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宽忍法师著:佛教手册(1)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第一章    佛教在印度
  第一节    佛教的创立与定义
  佛教创始于释迦牟尼,以合乎理智的教说,示导人类转迷开悟,其目的在于实现净化社会的理想,以超越阶级、种族为特色。其名称,近世以来,凡教义、教团、实践方面,都以佛教通称。古代以教法为中心的,自称佛法、大法,圣教、释教、大教、佛道,以教团为中心的,自称或他称为释氏,他称为释家、浮屠氏。其后以教法为中心的又称佛道、佛法,正法,或如来的教说、世尊的教说、胜者的教说等称。又以经典中常记载佛陀具有“十力”,故又称佛教为“十力教”。
  公元前5世纪左右,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位于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悉达多乔达摩于印度恒河中游流域宣扬苦、无常、无我、缘起、解脱等教法,并强调无论任何阶级均可信奉其教说。释尊入灭后,其遗法由弟子加以结集而传持,但百年后,传持者之间兴起若干意见的诤论。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皈依佛教,将佛教传入全印与其邻国,而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其后300年间,印度、锡兰兴起说一切有部、大众部、犊子部,锡兰上座部等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均一一传来西域和我国。
  公元1世纪至7世纪,大乘佛教急剧发展,教化地区亦随之扩张。部派佛教在印度分出经量部等,大乘则分中观、瑜伽两大学派。此后至1 3世纪,印度密教由成立而兴盛。14世纪以后,由于西方传入回教,而印度佛教情势丕变。

        第二节    二乘佛教的定义和分类
  所谓佛教就是“佛的教法”或“佛陀所说的宗教”。换句话说,佛教就是以佛陀释尊为开祖而尊崇信奉的宗教。
  关于佛教的分类有下列三项标准;也就是1分为二乘或者是三乘,2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3分为南方佛教和北方佛教。除此之外,也有分为显教、.密教以及自力教、他力教的。
  所谓二乘,就是指小乘与大乘,也可称为声闻乘、菩萨乘。此中小乘就是声闻乘,大乘就是菩萨乘。所以“小乘与大乘”或“声闻乘与菩萨乘”意义是相同的。
  一、小乘佛教
  由于这种教法是仅以自己的完成与救济为理想的自力教,所以称为小乘。另外又称为声闻乘,这是因为小乘佛教着重在闻佛之教始得开悟的缘故。所谓声闻是指弟子。以十大弟子为首的释尊的弟子们,都称为声闻。
  二、大乘佛教
  这是不仅期求自我的完成与救济,而且也广泛地救助他人的自觉觉他的教法。不像小乘佛教那样只求自利,而是兼顾自利与利他,这种教法就是大乘佛教。它的理想就是最后能成为自觉觉他的佛陀,所以大乘又称为菩萨乘或者是佛乘。
  三、小乘与大乘的差异
  原始佛教产生之后,在佛灭百年后形成的部派佛教,逐渐地形式化和形骸化,由于消失了佛教本来的宗教立场,因此在佛灭后400年左右,出现了倡导回归释尊真精神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以小乘与声闻乘的名称来蔑视部派佛教,其本身的立场以传承佛教的真精神自命。因此部派佛教与初期大乘佛教的特征有其差异,这一差异的比较请参照下表:(此处有一表格)

    声闻乘的根本教法,是以自我完善为目标的四谛八正道。证得四谛八正道,则可完成自我的人格,同时也才可能为其他众生效力。证得声闻最高悟境的阿罗汉,并不必然是只顾自利的独善者,也可能从事教化救济世人的工作。阿罗汉一词也可以译成应供,是指有资格接受他人的供养与尊敬的人。由于阿罗汉教化世人,给世人以福德利益,也当然有承受世人尊敬供养的资格。从这点看,阿罗汉决不是与世间完全无关系的独善者。说声闻只求自利,这是大乘佛教不恰当的非难。在大乘佛教运动兴起的时候,部派佛教(小乘)已经形骸化,已经丧失指导教化世人的宗教性,上述大乘佛教的非难,大概就是因此而产生的吧!
        如果只是为了自我人格的完成,则四谛八正道的教法已经足够。然面。大乘佛教对这点并不满足。所以菩萨的修行法,并不采用八正道,而以六波罗蜜为独特的修行法。由于八正道只包含完成自我的德目,在自他方面并未具足,所以大乘菩萨的修行法,就加上布施;忍辱等有社会意义的德目。这是比较恰当的。
  在六波罗蜜的修行法里,布施排在第一位。社会上所有的人相互扶助、实践布施慈善的善行,大乘佛教以为是非常必要的。大乘佛教之所以是救济多数人的交通工具,部派佛教之所以是少数人的小型交通工具,其原因即在于此。

  第三节     三期佛教的分类
  依据佛教教理展开的时代来区分,可以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三种。这主要是对印度本土佛教的考察。
  一、原始佛教
  这是指从释尊在世时代开始,到佛灭后百年左右为止的初期佛教而言。在这期间,佛教教团不曾分裂,没有分派,全部都像最初的形态一样。和合一体。这个初期佛教又可以分成二种,前半期是根本佛教,后半期是狭义的原始佛教。根本佛教是最纯粹、最根本的释尊教法,这是指从释尊在世时一直到佛灭30年左右的佛教而言。
  二、部派佛教佛灭后百余年,佛教教团里面,对于戒律与教理的解释产生异说,保守派与革新派之间,意见逐渐对立。革新派称为大众部,保守派称为上座部而保持传统的形式。相传这个最初的对立分裂,是在佛灭后百年左右发生的。最初的分裂发生之后,教团内部又有某些意见相互冲突,加上佛教逐渐地在印度各地方普及发展,各地方相互之间教团的联络与关系中断,各地方的教团逐渐独立,于是根本二部派(即大众部、上座部)又逐渐分裂,二三百年之后,终于成立了所谓十八部或二十部的部派。就像这样,这些已分裂之各部派的佛教,就叫做部派佛教。
  所谓部派佛教时代,是指原始佛教时代以后,各部派成立,完成,一直到大乘佛教兴起的这一期间,亦即公元前两三百年间。为了对部派佛教的简单叙述,特将巴利佛教所传和说一切有部(异部宗轮论)分别列表如下:(此处有表格)

        三、大乘佛教
  由于部派佛教的形式化与学问化,使佛教原有的宗教活动懈怠下来。大乘佛教就是从事恢复佛教本来面目的一种运动,这是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所兴起的新佛教。这一新佛教轻蔑排斥旧有的部派佛教,而称其为小乘,声闻乘。并制作了与部派不同的独特圣典,而冠以佛说之名。这些就是大乘经典。这些经典所说的比起部派佛教所传的圣典,更能发挥释尊的真精神。对于他们所树立的这种信念,客观地看,推动了佛教的发展。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