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师父在开示当中告诉我们,贪瞋痴慢疑放下了,首先最大的利益,身体健康。大家记不记得师父昨天讲的这段话?昨天你们有没有在梦中,梦到师父再给你们讲一遍?这叫梦见周公,梦见师父,代表您的诚敬心很够。而师父在讲放下贪瞋痴慢,身体就会好,师父讲这段话的时候,一直看著我。所以我就很惭愧,贪瞋痴慢太重了,所以身体才不好。这个当头棒喝,这是师父老人家对我弟子最大的一个慈爱。所以养生重要,「身有伤,贻亲忧」,要爱护好身体。 第六,「明辨」。判断什么?什么道理是邪是正,什么人是邪是正,都要能判断。第二个,判断人情事理。昨天师长讲经说到,现在的人情世故变化多端,就像西方广目天王拿的那条龙表变化,可是我们要掌握那个不变的原理原则,就是那一颗龙珠。诸位同修,龙珠是什么?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昨天有参加晚宴的人,一定非常深刻。师父讲的,你念念,行住坐卧、穿衣吃饭都念佛。在处事的时候,这个佛号就护念我们,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切人事物,不能失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佛心。心都守在这个五心上,守在佛心上,处事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所以这是掌握不变的原理原则,才能处理好人情事理。接著是「朋党」,我们看历代的皇朝,只要有朋党出现,对国家的损害非常的大,代表官员彼此对立、冲突了。所以能判断大公无私不能形成私党,不能形成谋私利的团体,这个对组织就很大的伤害。这是第三个朋党。 第四,「辨物」,分辨人事物。最后第五能明辨「因果」,其实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每一句话出去了就是因,会感召来未来的果。就像《大学》里面说的,「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你讲了一句不好听的话出去,迟早这个话又要回到自己的身上。因为你讲不好的话跟人家结怨,人家会想「君子报仇,三年不晚」,最后这句话又回到自己身上。所以明白因果的人就知道,打人就是打自己,骂人最后还是骂了自己,这个自然的循环就是因果道理。甚至於是每一个念头都有因果,深信因果的人决定慎重自己的起心动念。师长昨天讲到的,意念影响整个虚空法界,而这个道理彰显得最明显的在《了凡四训》当中有一个公案。魏仲达先生他四十岁左右,刚好有机缘,其实挺有福报的,能够跟阎罗王结法缘。阎罗王拿他的善跟恶的记录来秤,结果那个恶录几乎装满了整个房间。他很惊讶,我还没四十岁怎么会有这么多恶?结果阎罗王告诉他,「一念不正即是」,一个念头不对就是造恶,「不待犯也」,不是等到你有言行了才叫造恶。所以什么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要从根本修行,闲邪存诚。所以这个都是深明因果。 我们现在进入第一个纲领,就是「君道」,而君道首先第一个目是修身,修身又分为几个纲目?第一个戒贪。我们看到这个贪字,想到经典当中,「三时系念」说的,「诸苦皆从贪欲起,不知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弥陀佛,意念纷驰总是魔」。自性被贪欲给障碍住了,念念都是这些贪求的心,而人只要再对这个世间有任何的贪爱,临终就被此爱牵去搞六道轮回。所以首先站在修身的立场、修行的立场上,戒贪是最重要的第一步。而儒家也说,物格才能知致,才能意诚、心正、修身,而物格就是格除物欲、格除贪念。所以佛家讲的息灭贪瞋痴,都要从贪字下手。如何息灭贪瞋痴?要勤修戒定慧,用戒来调伏贪心。我们看第一句说到的,这句话是大禹,夏朝开国的君王给予他后代子孙的叮咛、教诲,我们看经文说到了: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我们看句子一开始,『训』,这个就是大禹训勉他的后代的一段话。『训有之,内作色荒』,就是在家不懂得节制男女的欲望,就纵欲、贪色。我们要知道,玩物丧志,玩人丧德。所以内作色荒。『外作禽荒』,他这个领导者常常都去打猎游玩,不理朝政,不管国家的大事,放纵,这是玩乐。『甘酒』是喜欢喝酒,喝的醉醺醺的。『嗜音』,喜欢听靡靡之音,他的意志非常颓废。『峻宇雕墙』,就是他都要盖那个很大的房子,雕龙画栋。我们要了解,他盖的房子愈豪华,用的都是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结果他这么一挥霍,老百姓日子过不下去,最后就起来革命,都是领导者自己纵欲造成的。后面这段话让我们省思,『有一于此』,就是说上面提的这几点,只要有一点,『未或弗亡』,只要有一点,这个领导者、这个国家一定会亡。 我们来看这段话,从我们自己的修身、齐家、治理团体来看,或者是政治人物来看,现在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玩乐,然后又喜欢喝酒,听靡靡之音,然后又喜欢开大车子,住大房子,这样的情况,请问大家有几条?一条就要亡,我们一看吓一跳,每一条都有,那麻烦了。下一代、再下下一代怎么承传下去?所以这句话对我们自身还有家庭,高度的提醒。大家看现在大学生,还没出去赚钱,信用卡三、四张,有没有?我都感觉那个东西叫信用卡非常讽刺,明明他就还没赚钱,他有什么信用?一个人还没赚钱就拼命花钱,他有信用?告诉大家,哪一个国家没赚钱以前拼命花钱,最后都造成金融危机,是吧?金融危机就是这么来的,就没有量入为出,就是没有勤俭,很奢侈、很虚荣,欲望止不住了,没有钱怎么办?动歪脑筋。所以您看现在的孩子太会花钱,没钱了,动他爸爸妈妈的歪脑筋。 所以你看,圣王对我们后代的提醒重要。而佛门,佛陀给我们最重要的提醒,对於我们修道,以至於弘扬正法,八个字,「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不能放纵,不能享乐,都是重要的提醒。所以这段话,我们一冷静了,从我们自身开始调伏贪欲,把这些欲望慢慢放淡。而其实,人的德行、人的精神生活不断往上提升的时候,他的欲望一天一天都会淡掉了。其实师父有一个教诲太重要了,期勉我们念念为人著想;都念念为人想,都没想自己,欲望不知不觉就淡掉了。而且念念为人想,所谓助人为快乐之本。所以师父给我们这个法,对我们的道业太好了,念念为人著想,慢慢的这个我执、我贪淡了,烦恼轻,智慧增长,这个时候就有法喜。所谓世味哪有法味浓,你觉得身心轻安的时候,世间那些欲望你根本就不想去追求。 假如我们修道之人还想贪求这些欲望,那我们不是真修道人,不是真干。而且修行人的戒贪,不只世间不好的习性、贪求要戒,甚至於什么这些好的娱乐,比方画山水、欣赏这些文物,这个比起一般人的贪欲好太多了,它是陶冶性情,可是假如是想念佛求生净土的人,连这个都不能贪。师父说的,你假如收集佛像,很贪佛像,最后那一念又回来,变成你放佛像储藏室里面的蟑螂跟蚂蚁。娑婆有一贪爱不清,临终被此爱所牵。师父常说,求生净土的人,对世间一丝一毫的贪恋、留恋都没有,所以这些都要去掉。您看弘一大师,他是文化界的奇才,最后也全部都放下,一心求生净土。而且专弘律宗,都是大师的大慈大悲,为了整个佛教的兴盛,戒是大根大本。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