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2)

见佛神变 。这个菩萨在读大乘经典的时候,在经典上看到佛菩萨,他那一念禅定的心当中,现出种种的神通、种种的三昧陀罗尼,不可思议的神通变化。他能够小中变大,大中变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于一毫端现宝王
见佛神变。这个菩萨在读大乘经典的时候,在经典上看到佛菩萨,他那一念禅定的心当中,现出种种的神通、种种的三昧陀罗尼,不可思议的神通变化。他能够小中变大,大中变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轮。」凡夫菩萨在大乘经典中,看到佛有这么广大的自在境界。他心里思惟,哎呀! 佛的这一念无上菩提的功德太大,他能够创造这种广大神通,我一定要成就佛的无上菩提,成就这样的神通。依止见佛神变,他就发了菩提心。其次是闻法欢喜。有一个人读大乘经典,听到佛陀种种的开示,佛陀能够解说世间的真理,讲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把生命的真相开显出来。凡夫菩萨读诵大乘经典,他体会到佛的智慧太不得了,他能够看到我们凡夫所不能看到,更深入的境界。这个时候听闻大乘佛法,生起大欢喜心。我一定要成就无上菩提,能够成就佛的智慧。第三个、悲众生苦。这个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在众生的人群中打滚,看到众生受到老病死的痛苦,他内心当中起了悲愍心。他就思惟要救度一切众生,除非我内心当中有无上菩提的功德,否则我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他在悲愍众生苦的当下,就刺激他要追求无上菩提的一个希望,一个愿力。第四个、哀圣教衰。菩萨到末法时代,看到邪知邪见,外道的思想越来越炽盛,而正法的势力越来越薄弱。这个时候他思惟佛法的智慧就像世间的光明一样,这光明的蜡烛越来越淡薄。我一定要赶快成就无上菩提,回入众生的世界,建立佛法,广度众生,让众生能够看到世间的真相,光明再重新点燃起来。哀圣教衰,而发菩提心。我们发菩提心就是有四种因缘。个人的因缘不同,但是他的目的,都是要成就无上菩提。这个叫做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就是警觉。菩萨一次一次的警惕自己,他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减少睡眠。每天三点半起床,晚睡早起。减少饮食。每天过午不食。放弃很多世间的欲望。他就是不断的警觉自己,我一定要成就佛的无上菩提,才能够成就佛的神通,成就佛的智慧,才能够广度众生,建立佛法。他这个就是经常的作意,来勉励自己,这个就是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就是心中有一种成就无上菩提的愿望。这是成就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
二、大悲为上首。菩萨有了愿望以后,是要采取行动的。不是整天在佛堂发愿就可以。他必须要离开佛堂,到众生的世界里面,修波罗密,广度众生。菩萨他也能够理解到世间是一个苦恼的境界,是一个无常败坏的境界。但是他却能够一次一次的在这三界火宅中受生。凡夫在三界中受生,是依止无明。因为他颠倒,他认为这个世间是常乐我净的,是美妙的、是恒常存在的。凡夫在三界里面投胎,是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流转。在《般若经》龙树菩萨说,菩萨为什么也在三界流转呢?他凭的是一个什么心情呢?他不是贪念生死,他凭的是一念的大悲心。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他虽然知道三界流转,每一次的受生,都要承受老病死的干扰,老病死的痛苦。但是他因为要建立佛法,利益有情的缘故,他愿意去承当这样的痛苦。这也说明菩萨整个修学背后的动机,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以大悲心作上首。「上首」就是他的一个引导者。大悲心来引导他,一次一次的在三界里面得果报。
三、无所得为方便。「方便」就是善巧的意思。他能够透过一种方法,使令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变成一个简单的事情。这件事本来是做不到的,但是菩萨就是有善巧,使令他做得到,这个就是方便。这意思就是说,菩萨在生死的境界当中,要行前面的五度,要布施,不但是财物的布施,连生命、手足都要布施出去。这是一个非常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身为一个凡夫的菩萨,他会执取他的资具。他为什么做得到呢?以无所得为方便。他有无所得的智慧,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调伏他的执取,所以它能够使令前面的五度是非常的困难,也变成简单化。就是他有无所得的智慧,来做为他修行的一个善巧。无所得为方便,这是一个智慧。龙树菩萨在解释这三心的时候,菩萨的三心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他说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是一个总相。任何一个菩萨,一定都要有一个希求无上菩提的愿力。但是悲跟智,在因地的时候,各有偏重。说有一类的菩萨,叫做智增上菩萨。智增上菩萨,他虽然也发了愿要上求下化,但是他在因地的时候,会偏重在上求佛道。他会作如是思惟,众生的世界,障碍太多,有太多的退转。所以智增上菩萨,他会选择往生净土去。这个是智增上菩萨的抉择。他虽然对众生有一份的悲愍心,但是他思惟一定要先到净土去,成就法身、成就无量无边的方便力,再回入娑婆世界广度众生。这一类是智增上菩萨。有一类的菩萨是悲增上。他不愿意到净土去,他舍不得离开有情众生。他虽然知道三界就像火宅一样的痛苦,但是他愿意陪着众生流转,他愿意在凡夫的世界里面去积功累德。这一类的菩萨是属于悲增上菩萨,他不愿意到净土去。当然不同的选择,也就有不同的结果。龙树菩萨就做一个结论,说智增上的菩萨,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会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福报。智增上菩萨,他到净土去了,他马上就成就圣道,因为净土的环境太清净,一下子就把烦恼给消灭了。然后他再以他圣道的力,来到众生世界,积功累德,广结善缘。他会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福报。悲增上菩萨刚好相反,他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的心太强。他在三界中流转,他会先成就福报。但是因为他在三界中流转,对他的干扰太大了,他会比较晚成就圣道。换句话说,悲增上菩萨,他到最后,到人间就做国王,到天上就做天王,广大的福报力,但是他的心还是凡夫。就是说他在成佛的过程中,他会先成就福报力,然后再成就圣道力,这是一个悲增上的情况。
龙树菩萨说:我们怎么知道我们过去的善根是悲增上,还是智增上呢?这个地方有一个办法,可以测出来。说你现在只有一碗饭菜,一碗饭上只有一些菜。现在有两个人走过来,一个是佛陀走过来,向你乞求。第二个是一个苦恼的乞丐走过来。假设你做如是思惟,佛是广大的功德,是我的依止处,我应该把这碗饭供养佛陀。你这样子想,你是智增上菩萨,你认为佛道比众生重要。有一种人他会作如是思惟,反正佛陀我不给他饭吃,他也无所谓。这个众生太可怜了,他会把这碗饭送给众生。这样子的根性,就明显是悲增上菩萨。他会把众生看得比佛道更重要。龙树菩萨说,就是一碗饭,你只能够选择一个。你从这样的思惟当中,你就知道你过去生生世世,所熏习的是智增上,是悲增上,可以看得出来。当然,这个当中可以透过熏习改变,不过就可以看得出,你过去生有这样的一种势力存在。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菩提心,就是一切智智相应作意的无上菩提的愿力,然后再一种慈悲心,再一种我空法空的智慧的和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