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居士:《心声录》——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5)

以上六祖得佛衣钵,继承祖位的因缘,给我们无比重大的启示,可以归纳成两个方面: (一)金刚般若在六祖身心的放光。惠能是一个失学的贫苦孤儿,生长在边远落后的獦獠区域,劳动为生,十分勤苦,是一个一字不识的文盲

以上六祖得佛衣钵,继承祖位的因缘,给我们无比重大的启示,可以归纳成两个方面:

(一)金刚般若在六祖身心的放光。惠能是一个失学的贫苦孤儿,生长在边远落后的獦獠区域,劳动为生,十分勤苦,是一个一字不识的文盲。但当他第一次听见别人念《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中豁然开朗。就投奔黄梅,作偈就超过当时千来人的首座(当时唐代的国师神秀大师)。再听五祖讲一次,又是到同一的地方,就大彻大悟,得衣得法,成为第六代祖,即名为佛。何等直截,全显禅宗特色,‘不历阶梯’,没有什么过程与位次,没有台阶可爬,迷即众生,悟即佛;同时也显出《金刚经》中无住生心的无上殊胜。这八个字是金刚经关要,也即是世尊成佛证道时第一句所说的话‘应无所住’,自然远离了‘妄想执著’,‘而生其心’显明了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的自心。惠能大师之心正契世尊证道之心,心心相印,所以立地成佛。用譬喻来说,即是谐振,敲响了一个音叉,另一个同频率的音叉,自然振动发声。广播台也是同理,旋钮一转,换一个台,实际是换一个频率,收音机的频率与发射台相同,就收到了,这就是谐振。佛教的心心相传,正可用谐振为喻,两心自然合拍。在六祖大悟所说的那一串‘何期自性......。’真是心花怒发,这就是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二)五祖所说:‘不识自心,学法无益。’真是一针见血的无上开示。所以大乘佛法,都强调‘先悟后修’,至少也要有个‘解悟’,才好避免‘心外取法’。现在人都是心外求法,于是好端端的无为法变成有为了,无漏法变成有漏。不是法不好,是您的容器有毛病。曾经装过‘敌敌畏’杀虫药,没洗干净就倒了牛奶,吃下去可能会送命的。‘行而不解,增长无明’,我们要行解相资。

又说:‘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不识则无益,若识则成佛。直截了当,洞然明白。不识只因妄想执著,若识则本来成佛久矣。世尊证道到五祖付法,六祖得法,是一脉相承,以心传心,所以说禅宗是‘传佛心印’。

六祖后,衣不再传,法遍天下。一花五叶,形成五宗(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各界人士,妇女幼儿皆有开悟的人,甚至种种外道也都学禅。文人墨客若不知禅,便有孤陋寡闻之感。禅宗不立文字,流传到现在,只有一千七百多个(术语称为‘则’)公案。记录了传心悟道的经过,成为后世的法宝。现在只举一、二则为例,以见一斑。

在唐朝,六祖以下的第四代,药山禅师,他是禅门的龙象,当时他当地太守叫李翱,也很仰慕他的声望,就去拜访药山。药山正在安坐,看见太守来,没有理睬太守。太守恃才傲物,认为我这样的根器天资,禅师看见我,应该很具礼欢迎才对,怎么没有理睬自己,很不高兴。就说:‘原来见面不如闻名。’药山就回答说:‘太守哇!你为什么“贵耳而贱目”哇?’为什么尊贵你的耳闻而轻视你的目睹?李太守还是很聪明,他就了解药山是个禅师。于是问法:‘请问什么是道?’药山就指指天上的云,指指地下的水瓶,并问:‘你明白了吗?’太守说:‘不明白。’药山就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就礼拜了。他的答覆,这种禅宗的开示,不是给你谈很多道理,都是直指人心。什么是道?‘云在青天水在瓶’李太守根器很利,他就领悟了,成为药山很重要的弟子。这里不宜再作注解,话多了便成画蛇添足。

我们以为禅宗语句只是机锋敏捷,语句巧妙,殊不知大谬不然。禅宗大德的一言一句,都是当人的真实受用,本地风光如实透露。再引一则药山公案,就可证实禅师的答话不是口头禅。一次药山随众入山砍柴(古德作了方丈,并不就养尊处优了,这些劳动都是受请同去的),山很深,正在打柴的时候,弟子看见老虎来了,弟子大喊:‘师父!虎,老虎来了。’希望师父赶紧躲一躲。谁知药山呵斥弟子说:‘什么虎?是你虎。’有什么老虎?是你,是你现老虎。这生死关头,危在瞬息之中的时候,真实的水平,就看出来了。药山禅师他没有虎哇!是你虎哇。所以修持人要有真实的受用。药山禅师无虎,所以虎也就无法伤害禅师。

禅宗的语言很不好懂,因为它一句中有三句。一句是截断众流,斩断你的妄想。一句是涵盖乾坤,盖天盖地无所不包。还有一句是随波逐流,就是随著你所说,大众所说而答话。你是波,你是流,就随这个波,逐这个流。例如人问赵州:‘什么是道?’答:‘墙外的。’又问:‘不是这个道,我问的是大道。’赵州答:‘大道透(直通过)长安’。答话中一句有三句。首先是截断众流,听的人目瞠口呆不能拟议。第二是随波逐流,你问道我就答道。第三涵盖乾坤,含摄无边妙义。一切都是大道。‘触目菩提’,眼所见的都是菩提,‘墙外边的’当然是道。一句中包涵三句,所以一言之下,听法的人狂心当下停息。这是禅宗的殊胜之处。但是从宋朝以后,这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言之下就能开悟的妙法,人们的根器不够了,参禅的人就强调参话头。参‘父母未生之前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谁叫你拖这个死尸来?’‘念佛的是谁?’等等。参来参去,真真起了疑情,心中孤零零只是这一句话头,高峰禅师称这种境界为无心三昧,这就要打破本参话头,悟见本来面目了。近代虚老,是我的皈依师。五十七岁闭禅七送水,一次手拿著杯子接开水,没想到水浇到手上了,杯子掉在地上‘啪!’的一声响,虚老开悟了。

当时写了两个偈子:

(一)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楞严: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二)

烫著手,打碎杯,

家破人亡语难开,(指人我皆空,思虑全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