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对现代人的启示(第一集)(4)

接著「臣术」,为人臣的本分在哪里?真的感激能有这个机会,我们深入《群书治要》学习,不然真的不知道自己为人臣的时候应该尽哪些本分。所以 印光 大师给我们很重要的教诲,「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敦伦尽分是大

  接著「臣术」,为人臣的本分在哪里?真的感激能有这个机会,我们深入《群书治要》学习,不然真的不知道自己为人臣的时候应该尽哪些本分。所以印光大师给我们很重要的教诲,「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敦伦尽分是大道,闲邪存诚是大德。而我们要敦伦尽分,假如我们对为人子、为人臣,为人夫、为人妻这些本分都不清楚,我们如何去尽?如何去扮演好这个角色?所以《三字经》告诉我们,「人不学,不知义」,《礼记》也说,「人不学,不知道」。

  所以这个为人臣当中,我们列出四个细目。「立节」,为人臣首先要有节义,要有节操。第二个是「尽忠」的态度,尽心尽力。第三是「劝谏」。臣术,为人臣有劝谏领导者的本分。《弟子规》当中告诉我们,「亲有过,谏使更」,「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我们在领导人需要规劝的时候没有劝,我们为臣之本分就没有尽;为人的本分没有尽,要想当生成佛就不大可能。人道的基础好了,善根、福德、因缘具足,才能成就当生成就的因缘。接著,为人臣还要时时为自己的团体、国家举荐人才,这也是我们的本分。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想想看,我们自己在团体企业当中有没有时时栽培人才、推荐人才?这个就是尽本分。

  再来,我们看第三个纲是「贵德」,我们列出了十一个细目,从哪些德目当中,我们去提升自己的德行。第一「尚道」,念念都跟道相应,都跟性德相应,就像《太上感应篇》说的,「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中庸》讲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这个都是尚道的态度。第二个「孝悌」,孝悌是做人的根本。第三是「仁义」。所以「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孔孟之道,仁义而已矣」,整个古圣贤王彰显孝悌仁义的榜样。第四要「诚信」,真诚、守信。第五,「正己」,化人。第六要有「度量」,观德於忍,观一个人的德行,看他忍辱的功夫。观福於量,看一个人有多大的福气,看他度量有多大,所以度量。第七「谦虚」。谦卦,六爻皆吉,《书经》上说的,「满招损,谦受益」。第九「交友」,交朋友,所谓善友相依,可以提升自己的德行。第十是「学问」,学问为济世之本。我们有了学问,一来,用学问来鞭策自己;二来,用学问去造福人群。鞭策自己,恢复自己的明德,造福人群就是亲民。所以整个人生的意义,《大学》第一句话就给我们讲透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是恢复自己的性德,这是自利,「亲民」是利他,自利利他都圆满了,就是「止於至善」。所以这是真实的学问。再来十一是有「恒心」,有恒为成功之本。

  我们再看「为政」当中,它分为十四个细目,第一个「务本」,整个为政要找到根本,君子务本。就像我们修道也要找到本。「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是本,「戒为无上菩提本」,戒律是本,孝亲尊师是根本。我们都能找到这些本,我们就有下手处。所以务本对修道、对齐家、治国都是非常关键的。再来「知人」,第三「任使」,就是知人善用很重要。因为整个团体的工作,人才是关键,为政在人,事情能不能办得好,就要靠人才。就像盖房子一样,只要四根柱子很稳,这个房子就可以维持百年不衰了。所以这个任使。第四个,为政要「至公」,天下为公,不能有私心。第五,为政者要重视「教化」,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第六,用什么来教育老百姓?制礼作乐,这是「礼乐」的部分。第七要「爱民」,念念为人民著想。第八是「民生」,关注人民的生活问题,甚至於整个国家的存粮,都要能够达到十年左右,这样面对一些天灾来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所以民生的考虑重要。第九「法古」,我们为政者,时时可以从古圣先王当中来效法学习。第十「纲纪」,为政的这些纲纪原理原则在哪里。第十一「赏罚」,赏,鼓励行善者;罚,提醒犯错者。第十二,「法律」,国家都要立宪法、法律,这个国家才不会乱。十三,「慎武」,武力是用来防备的。而动武都是要非常审慎,为什么?人死不能复生,所以为政者要慎武,谨慎面对国防的问题。第十四,「将兵」,为将者、为兵者的这些原理原则。

  接著我们第五个纲是「敬慎」,在哪些地方要恭敬谨慎?第一「微渐」,就在细微的地方要防微杜渐。比方教育孩子,往往发现问题的时候都觉得很难处理,为什么?因为那个孩子已经十三、四岁了,他的贪婪、他的傲慢,都是在一、二岁的时候慢慢形成的。可是我们没有能洞察机先,可能就误了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包含我们在团体当中,栽培弘护的人才,都要护念他们。不能说我很信任他们,让他们去做就好了。结果最后出问题了,我们还指责他们,其实不对的。可是不是说要信任人吗?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不能怀疑别人!这样去解释,这个理就有偏废。因为信任跟护念这两个是不冲突的,我们要护念到他能独当一面了,他的德行、能力没问题了,这个时候才放手。所以护念孩子、护念下属,跟信任这是圆融的。不能放给他做,最后出问题,还一味指责,这个就不妥当了。就像我们的孩子学走路,诸位同修,你们还记得吗?你的小孩学走路的时候,你是不是站在旁边说:你自己走,一定可以走得成!那可能没有一个孩子学好了,是吧?一定是你扶著他走到稳健踏出第一步,你才放手。所以对孩子是这样,对我们的下属这些道理统统是相通的。这个微渐,教育是长善救失,在细微的地方长他的善心,在细微的地方把他的习气给他调伏掉。

  第二个敬慎的是整个社会团体的风气、风俗。风气好,每天潜移默化的在受好的影响。假如家风、道风不好,那家庭跟团体变成堕落的地方。所以,不得不谨慎整个团体的风气。第三个,「治乱」。治的根本是什么?乱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我们都要很清楚。第四,「鉴戒」,所谓引以为戒。自己这一生的经验引以为戒,团体曾经发生过的事后不再犯,都是戒,鉴戒。包含五千年的历史都是最好的鉴戒。其实我们常常读历史,我们这个时代发生的事都不是新鲜事,从历史当中都能找到宝贵的经验,就可以不重蹈覆辙。第五,「应事」。怎么应对遇到事情的状况,怎么应对人事物。第六,「慎始终」。对於因缘的一开始要谨慎,包含整个因缘的结束,都要非常的慎重,不能虎头蛇尾。所谓好人要做到底,送佛要送到西天。比方谨慎於结束,就是要跟一切的人要善了,善了因缘,决定不要结恶缘。所以《常礼举要》当中说到,绝交不出恶语,纵使以后不来往,决定不要在最后骂人家一顿,这个就结怨了。所以这个都是慎始终。第七是「养生」,修养好身体,身体健康是人生最好的财富。而且有好的身体,才能做好领导者,才能服务好大众;身体不好,不只服务不了人,还要别人来照顾我们。这是第七个养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