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略谈从禅修中体验禅法(4)

四、时时牧牛是用处 “牧牛”是丛林中常见的一个话头,它的最初出现,大概是在马祖下的南泉普愿禅师那里。《五灯会元》卷三载南泉上堂说:“王老师从小养一头水牯牛,拟向东溪牧,不免食他国王水草;拟向西溪牧,亦

四、时时牧牛是用处

“牧牛”是丛林中常见的一个话头,它的最初出现,大概是在马祖下的南泉普愿禅师那里。《五灯会元》卷三载南泉上堂说:“王老师从小养一头水牯牛,拟向东溪牧,不免食他国王水草;拟向西溪牧,亦不免食他国王水草。不如随分纳些些,緫不见得。”在《景德录》卷八的《普愿传》里,也有这样的记载:

师将顺世,第一座问:“法师百年后,向什么处去?”师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僧云:“某甲随法师去还得也无?”师云:“若随我去即啣取一茎草来。”

自南泉提出“牧牛”之说以后,丛林中则常有此说:沩山在迁化前,也有一个“水牯牛”的譬喻,他说:“老僧百年后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左胁下书五字云‘沩山僧某甲’。当恁么时,唤作沩山僧,又是水牯牛;唤作水牯牛,又是沩山僧。毕竟唤作甚么即得?”在这里,沩山也採用了“水牯牛”的譬喻。到了曹洞宗禅师那里,其《宝镜三昧歌》中则有“狸奴白牯”之说,而在洞山的《玄中铭》里,就有“灵苗瑞草,野父愁芸;露地白牛,牧人懒放”之句。一时,“牧牛”之说似乎成了丛林中所共同传诵的禅喻。对於这个禅喻,解释得非常好的还是百丈怀海禅师。《景德录》卷九《大安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师即造百丈,礼而问曰:“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百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师曰:“识后如何?”百丈曰:“如人骑牛至家。”师曰:“未审终始如何保任?”百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师自兹领旨,更不驰求。

如果说南泉、沩山、洞山等人的“水牯牛”之喻是“人”与“牛”的打成一片(亦即识心达本)的话,那么,在百丈这里的开示大安禅师“牧牛”,则大有向道、得道、保任三个修持阶段之譬喻,到了宋人便多事了,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又敷衍出了“十牛图”,自宋代廓庵禅师作《十牛图颂》以后,丛林中遂竞相造偈作颂以赞《十牛图》,这在宋代的丛林中,也可以说是一个主旋律了。但平心而论,在百丈禅师这里所开示的“牧牛”之道,三个阶段了了分明,殊不拖泥带水,后世“牧牛图”的敷衍展开,也莫过是将百丈禅师的这三个阶段的精彩开示分别来细说而已。在这里,我们宁肯舍棄宋人的那些枝末,但就百丈禅师的“牧牛”喻来谈一点修持体会。

在沩山、南泉迁化以后的变成“水牯牛”,是人与牛的打成一片,是一种得意忘言的化境;而洞山所谓的“露地白牛,牧人懒放”,那是因为他将这头很具有野性的“牛”,已经调伏得好生生的了,它自然是再也不会有意无意地去犯人苗稼了,因而也就无须要人去管束它了。而大凡参学之人乍入丛林,往往苦於寻觅道性,有的禅师为此而“芒鞋踏破岭头云”,他们在经过一番刻苦的修持以后,终於发现了自性本具,不假修持,湛湛地具在,方纔觉得自己原先的寻觅是自寻烦恼,原来“春在枝头已十分”。但平心而论,如果没有这样一段寻觅的经历,也就是说如果不“众里寻他千百度”,又何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见性呢?禅修的“见性”自然也是“骑牛至家”了,修行中这一步田地的到来,就並不十分容易了,而到了这一步田地,也並不见得就是最终的“了却”。而要护持好自己的“道心”,使之永不退转,而且增进功力,乃至久而久之,自性天然,无须放牧,也就是说将这头牛调伏得如同“露地百牛”一样,乃至最终成了南沩山式的“水牯牛”,那纔是更加难以做得的事呀!在这方面,笔者略有感触:文革期间,我奉圣谕下乡种地,倒也还真牧过两年牛。你可不知道:那牛儘管是被你死死地拽著鼻头的绳子不放,而且还手拿鞭子瞪著眼睛盯住它,但它却放下好端端的青草不吃,偏偏要去偷吃庄稼。尤其是在田塍上牧牛,则更加不容易,你稍不留神,那牛的舌头就如同镰刀一般,将一片禾苗忽地“割去”。你说:这“牛”好不好看哇?其实,吾人的禅修又何尝不是如此!刚刚见性后,也还须善自珍摄这来之不易的正知正见,稍不留意,八风随时吹来,就可以把你捲走,使你费尽时间修持来的成果化为乌有。你说:这到底痛心不痛心?因此,我们必须时时提撕,时时守住自己这头“牛”,不要让它跑到外面去吃人家的“庄稼”。不少修行人,初发心未尝不虔诚,其用功也未尝不精进,可是,刚好得一线之明,就以为大事了却,久而久之,就淡忘了自己的修持,最终落得一无所获,那纔真是可惜。尤其是我们身处的这个“五浊”恶世,随时都有阴霾刮来,你若稍不警醒,就如同那头牛一样偷吃了人家的庄稼。可见,寻找到这头牛並不容易,而要把这头牛调伏好,可更不容易呀!甚至一些老修行苦修了大半辈子,在这方面稍一不提防,就“触讳”了,这修行真是逆水行舟,一篙松劲,就会立退千寻。我们只有到了香林澄远禅师在迁化前那样的一个境地,才可以松一口气,踏实地说出一句“老僧四十年来方打成一片”的话来。

总之,我们的禅修在获得了一种清净道心以后,就要善自护持好它,让我们的这颗心永远住持在那种永恒宁静而又肃穆的境界里,不要让外来的名利等尘埃给染污了它。见道难,护持住道心更难,时时用心提撕,乃至无心亦是用心,方使禅修有个了处。“路漫漫其修远兮”,各位敬请“善自珍摄”!(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小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