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新加坡双林寺举行禅七,邀请本人前来主七,自己感到非常惭愧,也非常惶恐。所谓惭愧,自己出家几十年,因为种种因缘,没有好好修道;所谓惶恐,自己无修无证,万一讲错,对各位造成障碍,那是过错。 不过,既然应邀前来,就在各位面前抛砖引玉。新加坡是佛法非常兴盛的地方,前来弘法的法师很多,各位对佛法、对修行都有很好的基础。本人所讲不过是祖师的残言剩语。 禅宗一法,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并渐渐地与中国文化融合所产生的宗派。禅宗从根本上把握佛陀本怀,直接让众生找到根本是什么,让学佛的人一超直入,不要走弯路。禅宗一法,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就是禅宗的宗旨、精神、特色,与其他宗派不相同,不是在文字上追求,不是在分别上用功,直指人心,人心即佛心。每个人都是有佛性,每个人都能见性成佛。禅宗一法确实是顿教法门。 这个顿教法门同我们南方人特别有因缘。六祖慧能在岭南弘扬顿教法门,新加坡自古以来与岭南有莫大因缘,新加坡佛教与岭南佛教甚有因缘,在新加坡弘传顿教法门,最契时机。佛教有很多法门,总共有南传、北传、藏传,有显有密,而禅宗则作为教外别传。我们如果在此地,把禅宗顿教法门好好提倡,一定别开生面,焕然一新。 大家坐在这里打禅七,用功夫,古人关于如何进入禅宗一法,有许多开示、教诫。在不立文字当中,网开一面,指出一些方法、途径,循此途径,进入禅门。 明末清初福建鼓山永觉元贤禅师,说修道有三要:第一要信得及,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守得坚;并说“有此三要,方可学道”。信得及是开始用功,建立起对修顿教法门的信心。信什么呢?必须信根本,根本是当下这一念,具足与佛无二无别的功德,不信此一念心即佛心,无法进入禅门。 在古代、现代,有许多禅门大德就是“信得及”,能够明心见性,彻悟心源。当下这一念心,具足恒沙功德,清清净净,不生不灭。静照观察,就可以发现,当下之心与佛无二无别。 唐朝六祖,是一位樵夫,是一位广东人。广东在唐朝是一个不开化的地方,六祖闻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了义的佛语,当下觉得这是了不起的话,一定要找到弘扬经典的地方与人。于是,得知弘扬这部经典的地方在湖北黄梅,距离广东有数千里,徒步前往。到达之后,经过几个月的苦行,在五祖开导下,终于明心见性。于是,他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六祖明见佛性,找到自己本来面目,说出的五句话。这些都是在描述当下这一念心,六祖有这颗心,我们在座各位都有这颗心,与六祖无二无别,如果我们信得及,当下与六祖同一鼻孔出气。 在六祖再传弟子中,有一位马祖道一,他门下有八十一位善知识,其中有一位大珠慧海禅师。一天,大珠前往参拜马祖。 马祖问:“从何处来?”大珠回答说:“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问:“来此拟须何物”,也就是你来这里的目的是求什么? 大珠说:“来求作佛”。 马祖说:“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 大珠说:“阿哪个是自家宝藏?” 马祖回答:“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大珠一听这句,当即大彻大悟,“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身心踊跃,礼谢马祖。 所以,古人对此事信得及,才能悟得快,信得及就是要勇于承担自己与佛无二无别。 信得及,还要放得下。放下什么,放下你不肯放下的东西,满腹的佛法,满肚的经论,那些都是妄想分别,与自己佛性不相干;还要把世间的一切贪嗔痴放下,一切的执著放下,连放下也要放下,才能自在进入禅门,才能自觉地要求自己,才能远离分别执著,进入无分别的境界。 要进入无分别境界,如果放不下,永远得不到。赵州门下有严阳尊者,来参赵州。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赵州说:“放下着”。严阳又说:“既是一物不将来,还放下什么?”赵州说:“放不下,担取去”。于是,严阳当下开悟。严阳尊者已经到一物不将来,用功已经到一念不生的境界,还要放下,放下“一念不生的境界”。因为如果你放不下,就住在一念不生的境界,还是执著,依然不能前进。所以,放得下非常重要。但是,放下的内容必须有次第,在开始、功夫淳熟、有受用,放下的内容是不同的。放不下就有障碍,有障碍就有局限,有局限就不能前进。 最后,要守得坚。守得坚与放得下,岂不是前后矛盾。必须要坚守“信得及”、“放得下”的那个。守不坚就会失去觉照,在用功途中不能精进,不能勇往直前。守得坚固就能进步,功夫就能成片。守得坚就会有一番一番好境界,层层无穷。 守得坚不是固定功夫,每一步都要清清楚楚,是活法,不是死法。佛不以死法与人,祖师更不会以死法教授人。 进入禅门开始一定要注意这三个要求:要信得及,放得下,守得坚。 编辑:小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