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玄义(2)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十、正释经文 ◎ 一、教起因缘 一、明大教与 净土法门 之兴起。 (一) 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 (二) 《法华》云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十、正释经文

◎ 一、教起因缘

一、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

(一) 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

(二) 《法华》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华严》云:‘如来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以十种无量无数因缘。……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亦即欲一切众生开明本心,同佛知见,等成正觉也。

(三) 本经兴起因缘亦复如是。经云:‘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可见与《华严》、《法华》同为一大事因缘也。

(四) 《疏钞》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可见净宗正是直指顿超之法,以念佛心,入佛知见。净宗之兴起,正由此大事因缘也。

二、详明本经兴起之因缘。

(一) 称性极谈,如来正说。

1、 《华严》、《法华》,均圆顿称性之教,但其归趣,却在本经。

2、 《要解》云:‘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3、 日道隐曰:‘五浊之世,造恶之时,圣道难修,其难非一。特此一门,至圆极顿,而且由其简易直捷,则出世之正说偏在斯经。一代所说归此经,如众水归于大海。由此言之,百万阿僧祇因缘以起华严之典,一大事因缘以成法华之教。亦唯为此法之由序。’盖谓《华严》,《法华》两经只是本经之导引,本经正是一大藏教之指归。《华严》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其明证。

4、 《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奇妙疾捷,莫过于是。一切众生由此得度,十方如来乃称本怀。

5、 本经所宣,乃如来真实纯一之法,无有权曲,故名正说。

6、 世尊称其本性,和盘托出,毫无保留,故名称性。一切含灵,皆因此而得度,乃称性中登峰造极之谈,故为称性极谈。

(二) 三根普被,圣凡齐收。

1、 彻上,则如普贤、文殊,尚发愿求生极乐。彻下,则五逆十恶,临终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国。

2、 本经云:‘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3、 末法众生,福薄障深,唯此一门,但信愿持名,便能功超累劫,往生极乐,径登不退。若无如是微妙法门,凡夫何能度此生死业海,而登彼岸。

4、 元晓师云:‘四十八愿,先为凡夫,兼为三乘圣人。’可见净土之妙,首为凡夫得度也。

(三) 他力妙法,善护行人。

1、 末世修行,多诸障难,阴魔干扰,行人正见稍失,便陷魔网。《楞严》曰:‘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可见行人稍有执著,便失正见,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堕入泥犁。

2、 念佛法门,行人发心念佛,仗弥陀本愿摄受,威神加持,护持行者,魔不能扰。《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3、 《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是故念佛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

(四) 暗合道妙,巧入无生。

1、 ‘无念’与‘无生’,远非凡夫之所能。圆教八地菩萨,离一切心意识分别,始名真得无生法忍。可见此乃圣者之所难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众生,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

2、 此方便门,指方立相,摄心专注,即此妄心,持佛名号,念一佛名,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念得纯熟,乃忘能所。心无所住,佛号分明,便契无住生心之妙谛。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