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像的救世功用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寺院里庄严肃穆、金碧辉煌的神像,不禁令佛教徒,也使一般的游客产生下种神圣的感觉。佛教徒众更是虔诚地顶礼膜拜,以示崇敬之意。

但是,正信的佛教徒并不会把塑画雕刻的神像当作菩萨或佛本身,绝不会等同于低级的信仰祟拜,世界上没有比正信的佛教更不崇拜偶像的了。

正信的佛教徒面对圣像,是通过对圣像的膜拜而将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萨的悲愿。一旦悟透了的佛教徒,会深深地感受到充塞法界遍满虚空的佛的存在,根本不需要泥塑木雕的偶像作为媒介的存在。所以,唐朝禅宗的丹霞祖师曾把木雕的佛像取来烧火烤手。佛教主张“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起色”。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因缘暂时聚合而成,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圣像也是如此,当不得什么神秘神圣。

因此,佛教主张“破相”。要求打破那种认为“因缘所生的事物”,“是永存不变的观念”。“偶像”也在破除的“相”之列。

那么,佛教寺院里何以还要那么多的神像,何以不尽数破除呢?

这一方面涉及到佛教的哲理,另一方面涉及到佛教以方便法门救度众生的作用。

佛教的哲理认为凡因缘而聚合成的主体是没有不变的,所以本体是“空的”,具体的物是偶然的,因而是“假的”。比如一尊佛像,其本体是“空”的,塑之则有,毁之则无,不能恒常,这就是“空观”。这一尊佛像的形状可随意变化,称呼也可随之改变,故形状、名号是“假”的,这就是“假观”。佛教在指出了人们认识事物时应具的“空观”、“假观”后要我们用“中观”来认识,那就是体会事物的作用和价值。比如面对一尊“空、,“假”的佛像,我们可以领略到让人兴起见贤思齐、生起仰慕效法之思的目的和价值。这是从哲理上理解佛教寺院里列布神像的原因。

更重要的也是更实际的,是佛教以方便法门救度众生的作用。

世间众生不可能都深刻地理解佛理的深广圆融,不可能

都体会到天地中处处充塞着佛性的妙境,不可能都一步跨越迷障的渊薮,各人的根器不同,机缘不等,因此,佛为了救度众生,不能单凭高深伟大的佛法来启智众生,不得不依靠浅近的、世俗的道理和方法,采取民间认同的形式来作引导的桥梁。神灵设置的意义,在于偶像所象征的意义,偶像所喻示的教化功能以及通过偶像精神所表达的惩恶扬善的社会价值,而不是偶像本身。

佛教神祗系统的设立,是与佛的精神一致的,也许这一套神灵谱系并不代表释尊的初衷,但是却深深地体现了释尊悲悯救世的伟大情怀。

佛教把人世间比作起火之屋以喻人生苦状。《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佛教劝喻人世就是要出离火宅,超越虚浮无定的生,追求永恒的幸福。这种目标的实现需要不断地修持,跳出六道轮回,达致彼岸。整个佛国的神仙队伍,上至佛陀,下至菩萨、罗汉,以及为佛护法护寺的神抵们,都是为了实现佛的理想,实现救度众生的宏愿而建立起来的。这应该是佛国神灵设置的起点,这一宏旨深刻地体现了佛教的立场,慈悲救世、神灵偶像的功能体现在偶像的背后,神灵不过是佛陀救世的工具和代言人。

出离火宅,脱离苦海,跳出轮回,实际上就是个体的生命通过克服欲望,积累善业,完成生命人格的提升,这一最高的境界和品格,就是成佛。

在这一从人到佛的过程中,佛教为我们拟定了一系列可资比照的楷模和阶梯,派定了护持我们修证的护卫队,安排了引导我们前进的领路人,指定了为众生解答迷障的老师。这

些拱卫佛法,引导众生完成修证的诸等师长、朋友,都以佛国神灵的面目出现,这是最易获得拥戴和接受的大众化、世俗化形式,同时,神灵的威严和庄重也更有利于教化功能的实施。

人生是苦难的,这不仅表现在人生遭受外界的磨难,也表现在人受自身欲望的折磨和摧残,这些魔障导致人的痛苦和堕落。“欲望”的消解是一个令人类惶惑和不安的主题,人要积善业就必须摆脱恶的欲望的诱惑,在佛界神祗中,有专门安排来助人消除欲望的魔障、给人以清明高远境界的专职干部。

当代宗教学家贝格尔说:“宗教是人建立神圣世界的活动”,人将自己对世界秩序的愿望,对人生目标的追求,通过非世间的形式建立起来,反过来约束人世间的行为,为人的追求创造一个可以超越世间法的环境。

马克思说:“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佛教神灵世界的图景,佛国神祗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可以在还远未成为社会和世界的主人的众生的心灵呼唤中,在永不停息的人生追求中,找到答案。(信息来源:中华五千年网)

编辑:明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