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6(4)

已说出世间舍,我今当说世间舍。 利名赞乐等,四处皆不着,反上亦无碍,此等名为舍。 于利养、名闻、赞叹、安乐等中无所系着,与此相反,无利无名毁苦等中,亦不退碍,舍离爱、憎处中而住,无复分别。此名第二说世

  已说出世间舍,我今当说世间舍。
  利名赞乐等,四处皆不着,反上亦无碍,此等名为舍。
  于利养、名闻、赞叹、安乐等中无所系着,与此相反,无利无名毁苦等中,亦不退碍,舍离爱、憎处中而住,无复分别。此名第二说世间舍。

  问:以如是等摄受方便,摄众生已成就何利?
  答:所作益众生,不倦不放逸,起愿为菩提,利世即自利。
  此中菩萨作愿利益世间者,发如是意:「凡利世间事,我皆应作!」立此誓已,于诸众生所作事中,不应疲倦,不应放逸。又当作是念:「若利世间即是自利。」是故菩萨于利乐众生因缘,不应弃舍。

  问:已说于众生中应须摄受,未知摄受方便云何?
  答:施摄及说法,复听闻说法,亦行利他事,此为摄方便。
  诸菩萨为摄受众生故,或以布施为摄方便,或受他所施,或为他说法,或听他说法,或行利他,或以爱语,或以同事,或说诸明处,或教以工巧,或示现作业,或令病者得愈,或救拔险难,如是等名为摄受众生方便,当以此诸方便摄受众生,不应弃舍。

  问:若菩萨于此似小儿相诸众生所,无有方便可得摄化,当于彼人应何所作?
  答:菩萨于众生,无缘能教化,当起大慈悲,不应便弃舍。
  若菩萨于喜乐罪恶可愍众生中,无有方便能行摄化,菩萨于彼当起子想,兴大慈悲,无有道理而得舍弃。

  问:若有众生喜乐世乐,于三福事无力能行,于彼人所当何所作?
  答:若人不堪受,天及解脱化,便以现世利,如力应当摄。
  若有众生,专求欲乐不观他世,趣向地狱、饿鬼、畜生,不可教化令生天解脱者,亦当愍彼智如小儿,如其所应,现世摄受,随己力能,以施等摄之,愍而不舍。

  问:若有众生不可以三乘化者,于彼应舍,为不舍也?
  答:声闻独觉乘,及以大乘中,不堪受化者,应置于福处。
  若有众生,喜乐生死,憎恶解脱,不堪以声闻、独觉及大乘化者,应当教化置于梵乘四梵行中;若复不堪梵乘化者,应当教化置于天乘十善业道及施等福事中,不应舍弃!

  问:诸摩诃萨岂唯以大乘教化众生,不以声闻、独觉乘耶?
  答:教以声闻乘,及独觉乘者,以彼少力故,不堪大乘化。
  若中、下意众生舍利他事,阙于大悲,不堪以大乘化者,乃以声闻、独觉乘而化度之。

  问:何故菩萨但以大乘教化众生,不以声闻、独觉乘也?
  答:化沙众生,令得罗汉果,化一入大乘,此福德为上。
  若教化河沙等众生,得阿罗汉果,此大乘福胜过彼声闻等乘教化福,以种子无尽故。此所有种子,能为余众生等,作菩提心方便,亦以出生声闻、独觉故,此福胜 彼。此福胜者,大乘于声闻、独觉乘为上故。又菩提心有无量无数福德故,又由大乘三宝种不断故,是故欲求大福,应以大乘教化众生,不以余乘。

  问:菩萨应舍众生,为不应舍?
  答:菩萨于众生,不应得舍弃,当随力所堪,一切时摄受。
  菩萨摩诃萨常念利乐诸众生等,若为贪、瞋、痴所恼,行于悭、破戒、恚恨、懈怠、乱心、恶智之道,入于异路,此等众生所不应舍,于一切时说施、戒修,随力所能应当摄受,不应舍弃。
  菩萨从初时,应随堪能力,方便化众生,令入于大乘。
  此登大乘菩萨于众生中随所堪能,从初应作,如前方便波罗蜜中所说方便,应当精勤以诸方便教化众生,置此大乘。

  问:如经说:以慈资粮得无碍心,以舍资粮得断憎爱。于中慈悲有何差别?
  答:大悲彻骨髓,为诸众生依,如父于一子,慈则遍一切。
  若入生死崄道,堕地狱、畜生、饿鬼诸趣,在恶邪见网,覆愚痴稠林,行邪径非道,犹如盲闇,非出离中见为出离,为老、病、死、忧、悲、苦、恼诸贼执持,入魔 意稠林,去佛意远者。菩萨大悲,穿于自身、皮、肉及筋,彻至骨髓,为诸众生而作依处,令此众生得度如是生死旷野、险难、恶路,置于一切智城、无畏之宫。譬 如长者唯一福子而遭病苦,爱彻皮肉入于骨髓,但念何时得其病愈?悲亦如是,唯于苦众生中起;慈者遍于一切众生中起。又复慈故,于诸众生得无碍心;悲故,于 生死中无有疲厌。又慈于善人中生,悲于不善人中生。又菩萨慈增长故,不着己乐,则生大慈;悲增长故,舍诸支节及命,则生大悲。
  若念佛功德,及闻佛神变,爱喜而受净,此名为大喜。
  若念佛功德者,于中何者是佛功德?谓诸佛世尊无量百千俱致劫中,聚集善根故,不护身、口、意业故,五种应知中断疑故,四种答难中无失故,三十七助菩提法教 授故,十二分缘生中因缘觉故,教九教故,四种住持具足故,得四无量故,满足六波罗蜜故,说菩萨十地故,出世五众成满故,四无畏、十力、十八不共佛法具足 故,无边境界故,自心自在转故,无厌足法故,得如金刚三摩地故,不虚说法故,无能坏法故,世间导师故,无能见顶故,无与等故,无能胜故,不可思议法故,得 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故,百福相故,无量善根故,无边功德故,无量功德故,无数功德故,不可分别功德故,希有功德故,不共功德故,如是等名念佛诸功德。 闻诸佛神变者,于中诸佛世尊为教化诸众生故,起神通变现,随所应度众生,随众生身,随其形量长短宽狭,随其色类种种差殊,随其音声清净分别,诸佛世尊以种 种希有神通,如其所行,如其信欲,以彼彼方便差别神变,而教化之。闻此事已,爱喜受净,名为大喜。于中若心勇悦名爱,爱心遍身名喜,喜心觉乐名受,于受乐 时念正觉者大神通德其心不浊名净。彼心净时喜意充满,名为大喜。彼登少分乘者虽亦有喜,以不共故得大喜名。

  问:所解释禅那波罗蜜者,略说已竟,今应次第说般若波罗蜜。
  答:般若波罗蜜者,如前解释,为初资粮中已说,我今更释其相。如先偈说:
  施戒忍进定,此五种之余,彼诸波罗蜜,智度之所摄。
  此余有四波罗蜜,谓善巧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等。此四波罗蜜,皆是般若波罗蜜所摄。般若波罗蜜者,若佛世尊于菩提树下,以一念相应智觉了诸法。
  是般若波罗蜜又是无碍相,以无身故;无边相,等虚空故;无等等相,诸法无所得故;远离相,毕竟空故;不可降伏相,无可得故;无句相,无名身故;无聚合相, 离来去故;无因相,离作者故;无生相,生无有故;无去至相,离流转故;无散坏相,离前后际故;无染相,不可取故;无戏论相,离诸戏论故;无动相,法界自体 故;无起相,不分别故;无量相,离量故;无依止相,依止无有故;无污相,不出生故;不可测相,无边际故;自然相,知诸法自性故。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