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摩天第二 夜摩天上,喜相抱持,或但执手而为究竟。 兜率天第三 兜率陀天,意嬉笑语,即为究竟,不待相抱。 化乐天第四 化乐天中,共相瞻视,即为究竟,不待笑语。 他化自在天第五 他化天中,但闻语声,或闻香气,即为究竟,不待瞻视。 因缘观(此观成时,洞彻三世烦恼根本, 是为爱水穷源方便门) 众生畏苦果,菩萨断恶因。恶因既已断,苦果自难侵。譬如猛狮子,利镞中其缨,急向发的处,四顾遍追寻。追寻啖之后,猎户尽潜形。犬若遭人击,但向棒头鸣。一智一愚蠢,不啻径与庭。又如止汤沸,爨者去其薪。十二因缘内,首恶在无明。各各跏趺坐,听讲《法华经》。 《法华经》云: 无明,缘行。(无明者,宿世烦恼痴暗,无所明了也。缘,由也。行者,宿世所造之业也。合而言之,谓宿世因一念无明,所以造业。) 行,缘识。(识者,谓初起妄念,欲托母胎也。) 识,缘名色。(名色者,从初托胎后,诸根成形也。) 名色,缘六入。(有此六根,将来必入六尘,故云六入。) 六入,缘触。(触者,出胎后三四岁时,对尘无知,故仅名触。) 触,缘受。(受者,由五六岁,至十二三,能领纳前境也。) 受,缘爱。(爱者,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贪著声色,即起爱心也。) 爱,缘取。(取者,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驰求不息也。) 取,缘有。(有者,有漏之因,既著善恶境界,未来当生三有也。) 有,缘生。(生者,谓未来五蕴之身,生于六道也。) 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老死者,谓未来之身,老而复死也。) 无明灭,则行灭。 行灭,则识灭。 识灭,则名色灭。 名色灭,则六入灭。 六入灭,则触灭。 触灭,则受灭。 受灭,则爱灭。 爱灭,则取灭。 取灭,则有灭。 有灭,则生灭。 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过去无明,即现在爱取。若观一切无常,破灭现在爱取,则过去无明亦破,简要之至者也。) 解脱观(此观成时,必然诸罪消灭,莲华化 生,是为断生死流、立菩提岸方便门) 修行无别法,出世为究竟。出世有多途,净土为捷径。述此观想法,言言宗大乘。托质上品莲,戒淫之事尽。 戒淫之士,清晨盥漱既毕,著清净衣,焚香顶礼三宝,向西趺坐。先想自身顶上,有梵书□字(即[口*蓝]字),遍有赤光。初如赤珠,次如满月,变成三角火轮,从头至足,烧尽自身。并烧一城一国,遍阎浮提,及三天下,如是渐广,至十方界。纵有重罪,此字烧已,渐得消除。 次想梵书一□字(即阿字),生成自身,及一切众生,皆作金刚不坏之体。自身在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内,千叶莲华之中,华尚未开。 次想自心如月轮,于月轮中,有一梵书□字(即唵字)。 次想莲华忽然开敷,团圆十二由旬,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为台,种种庄严,不可具说。 次想华开时,忽见阿弥陀佛,坐大宝莲华座上。其华八万四千叶,一一叶,八万四千脉。一一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八万四千光。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高无量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 次想一大宝莲华座,在佛左边,观世音菩萨跏趺其上,身紫金色。顶上摩尼宝,以为天冠。微妙光明,以为缨络。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皆出种种光明。举足下足,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其余身相,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次想一大宝莲华座,在佛右边,大势至菩萨跏趺其上,身量大小,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菩萨天冠中,有五百宝华,普现一切佛事。常以宝手,接引念佛众生。 次想琉璃地上,黄金绳界道。楼阁千万,百宝合成,或浮虚空,或停宝地。无量乐器,皆出妙音。 次想宝树,皆七重行列,具足七宝华果。一一华果,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珍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其上。 次想七宝池中,八功德水,皆妙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次想自身,见佛菩萨,踊跃欢喜。乘空而行,到佛菩萨所,头面顶礼。烧无价名香,散无价宝华,作无量天乐,放无量宝云,供养阿弥陀佛,并二大士。 次想自身供养之后,于佛菩萨前,作大忏悔,誓度十方一切众生。 次想极乐国土,一一宝树,一一楼阁,一一宫殿,皆有一佛二菩萨,跏趺端坐。自身化无量身,一一佛菩萨前,各各如前供养,如前忏悔、发愿。 次想自身还至从前华上,端然趺坐,一心观阿弥陀佛眉间白毫相光,湛然而住。 若妄想起时,但作莲华开想、合想,妄念自息。 若分别心起,但想一梵书□字(即洒字),即成无分别。 若执著心起,但想一梵书□字(即含字),即得空诸执著。 (观法详在《十六观经》,兹因限于卷帙,不能备举。故将《大阿弥陀经》、《观经疏钞》、《显密圆通》、《准提》、《净业》等书,参酌会通,定撮要数则。庶使初入法门者,易于修持,或未始非一心三观之少助耳。信心之士,取《十六观经》详览,使观法不背佛言,方不堕入魔境。至若观想成熟,净境现前,虽天宫之乐,犹不屑受,岂特区区防淫节欲,为下根说法而已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