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了凡四训》学习分享(二次宣讲)第十二集(2)

可是有一个数字大家冷静去观察,清朝末年出去了一百多个留学生。出去的时候十二、三岁,都还很小,出去了一百多个,这一百多个回来,没有一个不是那个领域的佼佼者、领头者,没有一个不是哦。这个有没有给我们教育

    可是有一个数字大家冷静去观察,清朝末年出去了一百多个留学生。出去的时候十二、三岁,都还很小,出去了一百多个,这一百多个回来,没有一个不是那个领域的佼佼者、领头者,没有一个不是哦。这个有没有给我们教育启示?这一批人,为什么一百多个出去没有一个不是佼佼者?这个比例也太高了吧!百分之一百成为人才,为什么?因为这一百多个人十几岁之前都是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他有这个根哪。所以回来之后他都有忠孝的精神,哪有不全心全意学习,之后全心全意报效祖国的道理呢。所以这个都是历史当中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从历史来看,我们看度量,谁的度量令我们佩服?范仲淹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位朋友,学这样的度量好不好?你们好像不大愿意。本来要说好,说:“这样我会不会吃亏?”学传统文化首先要学吃亏,你不学吃亏,度量大不了。那变成计较就不好了,小鼻子、小眼睛就没福报了,量大福才会大。其实人明理了,就不会担心吃亏了。为什么?该是你的跑都跑不掉。所以明白这个道理,吃亏是福,扩宽自己的度量,不要跟人家计较。

    范仲淹这么有度量,包容天下,你看他的家道九百年都不衰。我遇过好几个范家的后代都很有成就。九百年了!不都是这个胸怀承传给后代子孙?诸位朋友,你们现在孩子出去跟人家讲话,会不会说“我们家的家道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你看这种胸怀。他所有范家的后代,从小就知道他九百年前祖宗的胸怀。这样的孩子,那种人格特质绝对不一样。

    历史当中有个人说了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谁都占不了他的便宜,是不是?有没有人比他还会算?他够厉害的吧,人算又不如……你看老祖宗的这些话,都在提醒我们,他再怎么会算,算到最后他的子孙全被杀光了,怎么会算!没福啊,心量小啊,所以曹操的后代被司马懿给杀死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曹操他父亲有一个老朋友,在他落难的时候接待他,他就怀疑他可能去通风报信,把他全家都杀了。读儒书的人、读中华经典的怎么可以这么做?孟子是说,“行一不义”,做一件不道义的事;“杀一不辜”,伤害一个无辜的人而得到天下,都不做,这样才是圣贤君子。一个怀疑,他就取了救他命的人一家人性命,所以你看他的后代是这个结果。

    “识”,见识深远。周公作《周礼》,整个国家几百年都是兴盛,他很有远见。可是秦朝统一了天下,他没有远见,他用什么方法?用杀人的方法。光是赵国他就坑杀了投降的四十万军,你看那个杀业有多重。秦国取得天下……周朝是八百多年,秦国呢?十五年就灭亡了,最后孩子也被诛杀了,后代也被诛杀了。所以这个“器识”是一个人重要的人格修养,而后才是发展文艺。

    所以裴行俭就说到了,卢、骆、王这三个人都太浮躁了,气量都不大,不会有大作为,结果这些人都三四十岁就死了。裴行俭说只有杨炯性格比较沉静,沉得住气,可能他不会遭殃。最后真的就只有杨炯是善终,其他三个都死得很早。所以我们古人很有智慧,看他的人生态度就可以断他的命运,看他的性格可以断命运。所以“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讲了这么多,诸位朋友,我们会不会看自己的命?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所以你看,接下来讲了:

    【大都吉凶之兆。】

    一个人,甚至于一个国家,他的吉凶祸福都是先有征兆的。就好像一个人生病,他要到病重以前都不知道有多少征兆,是人太粗心大意,没有用心去观察,吉凶祸福也是这样。他的征兆从哪里看呢?

    【萌乎心。】

    这个征兆从发源于其人的心。

    【而动乎四体。】

    这个“动”就是显现出来,在他的整个肢体、外表上面,他的行为上。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

    就是这一个人,他的人生态度,行事是很稳重的,而且他的相貌,从他的相貌当中看出来他是仁慈忠厚,行事稳重。这个“厚”就是忠厚、稳重的意思,“获福”就能纳很多的祥福。

    【过于薄者常近祸。】

    他的相貌刻薄,行事又很轻浮的话,那就离灾祸不远了,“常近祸”,这都可以判断得出来。

    【俗眼多翳。】

    “俗眼”就是一般世俗人。“翳”是指眼病,眼睛生病了,就好像那个白内障,眼睛被遮住了,看不清楚。就是比喻一般的人他看不到这些吉凶的征兆,就不懂得怎么去趋吉避凶,去转变命运。而且他们不只看不清楚,还下了判断,就说:

    【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这个“谓”就是他们认为,吉凶他看不到征兆,所以吉凶根本就是不定的、不可以预测的。

    大家学书法的人,都知道有一篇书法叫《兰亭集序》,这是王羲之先生写的。这篇书法,唐太宗非常爱,好像最后是陪他进了坟墓里面去了,爱不释手。王羲之他第五个孩子叫王徽之,第六个孩子叫王操之,第七个孩子叫王献之。他这三个孩子有一天去找当时候的宰相谢安。结果三个孩子跟谢安先生谈完话离开的时候,旁边的人就问,说你看这三个孩子以后谁比较有成就?谢安马上说:“第七个孩子王献之。”“何以见得呢?”他说:“这三个孩子里面,最小的王献之话最少,他只是很礼貌地寒喧问候完之后,他基本上就恭恭敬敬听长辈谈人生的道理,他就没有再插嘴了,其他两个哥哥话比较多。”

    看一个人吉不吉祥,看他话多话少有关系,像我话太多了。《易经》告诉我们“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众”,从这里我们看得出来,言辞少,心很定,这个人吉祥。而话多的人是什么?很浮躁,“躁人之辞多”。我也想当吉人,所以告诉大家,我不上课的时候话也很少的,好像有点越描越黑。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有自知之明,能够断自己的吉凶。

    后来确实是王献之的成就最高,谢安确实是慧眼之人。所以真的不是不可测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