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之“气”,乃先秦以来道、儒、医等诸家哲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大量古文献中关于气的论述,形成精深博大的气学,堪称中华传统哲学的精髓。现代气功学继承发扬传统气学,多从唯物论立场出发,以气为气功的物质基础。社会上普遍认为属于气功的佛教禅定之学,对气也有不少论述,看法别具慧眼,不乏气功、人体科学可取资借鉴之处。 显教论“风” 汉译大小乘佛典中,“气”字尚不多见。印度古婆罗门哲学有“蒲拉那”(Prana)一词,本义为呼吸、生命之气,引申为遍布于宇宙万物及人身中的生命之气,为有形的物与无形的心之间的中介,被认为乃大梵的德性或体性,其涵义与中国哲学的气、元气相近,近世多译为气、生气、元气。大小乘佛学体系中,对婆罗门教“蒲拉那”之说,基本未予采纳。 少数汉译佛典中的“气”字,并非“蒲拉那”的意译。 如安世高译《大安般守意经》有“行息已得定,不复觉气出入”等语,此气指修数息禅时主观觉知的呼吸之气。康僧会译《察微王经》中“与魂灵相合”、为生命之本的“元气”,当采自中国传统说法,非印度原典中所应有。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24言释尊成佛前坐禅入不动三昧,“气冲于顶”、“复冲两胁”,这里的“气”与今气功所言自我觉知的内气相当,然原文亦非“蒲拉那”。 无论是呼吸之气(息),还是主观感知的内气,在印度大小乘佛典中,都摄于四大(地水火风)中的风大(Vayu),多译为“风”,相沿成例。近世法尊法师译《密宗道次第广论》等,犹译梵文原文为“蒲拉那”的藏文词为“风”。 四大又名“四界”、“四大种”,言 大者,谓其体相宽广,普遍于一切色法,为构成一切物质现象的基本无素。《大智度论》卷52云:“四大无处不有,故名为大。”为造成色法的种子,故名四大种。“能持自性,故名为界”(《俱舍论》卷1),四大各有其特性,其中“风大”的特性是“动”或“轻动”。风大的名义,取于自然界空气流动而形成的风,指眼虽不可见其形质、而身可感知的物质运动形式,大略相当于气功学所说内外气的性质。风大的作用是“长”——在有生命的动植物体中,起生长的功用,略当于中国哲学五行中的“木”。四大分实、假两种,实四大种,指未被人的认识机制赋予主观表象、概念,仅可直觉的四大实体,《瑜伽师地论》卷54说:“触所摄中四大种是实物有。”气功态中直觉到的内外气,属于此类。被概念化了的四大,则称假四大种,假,谓假借名言符号以表示。 四大属色法及五蕴中的色蕴,风大、气,当然也属物质现象。佛学认为一切色法都由四大集成,内具四大元素,《瑜伽师地论》卷3云:“于一切色聚中,一切时具有一切大种界。”不过集成具体物体的四大比例、隐显不同罢了。佛学不把风大单独抽出来,有如印度教之立一“蒲拉那”、儒道两家立一元气为万物本始。然细究佛学之说,风大亦未必无宇宙论角度上的万物本始的含义,佛学说器世间的生起,先由空中生风轮,意味着气态为世界本始、原始物质。 佛学把四大看作物质的第一微观层次,《瑜伽师地论》卷66云:“诸大种与所造色俱时而有,互不相离。”四大与其所集成的物不可分离。若再观微察细,则四大皆由“极微”(相当于微观粒子)集成,《华严经》云:“四大皆多极微,于空界中互相依住”,极微则生于空。四大中,风大含极微量最少,能量却最大。现代气功学把气看作“普遍存在于宇宙和人体内有质量的微观物质和无质量的能量及信息流”(见《中华气功》1989年第一期高鹤亭文)与佛学所说风大之相可谓大体一致。 大小乘禅学把人体内的“风”分为多种,如智大师《禅门口决》说有行风、 横起风、诸节风、百脉风、筋风、力风、骨间风、腰风、脊风、 上风、下风、优陀那(脐下)风等,谓“如此诸风住各有分,不可相乱,乱则贼。”说坐禅之先应调和诸风,莫令相违而生禅障。佛学又按禅定深入的层次,把四大分为欲界、色界两层,前粗后细,质地截然不同。当习禅者超越欲界定而入色界定时,色界微细四大生于欲界粗四大所成身中,粗细相违,反映为主观觉受上的动、痒、冷、暖、涩、滑等八触。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论》卷6把超越欲界定得奢摩他时所生身轻安,归诸于风大的作用:“次有随顺身轻安诸风大种来入身中,由此风大遍身转故,………身极快乐。”此能引发身轻安的风或色界微细四大,当于道教内丹学所言先天气,色界、欲界之分,当于道教所说先天、后天。 大小乘禅学的着眼点是心,与现代气功界多把气功的效用归于气不同,大小乘佛学把禅定的功用及法要归之于心,小乘称禅定之学为“心学”(意学),就表明了这一立场,因此,大小乘禅学对“心法”的论述,远远多于“色法”。而论述“色法”,又重在探究“色法”实性,破除常人对“色法”的错误执见。 缘起性空,是大小乘禅学关于“色法”实性的基本观点。除小乘说一切有部以“色法”为“假有”、四大为“实有”外,其余大小乘诸家,都说四大亦缘起性空,互相依待,生灭无常,若究其体,乃极微集成,极微亦互相依待、刹那生灭,故四大本无固定不变的实体。三法印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四大、气功之气也不能例外。这种无常变异、无自实体的本性,名曰空。《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概括了大乘佛学的“色法”实性观。若据以观气、则应说:气即是空,空即是气。气依一定的条件而生,生灭无常故空,气空故才能依一定的条件而生起。物理学、气功科学的发现,在不断证明这一真理。然而,人们总是容易把物质、气绝对化,这种不符真实本面的错误见解,妨碍对实性的直观内证,故大小乘佛学,力破实执,大谈色空。 大小乘禅学四大观的一个更为重要的立足点,是四大不离心识,就风、气而言,则风、气不离心。《阿含经》以地、水、火、风、空、识为“六界”前五界合为“色法”,后者属于“心法”。六界之说,含有色、心缘生万法的思想。《杂阿含》谓“名色”与“识”互相不离,有如三支芦苇立于空地,互相依倚始得直立,若去其一余二即倒。质言之,五大不离识大,识大亦不离五大,心识是风或气等五大生起的必要条件。气功之气尤其如此,离却意念的收摄宰制作用,哪里有客观的气?用机械模拟气功师而发放微粒流治病 ,与理疗何异?气功界罕见有将其等同于气功师所发气者。何况气功医疗机械的发明制造使用,岂能离却人的心识? 大乘瑜伽行派,更是力论四大不但不离心识,而且其实质是心识,谓之唯识。《瑜伽师地论》卷3云:“一切内外大种,及所造色种子,皆悉依附内相续心。”依唯识宗义,说风大、气唯识,有三层涵义:一、就实风大种而言,属心的“疏所缘缘”,不离意识底层的心王阿赖耶识,为此识相分所摄。这潜意识层与物质微观层的隐微缘起关系,涉及目前科学尚未揭开的奥秘,最富理论价值。二、就第六意识而言,实风大种或气不妨说具客观实在性,但当气功内气变为触觉、在意识上形成概念而作为假风大种被认识时,便不能不打上主观的烙印,成为不离意识的“亲所缘缘”。三、就实质而言,风、气终归为心识变造,心能生气,能造物,不过常人是其阿赖耶识不自觉地起电脑作用,按因果等法则变造,所造之结果与主观期望的常不一致。如一个骋情纵欲的人,不论如何想望健康,他的身体、气还是要衰竭。但修禅或气功入定的人,则能不同程度地用定中意识自主风、气,从自如运气到以意念发气为人治病。若证得神足通,可以意识直接变造物质,先成四大种,后变有形物,如《瑜伽师地论》卷5所说:“胜定力故,先起大种,然后造色变异而生。”佛学唯识说,即以定中意念成象、意念转物造物为一大依据。今日的气功、特异功能现象,在不断提供此类例证。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