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华严判教理论辨异(6)

十宗判显然与华严十十法门的说法形式密切相关,将教理判摄为十宗,本身就是依十说法的一个范例,但十宗判中之有意隐去唯识学派,主要原因决非是受到形式上的限制,而是别有其深义的。 十宗判中的前六宗,是采用了唯

十宗判显然与华严十十法门的说法形式密切相关,将教理判摄为十宗,本身就是依十说法的一个范例,但十宗判中之有意隐去唯识学派,主要原因决非是受到形式上的限制,而是别有其深义的。

十宗判中的前六宗,是采用了唯识典籍,而一切法不空宗显然也正对应于唯识八宗判中的第七宗(胜义俱空宗)。前七宗完全与唯识的判教相同,这已表明,法藏于教判之外再特别开出十宗判乃是为了有意和唯识的八宗判形成一种对比,注意到这一点,其隐去唯识学派的真正用意才可能被显明出来。在唯识的八宗判中,唯识教义被视作大乘佛教的真实了义,而华严的十宗判中与之相对应的位置上,不再是唯识学派,而是如来藏学派——真德不空宗。这即意味着,十宗判之未涉及唯识学派,在形式上是一种隐略,其实际意义却是含摄,即以某种方式将唯识教义含摄于华严的判教之中。但是,十教判中既然全未涉及到唯识教义,如何能达到将其含摄进来的目的呢?

法藏使用的乃是互文见义的方法。如上文中所指明的,法藏在对五教判的具体解释中,将唯识学视作大乘始教的代表形态,将其与被视为大乘终教的如来藏学派作了全方位的教理对比,而在十宗派中,则是明确地将中观学派界定为大乘始教的代表形态。将五教判与十宗判联系起来,即不难看出,在其五教十宗的判教模式隐含着的理论义趣乃是互文以见义,通过对大乘始教二种不同的诠释,使五教判与十宗判互影互涉,就二种判摄之对唯识学派的关涉而言,十宗判之隐正是为了五教判之显,从而以此方式将中观与唯识判摄为平行对等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大乘之始教。如此即可见出,十宗判决非只是对五教判的一种扩充性说明,而是基于完全不同的角度,为着其自身独特的理论意图而建立起来的。具体来说,五教判通过将唯识与如来藏学派的对比,以显明如来藏体系方是大乘佛教的真实了义,而十宗判中则通过有意地隐略而与五教判形成对比以表明唯识与中观的对等关系,从而将唯识摄含到华严的判教体系之中。十宗判在整体上借鉴唯识判教模式的同时又有意将唯识教义隐去,正是为了以此方式将其含摄进来。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严宗对唯识学的高度重视,从其理论渊源来看,华严宗本即与唯识学有着极密切的关联,为其成立提供最重要理论资源的地论学派和摄论学派其实都是作为唯识古学在中国传介的早期形态而出现的。事实上,华严宗正是根依于唯识古学的传统而得以建立。而在华严宗建立的同时,玄奘将唯识今学体系完整地传入了中国,成为此后唯识学的正统,给当时的佛教界带来巨大的震动。由于今学与古学之间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异,因此,如何基于唯识古学的立场来应对今学系统带来的理论挑战实即成为华严宗成立过程中最重要的理论课题。法藏五教十宗之判,正与这一课题紧密相关。

由对十宗派中之隐含意图的分析,可以见出华严判教的另一独特观点,它将唯识(这里特指玄奘所传的唯识今学系统)与中观视为平行对等的关系。正是基于这一判断,法藏对佛教史上有名的空有之争提出了极富创见的一种解释,对于以清辩和护法为代表的中观学派与唯识学派在教理上的诤论,法藏认为:

此乃相成非相破也。何者?为末代有情根机渐钝,闻说依他是其有义,不达彼是不异空之有故,即执以为如谓之有也。是故清辩等,破依他有令至于无,至毕竟无,方乃得彼依他之有。若不至此彻底性空,即不得成依他之有。是故为成有故,破于有也。又彼有情闻说依他毕竟性空,不达彼是不异有之空故,即执以为如谓之空。是故护法等,破彼谓空以存幻有,幻有立故,方乃得彼不异有之空。以若有灭,非真空故。是故为成空故,破于空也。以色即是空,清辩义立;空即是色,护法义存。二义融,举体全摄。若无后代论师以二理交彻全体相夺,无由得显甚深缘起依他性法。是故相破反相成也。

中观明空,唯识显有,乃是对同一缘起性(依他性)存在从不同角度所作的诠释,唯以毕竟性空方成如幻之有,唯以如幻之有方成毕竟性空,故中观之明毕竟空,唯识之显如幻有,不但不构成矛盾和冲突,倒正是互为补充,唯以空有二义互夺双融,方能如实显了缘起性存在的实相。因此,唯识学派与中观学派在根本的宗旨上是完全一致的,作为平行对等且互为补充的二种教法体系,共同构成大乘的始教。而二者之所以被判为大乘之始,法藏从理事关系的角度给出了清明而明确的解释:中观会事归理,以性空为宗;唯识依理起事,依幻有设教,二种教法中理事空有尚有概念上的严格区分,迢然不滥。如来藏体系则依理事圆融,空有无二的角度建立教法,重在显示性空真理与有为事法在存在论上的相即不离,如此方是大乘佛教的真实了义,即所谓终教。

以上的分析表明,华严之判教是从佛教教法和教理之辨析的角度,依其独特的内在逻辑而开出的一种判教理论。它与天台的八教判虽有形式上对应关系,但实际上存在着诸多实质性的区别,决非是对后者的简单袭取或依仿;它借鉴了唯识的八宗判,其目的却是为了将唯识教义容摄进自身。其最重要的理论价值在于对大乘如来藏思想作为一种独立教法体系的发现,并从各种论题对唯识学与如来藏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这对于现代佛学研究重新理解和评判大乘如来藏思想提供了一个极有意义的资源。

编辑:小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