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居士:《心声录》——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3)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楞严说通》解释为:‘前之亡所,且唯亡动。今之既寂,乃是动结已除,静结方显也。既寂之后,加功进力,反闻功夫,展转深切,以至寂静亦亡,则动静二尘,迥然双脱矣。’这就是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楞严说通》解释为:‘前之亡所,且唯亡动。今之既寂,乃是动结已除,静结方显也。既寂之后,加功进力,反闻功夫,展转深切,以至寂静亦亡,则动静二尘,迥然双脱矣。’这就是说:亡掉了声音,这是亡掉声尘的动相,动相不能妨碍自己,于是解了声尘的动结,但动相一除,马上显出声尘的静相,这是声尘的静结。仍是外尘的结缚,必须继续入流,返观闻性,来解除掉。所以我们在修行道路的任何地方,都不能停步不前。当动相消除不能为碍之后,自然出现静相,若留恋这个静相,还是有所著,所以需要更进一步。不住于静尘,仍是返究能闻静尘者是谁(也即知静的人是谁)?若心住静尘,即是闻静尘,是出流,而不是入流了。若能返闻自己能闻静尘的闻性,于是静尘也不能为碍。声尘的动静二结,一齐解除。故云‘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憨山大师在《通议》中,有极精妙的解释。如下:‘六根顺流(出流)奔境,故随情造业。今于耳根思修,则不缘外境矣。入流者,返流也。谓逆彼业流(业流即指顺流(出流),谓驰向外境声尘,随情动念,造种种业,所以叫做业流),返观闻性,则不由前尘(当前外境的声尘)所起知见(不为声尘起心动念)而闻性现前,尘境遂空,故曰亡所。’这又说明了非入流不能亡所,非亡所不能入流。

下云:‘且未观闻性之前后,以境(指外境)有动静,则听不出声矣。今观闻性寂然。则境(指返观所缘之内境,即闻性)无动静之相。故曰“了然不生”。’大师所说的妙谛,一时不易领悟,所以再引证一段唐代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中禅语,来辅助发明。禅师开示:‘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门,令汝还源。汝还闻鸦鸣鹊噪之声么?’曰:‘闻。’曰:‘汝返闻汝闻性,还有许多声么?’曰:‘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俱不可得。’曰:‘奇哉!奇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我更问你,你道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总不可得。既不可得,当伊么时(彼时),莫是虚空么?’曰:‘原来不空,明明不昧。’曰:‘作么生是不空之体?’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及。’曰:‘此是诸佛诸祖寿命,更莫疑也。’以上广引古德的心要,只是希望读者,对于观音返闻自性入理之门,有一个正确理解。

由于目前修行人中多有急于求成的偏见,走上歧路。因此介绍二件实际经验,请参考。

(一)圆瑛法师,他是中国佛教协会的第一任会长。他提到: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从福建到了苏州,参一位大德叫作冶开和尚,学禅。他就参‘什么是我本来面目?’他连参三年,决心要见本来面目,了此生死大事。等到他三年之后,二十四岁的时候,闭关打禅七,一心参究,到了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的程度。一切时一切处,自己的心光就照著这一句话头上。‘什么是我本来面目?’‘什么是我本来面目?’到了第十天的下午,打了二板香,止静之后,参究间得力,心身忽然空了,身也没有了,心也没有了。啊,内外都虚融,环境也没有了,入了一种定境。这个时候的法乐,非言语所能形容啊。可是一动欢喜之心,境界就消失了。底下再一枝香,还想达到这个境界,没有了,一直都没有了。等到圆满之后考工时,报告了这个情况。说了之后,冶公老和尚说:‘你以后还想要求得这个定境吗?’他说:‘是呀。’老和尚就警戒他:‘切不可求,若求则魔得其便。’所以这是很重要的话。吸取前人的经验,免得走错路。我们修行人不少哇,所谓修行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这个话我们要注意呀!天下有多少牛?牛有多少毛?修行者像牛毛那么多,成功的呢,如麒麟的角。谁见过麒麟?麒麟的角有几个?极言其少。就是因为修行的道路很长,又多有歧路(岔路),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与开示。你有求,魔就得到机会了。圆瑛法师谨遵师教,当二十八岁时,在浙江天童,也是打禅七,在第八天晚上,这个清静境界又出现了,比以前更殊胜,其乐也更微妙希有,从此相信宗门真有奇特事,再读《楞严》,以前所不懂的就都懂了。底下他说,可惜以后我在庙里担任职务,重兴道场,办理慈善事业,主持佛教会,以致误了禅功。‘未明白本分上事’。老法师十分谦虚,我们赞叹。他越是真实,我们越赞叹。现在有的人自夸三关齐破,我们对于他要先打一个问号。

(二)以前我在广化寺讲《净土资粮》之后,有一位年长的女居士,她面目枯槁,形神憔悴,心神惶恐,精神紧张。她告诉我说:‘我一生念观世音菩萨,我就想能看见观世音菩萨。等我真的看见观世音菩萨,谁知从此不得了了。我现在简直活不成了。成天眼前都满是怪相,不知有多少都在追著我,围著我。请来多少人坐在自己屋子里,还照旧是看见许多怪相,我白天不能休息,晚晌儿不能睡觉,我简直要死了。’后来她说有人劝她念大悲咒来对治,问我怎么样?我说:‘你不要念咒来对治,俗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对治的话,这个结就更紧了。’我就对她说了一则公案:‘有位古德在深山中看上了一个清幽之处,他就造个茅蓬住下来,谁知各地实修的人,闻风而至,很快就搭起了一片茅蓬,成了一个共修的道场,此地本是山精野鬼等居住之地,他们要赶走这些外来户,所以日现怪异,大众十分惊恐,无法静修,纷纷请求迁居,但古德不动。三年后,一夕晚坐,有一僧说:“现在很安静,一点也不闹了,看来还是老和尚对了。”这时古德笑著说:“野鬼伎俩千般有尽,老僧不闻不睹无穷。”’于是我对她说:‘您就用这个不闻不睹的方法吧。’她要求我女儿把古德这两句话写给她,当这个字条送到她的手中时,马上所有一切怪相顿然完全永不再见了。可见对于瑞象、神通等等的希求心是十分有害的。

所闻‘动静二相’既已‘了然不生’,所修之法,加功渐进,定力加深。如《通议》所说:‘“如是渐增”等者。由境寂灭,复增现行,以所闻声尘既无动静(皆不可得),则此闻根亦泯,故曰“闻所闻尽”。’因为声尘是我们所听到的,咱们能听到的是耳根。现在声尘的动静两结齐消,所剩下的只是能闻的耳根,这根也是结。根与尘相对了然不生,就没有外相,既然外相消除,内相也随之而同尽。于是‘泯然豁然,无复内外,即根尽之相’(以上是《说通》句)。于是破了根结,又进一步了。此时先得人空。‘尽闻不住’,所闻能闻俱尽,就是‘尽闻’。但决不半途而返,要一往直前哪。根尘都没有了,怎么知道的?自己有觉嘛,觉到的。由于智慧嘛,所以能觉。觉照,照到这个根尘俱空。所以由于能觉,才知道根尘都空了。现根尘俱尽唯剩一觉,若住此境,但得人空,未得法空,永堕无为深坑,所以‘不住’。唯当加功再进,透过此关。当能闻与所闻,都消除之后,根同尘都一齐迥然脱落,当前出现的是清湛纯一没有边际的境界。这个境界正是自己所觉到的。既有所觉,必有能觉,能觉即是能观照这个境界的智慧,有能觉与所觉,这就又是一层能所。‘尽闻’是能闻与所闻的尽除,破了根结。达到根尘齐泯的境界,能照这个境界的是能觉,属于般若。若住于这个‘尽闻’的境界,还有能觉与所觉,能觉的智与所觉的境相对,这就是能所仍存,智境相对,仍是障碍。不能吝惜此智,都应舍弃,来破除法执。《通议》说:‘根尘双泯,为尽闻处。而亦不住尽闻之觉,更增观行。根尘既泯,而此观智亦亡,故觉所之觉亦空,此空观智也。’憨山大师说,尽闻则根尘皆尽,不住则继续进修,所觉的境是根尘齐销,了不可得,所以能觉没有对待随之也空,所以‘觉所觉空’,于是破了觉结。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