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教修学次第的思考

佛教修学次第的思考 ——2005年冬讲于新加坡“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研讨会”释济群 佛教各大语系及宗派皆有自身相对独立的修学建构,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中仍有着共同的核心要素。唯有把握这些核心
佛教修学次第的思考 ——2005年冬讲于新加坡“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研讨会” 释济群     佛教各大语系及宗派皆有自身相对独立的修学建构,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中仍有着共同的核心要素。唯有把握这些核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各宗修行。那么,佛法的核心要素又是哪些?我觉得,正是皈依、发心、戒律、正见和止观。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汉传佛教的修行次第”,这是当今教界亟待厘清的现实问题。在多年弘法过程中,我深切感到,许多人虽学佛日久,但对修学基本理路仍混沌无知。原因何在?正是不得要领、不明次第所致。
   佛教宗派众多,卷帙浩繁。在万余卷三藏典籍中,什么才是核心,哪些才是纲领?人们或是不明就里,或是执此废彼,真正对之了然于胸者百无一人。如是,盲修瞎练也就在所难免。还有些人,虽在念佛、禅修等法门中获得相应体证,但对佛法缺乏系统认识,多半滞留于某个程度无法深入。须知,仅仅得到一定禅修体验,或念佛念得稍有轻安,离成佛尚有天地之遥。怎样断除烦恼?怎样契入空性?怎样圆满佛菩萨具备的品质?都是修学路上必须逐一攻克的堡垒。那么,又该从何处着手进行呢?
   首先应当认识,一个完整的修学体系须包含哪些核心要素。换言之,把握这些要素,也就把握了佛法要领和修学方向。否则,动辄八万四千法门,委实让初入门者无所适从,望而生畏。
   其次需要了解,修学佛法到底要遵循怎样的次第。不然,即使学到一些理论,却不知其在整个修学过程所处的位置,不知各修学环节的递进关系,也难以有效运用。
   此外还应明确,每个步骤该如何运用于实践。若不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即使具备前两个条件,还是难免落于空谈,流于教条。
   我感觉,对于佛法核心要素、修学次第、实践方法的模糊和缺失,恰是目前多数学人修行不得力的关键所在。当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决非易事。佛法浩瀚,不仅有南传、汉传、藏传三大体系,每一体系还有众多宗派和分支。各宗各派,多有自身相对独立的修学建构。若另立一个法门,另建一种次第,充其量是在八万四千法门外再增加一个,成为八万四千零一个法门、零一种次第,未必有多少实际意义。
   基于此,我们需要探讨的核心要素和修行次第,应与任何一宗不存在冲突,并适用于一切法门的修学。就像电脑的操作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才能运行种种软件,开展种种工作。若将不同宗派和修行法门比作软件的话,那么,佛法的核心要素、修行次第和实践方法就像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若是系统自身存在漏洞,不仅会影响软件运行,更将导致系统的整体崩溃。因而,建立一套完善、实用的系统,是佛教能否健康发展的命脉所在,也是我们这一代佛子责无旁贷的使命。 一、佛法的核心要素    佛教各大语系及宗派皆有自身相对独立的修学建构,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中仍有着共同的核心要素。唯有把握这些核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各宗修行。那么,佛法的核心要素又是哪些?我觉得,正是皈依、发心、戒律、正见和止观。
   我们不妨考察一下:哪个法门的修学可以绕开这五点?或许有人会问,为何不是其他?也不是四点或六点?原因有二:其一,作为核心要素,须统摄一切佛法。其二,作为核心要素,既应适用于一切宗派,又毋须太多,否则便不成其为核心了。
   为什么说,这五大要素能统摄一切佛法呢?佛法有解脱道和菩萨道之分,一切宗派、法门非此即彼。解脱道的修行目标,是开发无漏智慧,契入空性,证得涅槃,成就解脱。菩萨道的修行目标,是圆满佛陀智慧、慈悲的品质,从而解除惑业,得大自在。由此修行目标,就锁定了抵达目标的必要条件。   1、解脱道的修行
   于解脱道修行而言,首先应对解脱道的目标及方法具足信心,相信解脱对人生的重大意义,相信依法修行必能解脱。若缺乏这种信心,修行从何谈起?皈依,正是对解脱的目标(佛)、解脱道的方法(法)及引导我们走向解脱的老师(僧)生起信心,并通过如法仪式与之建立信赖、依存的密切关系,全身心归投依靠。当我们在诸佛菩萨前发愿“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时,就意味着这种关系的确立。
   但仅仅相信还不够,进而,还须生起希求意愿,也就是发出离心。凡夫的生命,或是随妄流漂浮,或是被环境左右,盲目而不能自主。出离心的发起,代表着生命自觉的选择。它不仅是解脱道修行的开始,也贯穿于整个修行过程,直至解脱,才是对出离心的彻底完成。
   那么,又是什么在束缚我们,使我们不得自在,不得解脱?那就是惑业,是无尽生命中积累的惑业妄流。受持戒律,正是止息这一妄流的关键。戒,有防非止恶之义,即止息不善行为,如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等,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规范,降伏烦恼,止息妄流相续。
   但止息不等于断除,事实上,妄流的力量仍在,贪嗔痴烦恼仍在,只是得不到活动机会而暂时进入潜伏期。正见,才是断除惑业的真正利器。正见,有世间正见及出世间正见之分。通过闻思经教,能获得世间正见,获得辨别真妄、邪正的能力。唯有了知何为真妄、何为邪正,才能在修行过程中如理取舍,断惑证真。
   然而,闻思正见是知识性、观念性的,和无始以来的生命妄流相比,其力量仍难以匹敌。这就必须借助止观,将闻思正见落实于心行,契入空性,引发无漏正见。如是,方能截断众流,彻底铲除惑业之根,证得涅槃,成就解脱。   2、菩萨道的修行
   菩萨道的修行,同样要对佛果及菩萨道的修行方法生起信心,相信成就佛陀品质对于生命的无上价值,同时也相信,通过菩萨道的修行必能帮助我们成就这一品质。这是菩萨道行者必须具备的信念。皈依,就是对菩萨道的目标(佛)、修习菩萨道的方法(法)及能引导我们走向无上菩提的老师(僧)生起信心,并通过如法仪式,身心归投,至诚依靠。
   由仰慕佛陀的崇高品质,相信菩萨精神的伟大,而心向往之,发起殷切的菩提心。依《瑜伽师地论》定义,此心是希望自己“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并“能作有情一切义利”。菩提心包含自觉、利他的内涵,这正是佛陀成就悲智两大品质的心行基础,自觉来自智慧,利他乃因慈悲。
   要言之,菩萨道修行不外两大任务:一是舍凡夫心,一是成就佛陀品质。初发心菩萨,当如何着手进行?这就需要受菩萨戒,修菩萨行。菩萨行的内容不外六度,又分方便与慧两部分。前五度为方便,依此成就佛陀的慈悲品质;第六度为慧,依闻思大乘经教,树立正见而引发。《道次第略论》云:“方便与慧,随学其一,不能成佛。”说明唯有借助方便与慧的修行,才能圆成佛陀所具足的悲智二种品质。若忽略慈悲的修习,将落入二乘;而不成就正见,则无法舍去凡夫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