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念佛七”,是佛教徒密集修行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注重这种胜会。随着修学佛法岁月的增长,以及对佛法理解的逐渐深入,我觉得念佛法门这样一个万修万人去的殊胜法门,自佛法流传二千五百多年来,总是弘扬得不够甚至于修习念佛法门的人,对这个法门还多少存有这样那样的迷惑和不解。为了增强大家对佛法的信心,特别是念佛一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信心,今天我重点讲两个问题:一、怎样念佛;二、什么是真正的皈依。 第一个问题:怎样念佛? 念佛,说起来很简单,但要把一句佛号念好,那就不容易了。六字洪名,要念到集于一心,丝毫不乱,谈何容易!大家想想,七天来,自己有没有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可能还有相当的距离。这样一个非常殊胜的佛七我们都难以达到一心不乱,更何况平时自己一个人念佛,就更不容易了。平时好端端的一个人,并且有意、有决心要把一句佛号念好,都不容易做到,到临命终的时候,就更难以把这句佛号念好。如果存侥幸心理,没有真正下苦功夫念佛,而盼望临命终时西方三圣及诸圣众前来接迎,那只能是自己的愿望而已。如果平时念佛不能做到一心不乱,积聚福慧资粮,临命终时西方三圣、莲池海会诸大菩萨哪有可能来迎接我们!这并不是佛、菩萨不怜悯众生,而是因为我们往生的条件和资粮还不具足。 若希望临命终时往生极乐国土,平时就要准备好资粮,并且要有充足的资粮。譬如你要去北京、上海,你要计算好往返的旅费,车费要用多少,吃、住要用多少,先要估计一下自己的资粮够不够,才有资格谈去北京、去上海的设想。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也是一样的道理,常常要自问有没有具足这样的资粮。 念佛最关键的就是一心不乱,为什么强调一心不乱?如果一个人每一个念头都是圣号,则念念与佛相应,内心的烦恼就没有了。圣者与凡夫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烦恼。佛的境界,无论根本的烦恼、粗重的烦恼、微细的烦恼,一点都没有;菩萨和罗汉还有一些微细的烦恼和习气存在;凡夫则八万四千烦恼样样都有。我们凡夫要把这八万四千烦恼一个一个地断掉,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佛经里告诉我们,至少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能够把八万四千烦恼断除干净。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是一个天文数字,真正讲起来,每一个人在六道当中轮回,可以说是没有开头的,也即是说不知已经过了多少的年月,这个时间是非常漫长、无法计算的。 人人都知道轮回的痛苦,那怎么才能脱离轮回呢?这就要“修证”。佛法就是指导我们修证的。所谓“修证”,修就是修行,证就是证果、证道。什么叫修行呢?修行就是断烦恼!烦恼怎么断?一个一个的断,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想把把烦恼全部断掉,就要靠念佛。一句佛号就足以降伏八万四干烦恼,《金刚经》里面讲:“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怎么样安住?怎么样降伏自心?降伏其心就是降伏烦恼;降伏烦恼,内心才能够安住,经文中谈了很多很多的空,空什么?就是把内心的烦恼去掉,让内心的烦恼空掉,把我们白己的内心摆平。念佛,就是要培养这个功夫。一句佛号提起来,把我们内在的一切烦恼统统降伏。 常常听佛学院同学以及许多居士谈到:念佛的时候,越念烦恼越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平时的烦恼更多,只是你不知道、没有发觉而已。每个人一天24个小时都都处在烦恼之中,身、语、意三业,都是烦恼的表现,所以才会造种种的北。念佛的时候,佛号与烦恼是相对的,如果佛号无法把烦恼伏住,烦恼就会依然出现,为什么没有把烦恼伏住?从根本上讲也就是没有做到一心不乱,所以大家来参加念佛七,就是要培养一心念佛的能力。 如何培养一心念佛的能力呢? 首先就是要发真实心。恐怕很少人敢说我能把一句佛号念好,但尽管如此,一个长期念佛的人跟一个初学念佛的人的境界品完全不一样的,一个直心实意念佛的人和一个马虎应付念佛的人的感受、体会也完全不--样。也就是说,我们念佛,应该真真实实发心去念,不是应付场面,不是虚情假意。其次,对教理、对念佛的方法,要时常去思索总结,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已的念佛方法和理论。三藏十二部都是佛菩萨所知的法,如果我们照搬大藏经里的内容,就变成我们站在佛菩萨的境界上说话。这样的境界,在座的诸位都达不到,因为佛菩萨是大彻大悟的人,而我们都是没有成就,或者说是成就非常不够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修行的下手处,站在自己的起点上,真心实意地用功念佛修行,这是极其重要的。 有许多人,信佛的时间虽长,对佛法的认识却没有进步。甚至有一些居士,今天这个庙、明天那个庙,天天跑来跑去,对庙里的佛菩萨圣像也好、对出家人也好,甚至对整个佛法都麻木不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原因很简卑,在寺庙没有学到自己应该学的佛法内涵,所听、所看、所学的都是世间上的是是非非、无明烦恼。佛法没有学进去,反而加重了内在的烦恼。这样的话,对一个发心学佛的人,就很不值得。所以学习佛法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理论指导。 常常说教、理、行、果。教是佛陀的言教、祖师的语录,包括这次佛七期间几位法师的开示也都是属于教法。教法是说明佛法道理的。这个道理,不是中道实相的境界,而是借他的理论、借他的言教以及他所表诠、所说明的道理,去实现理、行、果的部分。所以教是言诠,理是义理,行是实践,果是证明。我们常说要理论指导实践,修学佛法的次第也是这样,依教明理,依理起行,依行证果,这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如果仅仅把握行的部分,没有相应的教理作基础和引导,就很容易盲修瞎练;如果是全身心投入教理的研究,没有将其付诸实践,也只会坐成口头活计、嘴上功夫,没有现实意义。所以教、理、行、果必须紧紧地结合起来。 下面说第二个问题:什么足真正的皈依? 大家从皈依开始,受戒、念佛、持戒等等,其实都是行的部分。无论在家的居士,还是出家的法师,如何建立一种对佛法真正的信心,在行持方面真正能够用得上功夫,并保持这种信心不退失?我们知道,整个佛教是以佛法僧三宝来体现的。所谓佛宝,是由各种各样的佛像,大的、小的、木雕的、泥塑的、铜铸的等等来体现;法宝是指经典,藏经阁上供奉的大藏经以及各种各样出版流通的经典;僧宝,是指受过比丘、比丘**戒的出家众。 皈依三宝不仅是对居士而言,叫出家众也同样要皈依三宝。皈是回归,依是依靠,我们只有依靠三宝,在佛法的行持上才有力量的源泉。对佛宝和法宝往往没有多大的争议,对僧宝很多人在认识上就不是很明了,甚至有偏差和错误。其实皈依僧完是皈依十方法界一切凡夫僧、贤圣僧,而不仅仅是指为你举行皈依仪式的某位法师。皈依仪式是表示,某某法师代表僧团承认你是佛教徒,做一个证明而己。现在还有皈依证,其实是一种凭证,为什么要凭证?是怕皈依的人多了忘记掉,所以发一个凭证给你。这只是外在的皈依,最主要是内在的心有没有皈依,这一点很重要。拿到皈依证并不等于你皈依了,正如拿到戒牒并不等于你得到戒体了,你内心里真正皈依佛法僧三宝,有证没证都是一样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