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善用法门,趣正法城(5)

识蕴即分别判断。《大乘五蕴论》云:“云何识蕴?谓于所缘境了别为性。亦名心、意,由采集故,意所摄故。”《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云:“识蕴何相?了别相是识相。谓由识故,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种种境界。”

识蕴即分别判断。《大乘五蕴论》云:“云何识蕴?谓于所缘境了别为性。亦名心、意,由采集故,意所摄故。”《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云:“识蕴何相?了别相是识相。谓由识故,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种种境界。”(卷第一)我们的内心常常充满躁动,这都是妄心。心必须要清楚、明了,智慧现起,才不会虚妄分别。

在五蕴法中,苦、空、无常、无我都能经由修习而通达,我们要去观察、思维和反省。如《杂阿含经》说:“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周匝谛思惟,正念善观察,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于此苦阴身,大智分别说:离于三法者,身为成弃物,寿暖及诸识,离此余身分,永弃丘冢间,如木无识想。此身常如是,幻为诱愚夫,如杀如毒刺,无有坚固者。比丘勤修习,观察此阴身,昼夜常专精,正智系念住,有为行长息,永得清凉处。’”(卷第十)

一切法都要用到我们自己身上,法只有与我们自己的心相续结合时才能发挥作用。佛法归根结底是要对治自己、启发别人,而非对治别人。《法句经·自己品》说:“若欲诲他者,应如己所行;自制乃制他,克己实最难。”《坛经》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如果我们佛法学得比较通达、透彻,则举手投足间都能让人有所感悟,因为其间内涵了很多佛法的深意。只有看得出自己和别人的五蕴哪里出了问题,才能进一步解决问题,这样学才能契理契机。通过对治自己、改变自己来影响别人:别人看到了,跟我们接触了,就会受影响,从而发生改变。以佛法解决问题时,与世间法的不同之处即在于用心的方向、方法和下手处上。

如果不这样实际修习,光靠说教是不行的。没有对佛法的实际感悟,我们理解的很多东西都难免是支离破碎的、片段的和机械的,对法门的理解也往往停留在表层,不能把握其深义,因而也难以会通各个法门。如果你所讲的不是整个内心相续的自然流露,而只是一些佛学词汇的堆砌,那是起不了什么大作用的。如果我们自己都是支离破碎的,却向别人宣讲佛法,讲来讲去最后自己也会觉得索然无味,甚至讲不下去,最终自己对佛法也不相信了。很多人就是因为这样对佛法丧失了信心,心力退失,最后就修不下去了。

四、大小二乘修善断恶,闻思而修启慧增信

法门包括大乘法门和小乘法门。虽然都是运度众生,但有很大的差别。如《大乘庄严经论》说:

发心与教授,方便及住持,时节下上乘,五事一切异。释曰:声闻乘与大乘有五种相违:一、发心异,二、教授异,三、方便异,四、住持异,五、时节异。声闻乘若发心、若教授、若勤方便,皆为自得涅槃故;住持亦少,福智聚小故;时节亦少,乃至三生得解脱故。大乘不尔,发心、教授、勤方便,皆为利他故;住持亦多,福智聚大故;时节亦多,经三大阿僧祇劫故。如是一切相违,是故不应以小乘行而得大乘果。(卷第一)

小乘有无常,大乘也有无常;小乘有空观,大乘也有空观。但是由于发心不同、方便不同,最终的效果也大不相同。《菩提道次第广论》说:

是故龙猛菩萨诸论,明显宣说声闻、独觉亦证一切诸法无性,以说解脱生死要由无性空见乃成办故。声闻、独觉乃至未尽自心烦恼,当修彼见。若烦恼尽,以此便足,不长时修,故不能断诸所知障。诸菩萨者,惟断烦恼自脱生死不以为足,为利一切有情欲求成佛,故至断尽诸所知障,经极长时无边资粮庄严而修。如是拔除二障种子,真能对治,虽是前说空性正见,然由长时修不修故,有惟能断诸烦恼障而不能断所知障者。譬如惟一通达无我,俱是见惑、修惑对治,然由惟能现见无我,若断见惑,不断修惑;断修惑者须长时修。如是断除所知障者,仅长时修犹非能断,亦必观待学余众多广大妙行。不修对治诸所知障,惟修能断诸烦恼障所有方便,故说声闻、独觉证法无我,无圆满修。《入中论释》云:“声闻独觉,虽亦现见此缘起性,然而彼等于法无我未圆满修,有断三界烦恼方便。”……此中可引二种希有定解:一、况云成佛,若无通达一切法无性正见,无余方便解脱生死。由此定解,以多方便发大精勤,求彼净见。二、能判大乘、小乘不共特法,谓菩提心及诸菩萨广大妙行。由此定解,于诸行品特能认为教授中心,受菩萨戒,学习诸行。”(卷第二十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