏经》,通过文字,然后进入给自己人生带来切实受用的日常修持中去,而决不能停留在"噢,佛法就这么回事",把佛法当成了知识。这是历代高僧大德警告了上千年的大戒。 佛是觉行同时圆满的人。释迦世尊悟道以后,还风里来,雨里去,托钵行化四十九年。如果没有这托钵行化的四十九年,释迦世尊也只是个自了汉而已,甚至也没有后来轰轰烈烈的佛教事业。大乘佛教与 小乘佛教区别的基本点,就在于是否注重日常生?/span>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语录(续) 一般人总是从理上把握佛教无我之空理,实际上这才是空的,没用的。只有从行上下功夫,最后才能真正体证到无我之空理。如果光想打坐求空,没有日常行为上的功夫保证,是永远空不了的。因为我们坐在那里,空呀空呀的,那是"我"在求空。即使在意识境界上有那么一点点自以为是的"空",可是"我"还整个在那儿。如此求空,不是自欺欺人吗?!做不到无我之空,都是假空。一个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想到别人,忘了自己,他不就是经常体证到无我之空了么! 我们平时行善做好事,修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并不全是求外在的福报,而是"自净其意"。许多人都把"自净其意"理解为坐禅或念佛功夫,我认为不对,"自净其意"应该就是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功夫。我们平时说的修行,我认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正行,坐禅念佛之类是助行。我觉得很多人都低估了十六字偈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深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仅与六祖《坛经》里的根本思想:"行正即是道"相契,也与“以戒为师"是同义的,意思完全一样。作恶犯戒,有善不行也犯戒。有人把"戒、定、慧"无漏之学理解为:戒是持戒,定是坐禅,也是错了。"戒、定、慧"无漏之学真正含意是由戒发定,由定发慧,也就是说,持戒功夫到了,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功夫到了,就自然而然发定了,就自然而然发慧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