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对现代人的启示(第一集)(3)

所以您看这是夫妇,再来父子关系。教育孩子,本是什么?本是他的德行,他的孝心,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的根,这个是本。假如我们只看他的成绩,看他的学历,那是枝末。所以当本末不能掌握的时候,人生就会有非常多的


  所以您看这是夫妇,再来父子关系。教育孩子,本是什么?本是他的德行,他的孝心,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的根,这个是本。假如我们只看他的成绩,看他的学历,那是枝末。所以当本末不能掌握的时候,人生就会有非常多的遗憾跟痛苦,因为明明出了很多力量,却适得其反。就像明明浇了很多水,结果都是浇在树叶上,没有浇在根上、本上,最后叶子也被泡烂了。我们看五千年来,哪一个时代的父母花最多时间教孩子?我们这一代。可是这五千年来,哪一代人教的效果最差?你们说的,不是我说的,也是我们这一代。这个投资报酬率不成比例,我们不都是学过经济学的,要在这个地方算一算。为什么会适得其反?就是没有抓到根本。您看我们重视成绩、分数,把孩子逼、逼,他考一百分还要给他多少钱。用尽了所有的方法,终於把他推进大学,问题解决了没有?不从根本、不从德行,问题绝对没有解决的一天。你把他推进大学了,他想说终於离开父母的视线,他就变脱缰的野马。到了大学四年,大学的英文叫university,这大学生说「由你玩四年」,那大学变堕落的地方了。

  可是诸位家长,我们的晚辈、我们的孩子要去读大学的时候,您有没有非常诚恳、慈爱的给他教诲?孩子,你已经十八岁了,这个社会、这个国家以至於这个家庭,对你如此多的栽培付出,你成年了,该承担家庭跟社会的责任了。而承担责任需要有能力,需要有智慧,所以这大学四年就是让你增长智慧、能力最好的黄金四年,你要好好读书。当孩子还没有进入学校,我们已经把他的责任、使命感唤醒,他有方向,他有目标了。可是假如这段话我们没有讲,他又不知道大学的意义在哪里,很可能一到大学环境当中,又受到同侪风气的影响,最后大学变成堕落,就很可惜了。

  而念了大学以后,真正拿到大学毕业证书,出了社会,假如他没有德行,他还是吃喝玩乐不去工作,那就麻烦了,这个时候他可能就变成「啃老族」,专门啃父母的退休金。还有一个贵族叫「白领一族」,就白白领父母的薪水。还有一族叫「月光女神」,每个月都花光光,最后还要回家要钱。您看我们没有从德行的根本,我们操这个孩子操一辈子的心,操到生命要结束的最后一秒还在操心。所以,人算不如天算,还是要听老祖宗的智慧,「德者本也」。你看这个孩子大学毕业不去找工作,因为他没有孝心、没有德。父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於帮他找了一份工作,结果这个孩子说:好吧,给你面子,我就去做。结果一个礼拜之后,他回来说了:我把老板fire掉了。你拿他就没有辙了。结果结婚以后生了孩子,马上抱著孩子:妈,给你。他不负责任。

  而我们冷静去感悟,其实很多人生的真理,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去观察身边,观察我们上一代、上两代的人,就可以明了了。就像我们父母那一代,他们从小有孝心,所以读书不用父母操心。他觉得父母已经够辛劳了,「德有伤,贻亲羞」,不能给父母丢脸。读好书了以后,心里常常想早一点让父母过上好的日子,所以他一出社会,工作不让父母操心,「亲所好,力为具」。成立家庭以后,知道教育好子女是父母最大的安慰,常常带著孩子让父母能够含饴弄孙。所以他的学业、事业、家业,为什么都有源源不绝的动力去把它经营好?就是他从小的孝心跟责任心成就的他。所以我们再看看老祖宗重视德行,「贵德」,就太重要了。

  第四个纲领是「为政」。我们有了好的德行,要配上好的治家、治国的方法,这个家道,这个为政之道我们要学会。所以孟子说到「徒善不能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徒有一颗善心、爱心,不能把政治、不能把团体治理好;徒有好的方法,但是没有好的善心去做,也不可能做的好。好的善心、爱心,加上好的为政之道,一定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第四个是「为政」。而我们在整个学习,以至於落实经典、服务大众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态度要时时保持「敬慎」,恭敬、谨慎。对一切人事物恭敬谨慎,才能稳扎稳打的把事情做好,这第五个是「敬慎」。第六个是「明辨」。我们常说,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所有成败的关键很可能都在事情的决策、方向的决定,以至於用人上面,这个时候没有高度的判断能力是不行的。

  所以这是六个纲领,而这六个纲当中,我们还细分几个细目,我们首先看「君道」当中,我们分成七个细目。君道第一个修身,在投影片上也有看到,这七个,「修身、敦亲、反身、尊贤、纳谏、杜谗邪、审断」,这七个。而修身当中又分为「戒贪、勤俭、惩忿、迁善、改过」。我们看第一个是「修身」,《大学》里面有句话说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根本。我们只要看到「根本」这两个字,就是最重要的道理。在《论语》当中说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找到了根本,学业之道,家业、事业之道,才能水到渠成的增长。所以,修身是为君者最重要的基础。

  「敦亲」,我们看家齐而后国治,自己的家要能团结,才能有能力再去利益团体跟人民百姓。自己的家都治不好,孩子都教不好,怎么可能去教育他人的孩子?所以这是敦亲。再来「反身」,反求诸己的态度。接著是「尊贤」,一个领导者,他能听有贤德人的意见、教诲,他的思想、观念正确,他下的决定绝对没有偏差。所以尊贤重要。我们注意看,每个朝代兴盛,都是因为尊重贤德人的智慧。商朝的汤王听伊尹的话,周文王、周武王听姜太公的话,包含唐朝的太宗皇帝听魏徵、房玄龄这些大臣的话,所以这是尊贤,重要!

  接著,领导者要能接受身边人的劝谏,包含一个丈夫也要多听妻子的劝谏,我们在朋友当中,也要能多听朋友的劝谏。再来「杜谗邪」,领导者可能会听到很多这些谗言,还有这些邪佞之人,要懂得判断。因为在历史当中都印证了,亲近贤德之人,杜绝邪恶之人,这个国家要兴了,《弟子规》说「能亲仁,无限好」。而我们很熟悉的一篇文章叫《出师表》,这是三国时代孔明先生所作的一篇至情至义的文章。其中就点出来,整个汉朝的兴衰,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汉朝为什么兴盛?亲贤臣,远小人。但是「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为什么后来东汉这么衰败?就是亲了小人,远了贤臣。所以这里的尊贤跟杜谗邪都非常重要。最后「审断」,他一个领导者听了所有的意见之后,他要做决定,叫干坤独断。他是国家领导人,决断对了,带领老百姓走向幸福;他决断本末倒置了,可能就误了一个国家的发展。这就是审断。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