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3)

愿力、慈悲力、跟智慧力,这个就是菩提心。 庚二、别示六度行相 前面是讲六度的依止,依止菩提心而修六度。以下是说明六度的行相。 分六:初、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忍辱度。四、精进度。五、禅定度。六、智慧度
愿力、慈悲力、跟智慧力,这个就是菩提心。
庚二、别示六度行相
前面是讲六度的依止,依止菩提心而修六度。以下是说明六度的行相。
分六:初、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忍辱度。四、精进度。五、禅定度。六、智慧度今初。
辛一、布施度
我们每一个度,都以三段来解释。先解释布施的自性。什么是布施的体性?
布施自性-《广论》云:「云何施自性?谓诸菩萨不顾自身一切资具,所有无贪俱生之思,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
我们在行布施,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布施的体性。你怎么样做,才合乎布施的条件。做一个问答,什么是布施的一个内涵呢?谓诸菩萨,无量无边的菩萨,不管是凡夫,不管是圣位。他不顾自身一切资具。他内心当中,不爱惜他自己的资具。「资具」就是维持生命的一些物资,包括财物、包括饮食、衣服、卧具等等。所有无贪俱生之思。他依止他无贪俱生的思心所。这当中有两个心所,布施内心的相貌。一个是无贪。一个是「无贪」就是心无染着。染着是说,像一块白色的布,泼上墨汁。这个墨汁就深深的把这块布给咬住了。墨汁跟布就分不开。我们爱着财物的心情就是这样,这个财物已经不现前,但是我们经常想着财物,经常去想着它的存在。就像我们这一念心,去爱着财物,就像墨汁去染着这块布一样,不可以分开。但是菩萨不是,他对于财物没有染着的心,无贪。跟无贪同时活动的一个思心所「思心所」,就是经过你的思惟以后,所生的造作。经过一个很深刻的思惟,不是一个很随便的动作,这个东西给你,不是。他是透过一种如理的思惟以后。所产生的一种行动力,叫做思。不是一种无记的,随便的,不是。经过他慎重的判断、抉择,所发动的一个造作行为,叫做思。他的内心当中,是无贪俱生的一种造作,所引生的一种身、语二业。或者是用身业来布施,或者拿财物给别人,或者是帮你做义工,我帮你服务。就是身业的活动。或者是口业。我们用口业来安慰对方,来鼓励对方,这个也是布施。这偏重在法布施。
从布施的自性当中,我们应该注意一点。从布施的整个过程,有三个内涵。第一个是你能布施的心。第二个是你所布施的东西。第三个是你所对的对象,所对的人。就是这三个东西。这个布施的体性,重点在于能布施的心,约心来安立的。一定是要无贪相应。譬如说,你现在用一个随身听,你用一用以后,你不喜欢它了。不喜欢它,你把它送给别人,这个不能叫布施。因为你已经不喜欢它,再送给别人,不是一种无贪相应,一种施舍心相应。整个布施的定义,它是要跟无贪相应,这样子才能够安立布施,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的。所以在自性当中,我们布施的过程,要观照我们这一念心,是一个什么心情?这样子才能够达到一个布施的功德。一定要无贪相应的行为,才能够达到菩萨布施的功德。我们把布施做一个明确的定义。
趣入修习布施的方便。「方便」就是方法。我们应该怎么修布施呢?我们内心当中有无贪的心情,但是我们应该如何的去布施?分成两段,第一个是加行。第二个是正修。
「加行」是透过对于佛法的理解,生起对于布施的信心,来突破我们内心对于爱着的障碍。透过对佛法的理解,来建立对布施的信心。
《摄波罗密多论》云:「资财无常现可见,若能任运起大悲,当知布施极顺理,犹如他物寄自舍。」
基本上,凡夫的心情是爱着我们的资具。因为我们认为资具,它可以让我们快乐,而且它能够让我们恒常快乐。换句话说,我们认为我们的资具是恒常存在的。它今天存在,它明天也应该存在,后天更应该存在,它必须要生生世世的陪着我。我们对于资财,产生了一个的认识。但是这个认识是错误的。「资财无常现可见」,我们现在所执取的这些财物,是一个无常败坏之法。我们讲天灾、人祸,水灾、火灾的天灾,会破坏你的资财。盗贼、恶国王、乃至于败家子,会破坏你的财富。这种资财是非常的脆弱,这件事情,我们从现生当中,是到处可以看得见的事实。「若能任运起大悲」,假设我们能够如实观察,这个资财是无常的,我们就容易生起大悲心,把这个资财去布施给需要的人。「当知布施极顺理,犹如他物寄自舍。」佛陀要我们布施,这个是合乎道理的。为什么呢?犹如他物寄自舍。资财在我们身边的这种情况,讲一个譬喻,就好像他人的财物暂时放在我家一样。现在这个财物在我家,我能够受用,但是这是他人的财物,你不能做主。不能做主这个财物,今天在,明天不在,你完全不能做主。这个在不在是别人做主,因为这个是别人的东西,他随时可以向我要回去。就是说,我们对于这个财物,事实上没有自主性。你虽然不布施,但是你也不能经常拥有,因为这个是他人的财物。我们透过无常的思惟,就能够去调伏对于财物的执取。这是第一个观念,以下的观念,它越讲越细,由粗讲到细。布施的理由,为什么要布施呢?它讲出一个理由,让我们能够接受。
「由施能生他世乐,不施现法亦生苦,人间诸财如流星,定无不舍诸财物。」
第二段说出第二个理由。为什么要布施呢?虽然资财是无常的。无常是无常呗,我还是喜欢把它留在身边。「由施能生他世乐」,这个物资在你的身边,是如此的无常败坏。假设你能够在将它还没有破坏之前,把它布施出去,这当中会创造一种善的业力。这业力就能够引生你来世可乐的果报,因为你这样的善业力,你来生会受用可乐的果报。由施能生他世乐。关于在这段文,在《法句经》佛陀讲出一段譬喻,来解释这个道理。讲到一个国王跟一个医生的故事。说有一位大国王生病,就贴了一个公告,说那一个医生能够把我治好,我就赏他种种珍宝、种种高贵的东西。就有一个医生来应征,好! 就被录取了。这位医生就住在国王的宫殿里面,为他调理医药。但是在医的过程当中,国王都没有表示任何的供养,也没有说要供养他什么东西。这个医生在为国王治病的时候,他也没有尽全力。就是很平常的,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尽完全的力量。但是国王虽然表面上没有说要给他珍宝,事实上,国王私下已经命令大臣,去把医生的房子翻修了一翻。根据医生对他调理医药尽心的程度,把他的房子重新再翻修了一次。但是这件事情,这个医生完全不知道。他还是照正常的轨则,把国王的病给治好。治好以后,国王也没讲什么,就跟国王告假。当然他也不敢提,大国王的境界,谁赶去触恼国王呢?回到家以后,一看,我过去的房子怎么不见了呢?一栋高楼大厦,外面很多的牛羊成群。问他家人,这个房子是谁的呢?你去帮国王治病的时候,国王就为我们盖大房子,把这个旧房子给拆了,前面的牛羊都是国王送的。他应该很高兴,但是他很后悔,早知道国王对我这么好,当初我应该更尽力的布施才对。佛陀就以这个故事,来勉励我们菩萨,说布施亦复如是。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