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一(3)

布施可以使令一个菩萨的果报,资财富足。就是你的饮食、你的衣服、你的房子、你的资具非常的充足,这是布施的果报。持戒能够使令你成就尊贵身,尊贵的人天的色身。在律上它作出一个问答,一个人他布施,但是不持戒

布施可以使令一个菩萨的果报,资财富足。就是你的饮食、你的衣服、你的房子、你的资具非常的充足,这是布施的果报。持戒能够使令你成就尊贵身,尊贵的人天的色身。在律上它作出一个问答,一个人他布施,但是不持戒,果报是什么呢?他很努力的行种种的布施,慈善事业、对三宝布施。但是他烦恼习性很重,造了杀盗淫妄的罪业,这样子他的果报是什么呢?律上说,因为他破戒,就使令他堕入卑贱的果报,或者是畜生道,或者是恶鬼道。因为他布施,使令他资财富足,但是因为他果报卑贱,所以他的资财变成一种卑贱的资财。有些狗也是吃得很好,住的房子也很好,受到人们的宠爱,但是他毕竟是一只狗。卑贱的果报是因为他破戒的关系,他破戒,他作一只狗,还受那么好的饮食呢?因为他有布施的因素。所以说布施是资财的富足,持戒是成就尊贵身,这两个是不同。
辛三、忍辱度
一、忍辱自性-《广论》云:「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众苦,及善安住法思胜解。」
忍辱的体性有三段,第一耐他怨害。「他」指的他人。忍耐他人所加给我们身口的伤害。譬如说,他用嘴巴来毁谤我们,或者用身体来伤害我们,这个我们应该忍耐。他人身口的伤害。第二个安受自身所生众苦。前面的伤害是他人的身口引生的。这个地方的苦是外在的环境,外在的寒冷、炎热、饥渴等等,我们也应该安然的去承受。第三个善安住法思胜解。前面两个是身忍,是一个众生忍辱的境界。第三个是法忍。对于第一义谛,佛法真理的一个安忍。法忍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能够安住在法思胜解,意思是说我们对于佛法的我空、法空的真理,经过思惟以后,生起胜解,安住在这样的胜解的境界里面不动,这个也是忍。这个忍就更高阶,法忍。我们凡夫的心情是安住在无明,我们的明了性是跟无明一起活动,我们的心一活动,就会有一个我在里面,主宰我们内心的状态。现在我们在思惟我空,观心无常,观察我们这一念心是剎那剎那生灭,在这生灭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这个时候,我们对于这样的空性,要能够勉强自己安住在这个真理上,勉强自己,这个也是一种忍,这个忍就更高阶。前面的忍是一个有相境界的安忍,这个忍是无相真理的安忍。
二、趣入修习忍辱方便。忍辱的方法。
一、加行-《行论》云:「千劫所施集,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毁。」
《行论》上说,寂天菩萨说:我们不忍辱,有什么过患呢?千劫,「劫」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就是说我们人寿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到十一岁。再一百年增加一岁,到十二岁,增加到八万四千岁,叫一个增劫。然后从八万四千岁,叫一个增劫。一百年再减一岁,再如次的减到十岁,一个减劫。一个增劫跟一个减劫加起来叫一劫。你经过一千劫这么长的时间,所修习的善业,千劫所施集。这个善业很强,在生命当中,积集这么多的善业。你修了什么善业呢?供养善逝等。你亲自的供养佛陀,「等」包括持戒忍辱等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毁。你这样的善行,只要一念的瞋恨心,就全部破坏了。这就是不忍辱的过患。古德说:「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你好不容易在心中一个荒野的地方,种了很多的功德树。这个树也不容易种啊,从小的栽培,慢慢的施肥灌溉,很多树木出现,功德林。但是要破坏功德林,很快。一把火就全部烧光。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如果不忍辱,我们就把过去好不容易布施持戒的善法,就一下子破坏了。
又《摄般若密多论》云:「若有弃舍利他意,佛说忍为胜方便,世间圆满诸善事,由忍救护忿过失。」
一个菩萨的行者,到人世间去利益有情,劝化众生生起善根。但是众生有时候起烦恼,或他有罪业就触恼你,假设这个菩萨不能忍辱的时候,他会说:我不再度化众生,我自己在佛堂用功多好、多自在。若有弃舍利他意。放弃要利益有情的一个菩提心,这个时候,佛陀说应该怎么办呢?应该怎么对治呢?佛说忍为胜方便。你应该修忍辱,为什么呢?世间圆满诸善事,由忍救护忿过失。佛陀告诉所有佛弟子说,世间的功德要圆满,他一定会有障碍的。世间上的事情功德要成就,没有一件事情是顺利的。因为众生的世界,他的一个等流性是烦恼、罪业跟痛苦,这是他的一个本性。你在一个强大的等流性当中要成就一个功德,你是违背他的本性。你在这个苦恼的世间要弘扬正法,这个是违背众生的习性的,违背众生一个强大杂染的等流性,当然会有障碍出现。所以说,一个功德成就,要紧的是你能够忍辱这样的一个障碍,不可能要求没有障碍出现。世间圆满诸善事,是怎么能够圆满的呢?由忍救护忿过失。因为忍辱才能够圆满的,不是因为没有障碍而圆满的。这是说明忍辱的重要性。
「是具力者妙庄严,是难行者最胜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现后众害由忍除。」
忍辱波罗密,是具力者妙庄严。是一个菩萨,有福德智慧功德。「力」是福智的两种资粮,他的一种庄严。一般人的庄严是靠衣服、璎珞、宝物。菩萨的庄严是靠忍辱来庄严自己。是难行者最胜力。这件事情本来就是不可能成就的,但是他能够在不可能当中,创造一个强大的势力,这个就是忍辱。他有什么势力呢?能息害心野火雨,现后众害由忍除。他能够熄灭害心跟野火。害心就比喻作野火,烧功德林。野火遇到雨以后,火就熄灭了。表示说,现后众害由忍除。因为忍辱的关系,使令我们今生本来有灾难的,或者来生有灾难的,因为忍辱的关系,就重报轻受,就能够消灭。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在拘萨弥国结夏安居。结夏安居的时候,僧团发生纠纷,分成两个派系,就生起斗争。双方面都争执不下,最后就请佛陀去裁示。佛陀去听完双方面的诉说以后,佛陀就请两方面僧团坐下来,佛陀也没有说谁对?谁错?请他们都坐下来。佛陀就讲一个故事。佛陀说啊过去有两个国家,一个国王叫长寿王。这个长寿王非常的慈悲,教化他们国家的人民。隔壁国家的国王叫梵意王。这个国王是有野心的,处心积虑要拓展他的版图。梵意王为了要并吞长寿王的国家,带着军队攻打长寿王。长寿王为了保护国民,只好抵抗了。两国就打起来,打起来以后,长寿王就把梵意王打败。打败后,就把梵意王抓到。长寿王说,我本来可以杀死你的,但是杀死你以后,你儿子一定会找我报仇,这样子我们两个国家生生世世都是冤家,这样大家都不是好事情。我现在把你放了,但是你以后不能在侵犯我们。梵意王答应了,放回去。没几年,第二次又来攻打,长寿王又把他打败,又抓住他,经过教诫,又把他放回去了。第三次又来攻打,长寿王就想,梵意王要来攻打我们国家,不为别的,主要就是要当国王。他的心已经坚定,每一次打仗就死伤这么多人,实在没必要。既然你要当国王,就让给你好了。长寿王就不再抵抗,写一封信,国家让给你。长寿王隐姓埋名,带着家属就到民间去了。长寿王他也是读书人,他就开了一个学堂,教书。过了几年,他因为有德行,慢慢的很多人就亲近他。这个时候,就有大臣跟梵意王说,长寿王他虽然隐姓埋名,但是现在很多人跟着他,这是很危险,怕是要造反?梵意王一想,也对,危险。就把长寿王抓起来,关起来,准备把他处死。这个长寿王有一个儿子叫长生童子,他在父亲被抓去处死之前,买通狱卒,偷偷的见他父亲最后一面。看到他父亲很伤心,在父亲面前说,我一定要为你报仇。长寿王就制止他,长寿王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