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是来救度众生的,“法”是佛度众生的工具,“僧”是佛的传教度众代表人。 第二课 教义 佛家的教义,以“慈、悲、平等”三事为根本;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三事为行持。前三事是体,后三事是用。 给与众生一切安乐,是名曰“慈”。救拔众生一切忧苦,是名曰“悲”。但是与乐拔苦的目标,是不分那一类的有情,也不分别亲故怨仇,这样的存心,名曰“平等”。必须有平等心,慈悲方能作到圆满! 怎样是“诸恶莫作”?就是事无大小,只要有害众生,便避兔不作。怎样是“众善奉行”?就是事无大小,只要有利众生,便努力去作。怎样是“自净其意”?因众生的心意是染污的,不断虚妄分别是非人我,所以自害害他;若能修到不起妄念分别,染污的心就转成清净的心,断恶生善才能圆满! 第三课 教主略史 教主名释迦牟尼,是中印度迦毗罗国净饭王的太子,母是摩耶夫人,国城在恒河支流罗泊提河岸。太子俗名悉达多,生时距今二千五百余年,旧说二千九百余年。 印度阶级很严,分为四等:一、婆罗门主持宗教,二、刹帝利为王族掌理政治,三、吠舍为商贾,四、首陀罗为农人奴隶。太子即是刹帝利种,娶夫人名耶输陀,生子名罗侯罗。 太子少年游览田野,见农夫劳苦,更见耕地出虫,鸟来啄食,因此察知动物界生活,多是害他存自,很觉痛心。又因出游见到老者、病者、死者,觉到人生,空、苦、无常,遂决意寻求解脱。 太子到了十九岁,决心舍去富贵出了家,在雪山苦行六年,坐菩提树下证了佛果,说法度众四十九年,后在拘尸城外娑罗双树下涅槃。 第四课 三藏结集 佛灭度以后,诸弟子恐怕佛说的法日久失传,又怕有人搀入异见邪说,所以有结集的组织。 结集的法,是多数的比丘组织一会,推一人升座,众人发问,使其答复,再问会众证明不错,就记载出来,定为佛典。但是结集并非一次,各经说法所以不同。大概的情形,可分三说:一是王舍城外七叶窟,五百阿罗汉结集,阿难诵经,优波离诵律,富楼那诵论,大迦叶为上首,名“界内上座部”;未及入窟的,尚有多人,也组织结集,婆师婆为上首,名“界外大众部”;这是小乘的结集。文殊、弥勒二菩萨,将阿难在铁围山升座,说出菩萨、声闻、戒律三藏,是大乘的结集。金刚手菩萨、阿难尊者,又记出金、胎两部大经,这是秘密结集。 第五课 七众弟子 众生皆可学佛,不分在家出家,学佛一律平等,因为戒相少示差别。出家的男女众有五类:一、比丘,男子受过二百五十大戒的。二、比丘尼,女子受过五百大戒的。三、式叉摩那尼,是沙弥尼欲受五百大戒以前,先学六法的,比喻学校预科的制度。四、沙弥。五、沙弥尼,男女受过十小戒的。 在家的男女众二类:一、优婆塞;二、优婆夷。即男女受过五戒的;但虽未受五戒,曾受三皈依的,亦是佛弟子。 “比丘”的意义有三,为“乞士、破恶、怖魔”。“沙弥”是“息恶行慈”的意思。“式叉摩那”是“学法”的意思。“优婆塞、夷”是“亲近、奉事三宝”的意思。 第六课 世界 “世”是去来今,“界”是方位,这是竖说时间,横说空间,也就是说天地的意思,更表明天地原是迁流变化无常的。世界先以须弥山为中心,最下层是空轮,层层向上是风水金等四轮体,金是指含金质的固体地形。 从地面向上,至须弥山之半,是第一层天。至山顶为二层天,再往上有四层天,因这六层天,都有男女饮食之欲,所以称是“欲界天”。再向上有十八层天,分为四禅,只有庄严形色,所以名为“色界天”。再向上还有四层天,不著形色之相,所以名为“无色界天”。 须弥山四方有四个大星球,有八个中星球,有数万小星球,前人称名曰“洲”,外围层层有七山八海,更有铁围山为外廓。 第七课 世界数量 合计须弥、铁围两山环抱的大小星球,及七山八海,下自空轮向上,一直到色界的初禅天为止,这名“一个世界”。以这样一个世界的横竖范围为标准,集合一千个世界,上至色界二禅天为止,名“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的范围为标准,集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上至色界三禅天为止,名“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的范围为标准,集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上至四禅天为止,名“大千世界”。因此数中有小千、中千、大千的分别,所以有三千大千之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