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 黄念祖居士主讲 以一九八七年于北京居士林录音为基础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今天观音道场,大家持咒共修,皆得不可思议功德。先师夏老常说:‘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我们若能明白观音的发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得之果是上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众生同一体,所以感应道交,普门示现,我们的信就深哪,我们愿就切,行就专哪。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大士的成就,有所闻,有所信,有所解,能够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一点都不明白的人,你修啊,修一劫。你要真能入了观音耳根法门,那就是圆修啊。你修一天等于不明白的人修一劫,所以日劫相倍,大家实修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还须读诵大乘,希望能解第一义谛。要能解悟的话,你就成为圆人,你圆修一天等于其他的人修一劫。这也就是我愿意来作一些供养的基本原因。 观音耳根圆通章在《首楞严经》,这个经的全名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家称《楞严》过简了。应该称《首楞严》。《首楞严》是一个名辞,不能拆开的。)《首楞严经》是经中之王,我国隋代最突出的大德智者大师,他听到印度有此经,他就在天台山国清寺,修建一座拜经台(圆瑛法师说此台仍在),每天向西拜求共十八年,仍是没有见到。可见此经多么难遇。此经题深奥,古德解释不一。今依明代大德憨山大师《楞严通议》。大师证入首楞严三昧,所议均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大师自云:‘一夕于海湛空澄,雪月交光之际,恍惚大悟。忽身心世界当下平沈。如空华影落。是夜秉烛述《楞严悬镜》一卷。’后因弟子请益,直笔成书,名为《通议》。近代三大高僧之首,谛闲老法师说:当听到有此书后‘铭心五内,从斯历十余年莫不念念于是书也。’可见此书是何等希有的法宝。 《通议》说:‘此题虽十九字,而独重在首楞严三字而已。......’首楞严“此云一切事究竟坚固”(在《涅槃经》中,佛自释如是)大定之总名也。乃一心之异称。’首楞严之义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乃世尊金口所宣,不容疑惑。大师又曰此即一心之异称。所以首楞严即一心,一心生万法,而‘一切无如心真实’(布袋和尚禅语),于是一切事即一切法,即是一心,自然就究竟坚固矣。古德谓为‘彻法底源,无动无摇’,也正是此义。 又《通议》解释其余十六字曰:‘此一心具有体相用三大义故。一者体大,二者相大,三者用大。’什么叫做大?‘大者,谓此心体,广博包含,极法界量,大而无外,体绝名言,强名大也。’就是说心的本体,广大无边,包含全法界,除了本身,不更有外部,无法安名,不能描述,勉强叫做大。‘佛顶’,约喻‘以明相大也’。佛卅二相之第一相名为无见顶相。佛初生时,乳母捧佛注视,看不见佛顶。又佛成道后,东方应持菩萨,欲见到佛顶,他上升了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佛土,仍然看不到佛顶。为什么看不到?《通议》说得好:‘以此至极无相之顶,以喻广大无外之心,无相而不可以见见,故为相大也。’佛是至极之圣,顶是人身最尊无上之部。但此顶相不可见,乃以此最尊最上无相之顶相来比喻广大无外的一心。有相则可见,但此心无相,故不可以见来见到。所以是‘相大’。 此外从‘如来......万行’都表用大。‘一切诸佛乘此一心以跻(达到)极果,究竟无余,故云了义。一切菩萨乘此一心到如来地,故云万行。以此一心具上三义(体大相大用大)故为大定之总名。’ 首楞严即一心。以一心为乘,到如来地,圆证极果。‘若以此一心而照万法,则法法全真。故云一切事究竟坚固。若了一题则全经之旨,思过半矣。’ 经中佛告阿难:‘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故于经中,二十五圣各各宣说悟入三摩提之法门。观音自述耳根圆通法门,居二十五人之末,但文殊评选则居二十五圣之首。至于‘三摩地’我们翻‘三昧’、‘正定’等等。但此经的三摩地,不是普通所说的正定。一般打坐,修观,如果是正法修行,正的知见,都可以入正定。也叫三摩地。但是楞严的三摩地超出这些。称为首楞严大定。大定就没有什么叫出定,没有什么叫入定。大定无出入。这个大定有两个殊胜之义。一、圆定。不是一般只是自心不动,而是统摄万法,成一定体。‘日月经天而不动,江河竞注而不流’乃成‘一切事究竟坚固’之大定。成与坏,生与灭,无不究竟坚固才是圆定。二、妙定。本性自具,不假修成。纵在迷位,其体如故。故称妙定。所以于心性外,另用工夫所得之定,都不是妙定。如合以上圆妙两义,就是首楞严王三昧,也称首楞严大定。也即是经中所说的‘三摩地’。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经文中‘尔时观世音菩萨’,就在大势至菩萨说完之后,‘即从座起’,观世音菩萨就站起来。‘顶礼佛足’,恭敬向佛礼拜,‘而白佛言’。首先他说‘世尊’(这是佛的十号之一。也有人解释为十号的总称。)‘忆念我昔’,‘忆’是记忆,‘念’是思念,‘忆念我昔’就是忆念过去,过去久远啦!是‘无数恒河沙劫’。恒河有多少沙子数不清。而这个时间单位是劫,这个时间之长又是说不清的。说不清多么长的时间,又有无数恒河沙子那么多,这个总时间就久远久远又久远了。那个时候有一位佛出世了。佛是不断出世的,所以过去的佛是无量的,现在的佛是无量的,未来的佛也是无量的。在坐诸位都是未来佛呀。那时候有佛出现于世,佛的名号是观世音。佛佛相传,所以古佛是观世音,他的菩萨弟子的名号仍是观世音。这位观世音菩萨在观世音如来之前,就‘发菩提心’。大士在佛前发了菩提心这正是关键,只有发了心的人,佛才把最殊胜的法来教授于你。实际生活中也是如此。你要种稻田,必然先有了稻种,因为你真是要种啊,所以才告诉你应该怎么种,怎么培养,一一的告诉你所有的方法。你手里根本没有稻种,没有种子,只是在空谈那就等一等吧。等你有了种子再说吧。观世音当年在如来前发了菩提心,彼佛就教我了,就传授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此即‘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底下先解释‘菩提心’与‘闻思修’。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