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神会及其禅学思想(5)

这一段文字,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讲“知”,第二讲迷此“知”而起生死流转,第三讲悟此“知”而修“无念”,这样就会念念不住相,逐渐由染转净,爱恶淡薄,悲智增明,罪业断除,功行精进,直至“烦恼尽时”,“名

这一段文字,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讲“知”,第二讲迷此“知”而起生死流转,第三讲悟此“知”而修“无念”,这样就会念念不住相,逐渐由染转净,爱恶淡薄,悲智增明,罪业断除,功行精进,直至“烦恼尽时”,“名之为佛”。再具体讲,这段文字也可分为二段,前段讲“寂知指体”,后段讲“无念为宗”,一解一行,佛学宗旨践行包囊至尽。

3无念为宗

“无念为宗”,其含义是把“无念”作为一个总的指导原则,它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和真如实相相应的一种状态,二是达到实相理体的方法。因此可这样说:无念法门是因果一体,至圆至顿的。其最精要的说法正如上文中神会所说:“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这就是“修行妙门”。关于无念,神会在《南宗定是非论》中这样说: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云何不取于相?所谓如如。云何如如?所谓无念?云何无念?所谓不念有无,不念善恶,不念有边际,无边际,不念有限量、无限量。不念菩提,不以菩提为念。不念涅槃,不以涅槃为念。是为无念。是无念者,即是般若波罗密。般若波罗密,即是一行三昧。诸知识,若在学地者,心若有念起,即便觉照。起心即灭,觉照自亡,即是无念。是无念者,即是无上境界。如有一境界者,即与无念不相应。故诸知识,如实见者,了达甚深法界,即是一行三昧……见无念者,六根无染,见无念者,得向佛知见。见无念者,名为实相。见无念者,中道第一义谛。见无念者,恒沙功德一时等备。见无念者,能生一切法。见无念者,能摄一切法。

所以说,神会把无念等同于“如如”,“中道第一义谛”,“般若波罗蜜”,是和佛教最高境界相应的一种状态。同时如果实践无念,住于无念境界,随顺于世俗事物,这就是“如实见”、“了达甚深法界”,这样就能于六尘中而六根无染。实际做法就是不念有无、善恶、有边无边等,甚至对菩提涅槃也不思虑追求,做到心无一法,因为这些是非善恶,都是迷情众生的迷执,本质是空,无相,是假名,假有无实。所以认识到这一点,就叫做不分别,无一境界,也叫无妄念。进一步说无念不是不起念,而是无妄念,时时刻刻住于实相,不起分别,是现量直觉的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虽然也言说,但他们不同于一般人的言说思虑,他们只是随顺,这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念念不住,不染。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常人妄念繁杂,无始薰习,又常执为实,所以南宗实修是一件非常严谨刻若的事,不象一般人所说的那样重智轻戒,不拘形式而放浪形骸。实质上非大智大悲大愿之人而行不得。

再具体地说,修无念法,就是去妄念,妄念就是与实相不相应的念头,是染,非现量。而怎样去妄念,是神会《坛语》中心内容。神会把妄念分为粗妄和细妄两种,神会说:

知识,谛听,为说妄心。何者妄心?仁者等今即来此间,贪爱财色、男女等,及念园林、屋宅,此是粗妄,应无此心。为有细妄,仁者不知。何者是细妄?心闻说菩提,起心取菩提,闻说涅槃起心取涅槃;闻说空,起心取空;闻说净,起心取净;闻说定,起心取定,此皆是妄心,亦是法缚,亦是法见。若作此用心,不得解脱,非本自寂净心。作住涅槃,被涅槃缚;住净,被净缚;住空,被空缚;住定,被定缚。作此用心,皆是障菩提道。《般若经》云:若心取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离其法相。《维摩经》云:何为病本?为有攀缘,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以无所得故,则无病本。学道不识细妄,如何得离生死大海。

所以说,修行就是去妄心,粗妄是贪爱财色等,细妄是着意取善、空、净、涅槃等。修行关键乃是不着意,不住法,不起相,正象《百论·舍罪福品》所云:“无相智慧最为第一,无相名一切相不忆念,离一切受,过去、未来、现在法心无所着,一切法自性无故,则无所依,是名无相。”神会强调无念、无住、无相,也可以说是有意针对北宗,批评北宗着意取净、着意取涅槃的倾向,批评北宗“拂尘看净”、“凝心”、“住心”以及固守禅坐等,因为这样都是着相,取法,而有缚,不得究竟解脱。神会说:

知识,一切善恶,总莫思量,不得凝心住,亦不得将心直视心,堕直视住,不中用。不得垂眼向下,便堕眼住,不中用。不得作意摄心,亦不复远看近看,皆不中用。经云:不观是菩提,无忆念故,即是自性空寂心。

4定慧不二

神会的无念法门强调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不着意,不住法,无所依,无修而修的自在逍遥。因此他对传统的“先定后慧,以定发慧”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定慧不二”,也即是在生活中使自己时时住于实相,从能方面看是慧,从所来看就是定,定和慧是不异的。神会说:

今推到无住处立知,作没?无住是寂静,寂静体即名为定。从体上有自然智,能知寂静本体,名为慧。此是定慧等……经云:定多慧少,增长无明;慧多定少,增长邪见;定慧等者,明见佛性。……本体空寂,从寂体上起知,善分别世间青黄赤白,是慧。不随分别起,是定。

所以说,神会的“定慧等学”是着重于实践意义,前面所说的“无念为宗”,着重点应该是一种理论前提,是智慧的开启,战斗的号角,做到了“无念”,才能不受一切束缚,即是佛、涅槃等崇高的理想,使人不落于名相言语的束缚,这样落实到实践上才能脚踏实地,生动活泼,和日常生活打成一片。只要善相应(和真实相应)、善分别(分别世间青黄白),这样就做到了“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所以神会的禅法最为生机勃勃,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而不是空洞的条条框框的死气沉沉,因为禅就是当下的生活。神会提出“定慧不二”正是针对北宗“拂尘看净”、“凝心入定、住心看净”等主张,因为这样实践是僵化的,死板的,甚至障碍最后的解脱。神会说:只如“凝心入定”,堕无现空。出定以后,起心分别一切世间有为,唤此为慧。经中名为妄心。此则慧时则无定,定时则无慧。如是解者,皆不离烦恼。“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非解脱心,亦是法缚心,不中用。《涅槃经》云:佛告琉璃光菩萨:善男子,汝莫入甚深空定,何以故?令大众钝故。若入定,一切诸般若波罗密不知故。

神会指出,禅定是不必非采取坐于寂静场所的做法不可,也不必注心一处观察禅境,因为这样不光会有被禅境套住的死地,而且有修行和实践脱离的倾向。所以禅修不必死拘形式,只要能和“真如”之理相应,日常世俗的生活就是禅定,烦恼即菩提,而不是断烦恼而得菩提。因此神会对“禅坐”有新的解释。他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