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二(3)

它的功德, 身心安定,引生智慧 。这个禅定啊能够使令我们色身跟内心能够安乐,而这种安乐跟我们追求五欲的安乐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一念心跟五欲的境界接触,也有安乐的感受出现。但是这个安乐的感受,它的相貌是躁

它的功德,身心安定,引生智慧。这个禅定啊能够使令我们色身跟内心能够安乐,而这种安乐跟我们追求五欲的安乐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一念心跟五欲的境界接触,也有安乐的感受出现。但是这个安乐的感受,它的相貌是躁动的、不安的。禅定生起的时候,内心也有安乐的感受,但是这个感受是寂静的,非常寂静的。它的乐的感受,不会破坏它的寂静,还是非常寂静住。很特别。虽然乐受,还是寂静住。虽然寂静住,可是充满了乐受。这个是禅定一个特别的地方。第二个引生智慧。禅定引生智慧是约着增上缘的角度来说的,不是约亲因缘。禅定本身不能生起智慧,如果你只是专注,就能生起智慧。那么外道他没有学习佛法,他应该也生起智慧?事实上不然。所以禅定不是生起智慧的亲因缘,但是禅定能够帮助你生起智慧。譬如说我们看经典。忏公师父,经常要求我们看经典之前先拜个佛,拜个一刻钟、二刻钟,然后静坐一刻钟,然后在看经典。你终于了解,跟你刚做完事,心很躁动,你看经典,你这一念心跟法义就是不相应,因为你躁动。经过你拜佛、打坐以后,你的心寂静下来,再看经典,容易相应。禅定它能够帮助你引生智慧,增上缘。智慧的生起是来自于闻思,在大乘经典的多闻跟思惟。
它的破恶能够度散乱,对治我们散乱的烦恼。蕅益大师说,修学禅定的关键,就是滴水常流,则能穿石。他讲一个譬喻,下雨天,屋檐有小水滴。小水滴是如此的柔软,但是它常流。它长时间的流动,可以把地板上的强硬石头把它穿破。水滴能够穿破石头,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它专。第一个水滴,滴到第一个地方。第二个水滴还是滴到同一个地方。就是所缘境不会换来换去。第二个、它常。功夫相续。你今天也念佛,明天也念佛,后天也念佛,长时间的功夫不断。从蕅益大师给我们的譬喻,我们知道这个修行啊,什么东西只要一专心起来,力量就大。譬如今天你持大悲咒持了三遍,持往生咒持了三遍,你持了十几个咒都持三遍。你要对某一件事情,你想要破除障碍,或者你身体有障碍,或者别人身体有障碍,你要为他加持。你持十个咒,一个咒持三遍,倒不如你专持一个大悲咒三十遍来的好。当然法门是没有高下的,所有的咒功德都很大的。为什么他持的咒力量大,你持的咒力量就很薄弱呢?就是这个心。《瑜伽师地论》讲一个譬喻,说这个刀子很利,但是小孩子拿这个刀子就没力量,他不能砍断树。大人的心力强,刀子拿来,一刀就砍断。同样一把刀子,小孩子就不能把树砍断,大人把树砍断。表示我们在修学的时候,心持法,法持心。心在操作法门的时候,关键就在那个心。心力不可思议。不要去分别法门,大悲咒功德大,往生咒功德大,契机就是妙法,你持起来相应就好。但是你要多持几遍,你对于你所皈依的法要熟。长时间的滴水常流,今天滴在这个地方,明天滴在这个地方,后天也滴在这个地方,长时间这个石头就被你穿破。我们修行也是这样,置心一处。你今天持大悲咒,明天也持大悲咒,持三十年的大悲咒,你持大悲咒就有力量,就是置心一处,无事不办。禅定的特色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讲心一境性,他要求你内心当中,专注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当然念佛的道理也是这样,印光大师说:「一心归命,通身靠倒,死尽偷心,老实念佛。」你不要老是念完佛觉得佛的功德不够用,又念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每一个菩萨的功德都是差不多,都是一样,关键就是你要专,专一在所缘境。这个力量就是大。这是我们修禅定要注意的地方。
辛六、般若度
一、般若自性-《广论》云:「奢摩他者,谓心一境性;毘钵舍那,谓正观察。」
前面奢摩他的特性是心一境性。毘钵舍那观的自性是正观察。我们只有修禅定,它能够对治我们心中的散乱。但是我们心中的颠倒是不能消灭的。「观」是对于我们身心世界的一种正确的观察,来破除我们心中的颠倒。
二、趣入修习般若方便
一、加行-《摄波罗密多论》云:「俱胝廋他无导盲,路且无知岂入城,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非能证菩提。」
这个地方就是说明修习智慧的重要。「俱胝」就是亿,百千万亿的亿。「瘦他」是兆。「无导盲」有这么多无量无边的行门,但是没有智慧的引导,就像一个没有眼睛的人一样。虽然他的脚很有力量,他能够产生很大的活动力,但是他没有眼睛,没有眼睛有什么过失呢?路且无知岂入城。他不能够判断这个道路在那里?如何的趣入涅槃城。这道路不是讲身体的道路,是讲内心的道路。我们内心当中有两个道路,第一个杂染的道路,趋向于生死流转的。第二个道路是趋向于清净涅槃的道路。我们内心当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很多染净的相貌,我们如果不学习经论,我们不能够去抉择,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我们也不知道内心的状态是应该消灭,还是应该增长?不知道。不知道的时候就不能够趋向于涅槃的安乐。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非能证菩提。前面的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假设没有智慧的引导,这样的善法就不能够使令我们趋向于无上菩提,这个善法只能够在人天得果报。「度」就是波罗密,到彼岸。度就是你在布施、持戒、忍辱的时候,一定要跟波罗密相应,才能够称为度,否则只能够是布施,不能够说是布施度。因为你这个布施的行为,不能够使令你到彼岸,只能够在人天得果报。所以无导非能证菩提,六度无般若,空城有漏因。没有般若波罗密的引导,善法不能使令你趋向无是菩提,不可以。这是讲到智慧的重要性。
二、正修
有关智慧的修学,宗喀巴大师提出正反两面。第一个是障碍我们智慧的。第二个是随顺智慧的。
「愚痴之因,谓近恶友;懈怠懒惰极重睡眠;不乐观择;不解方广;未知谓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见;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乐亲近诸有智者。」
愚痴在佛法说是无明。一个人在黑暗当中,他不能抉择什么事该作?什么事不该作?他不能够去观察生命的真相。他内心当中有愚痴出现,主要的宗喀巴大师提出七个原因。第一个、谓近恶友。经常亲近邪知邪见的人。我们这念心是受熏,真如受熏。你经常接受什么思想的熏习,你内心就会接受什么思想的影响。你经常亲近邪知邪见的人,你就容易有颠倒的邪见出现。菩萨戒要求受戒的菩萨,不能跟二乘人同一桌吃饭,连吃饭都不行,非常严格。因为你用大乘法熏他,他用小乘法熏你。他的法是思议境,大乘法是不思议境,他就会动摇你大乘的善根。所以说亲近恶知识,是非常厉害的。《华严经》上说,亲近恶知识的过失,比亲近狮子来厉害。因为狮子他只能伤害你一期的生命,你亲近恶知识,他告诉你邪知邪见的观念,那个观念永远留在你的心中,生生世世障碍你。狮子、老虎,牠只破坏你一期的生命而已,牠对你下辈子没有破坏的力量。但是你邪知邪见,一入耳根永为种。那个思想在你的心中,生生世世破坏你的善根,所以恶知识是非常厉害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