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云:“天下同归而殊途, 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盖即此思此虑也。是的,人活着应而思而虑,虽同归却殊途。途即是路,是视角,也是哲学。 任杂志美编的王维元老师,是位性情较温和人缘极好的潮汕人。每年春节将近,他都印一些自己设计的明信卡寄送亲朋好友。就此事,他在茶余饭后间不止一次谈起。初时,我对王老师的话甚不了解,总认为他寄明信卡就是多此一举,费事费时。我明明知,寄明信卡都是在行色匆匆之中,明信卡上空白的位置虽有限,但有限的字落在方寸之间,就显得那么地情长。其实,寄明信卡是一种特殊的纪念,更是传递人们彼此思念和牵挂的感情方式。 一次,我不经意间再问起王老师,“将要过年了,要不要寄贺卡送朋友呢?”王老师不加思索而淡淡地说:“总要发一些吧,最起码让人知道自己还活着”。 “知道自己还活着”, 一语惊醒梦中的我。 我有时真不知自己是否为自己还是为别人真正的活着,活着是否够精彩就另当别论。 殊不知,当生命的状态到了只须用活着便可概括时,我觉得既是一种成熟的睿智,但也是一种无奈的悲凉,好像只有伤痛时才给了我们活着的感觉,是否我们已失知觉或麻木了,不知而得。 每次整理自己电话号码簿时,便有人从我电话号码簿中划去,永远消失,我就会从对生命的麻木中、对健康的漠视中、对人世的纷争中警醒过来, 一次次不断地告诫自己:人活着,是为争一口气么?修密宗的上师说过,人的寿命长短是由一定的气数决定的,世上之事,还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的事情,但我又深知,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但在这争与不争之中,似乎觉得又有什么好争的;争与不争,似乎又在体验着人活着。其实,人生活着,并不一定是在体验着;而体验着,必定是在生活着。 有个心灵故事,希望大家读后,能得到一些启发,自我找到答案。 有位年轻人在岸边钓鱼,邻旁坐着一位老人,也在钓鱼。二人坐得很近。奇怪的是,老人家不停有鱼上钩,而年轻人一整天都未有收获。他终于沉不住气,问老人:“我们两人的钓饵相同,地方一样,为何你轻易钓到鱼,我却一无所获?” 老人家从容地答:“我钓鱼的时候,只知道有我,不知道有鱼;我不但手不动,眼不眨,连心也似乎静得没跳动,令鱼也不知道我的存在,所以,它们咬我的鱼饵;而你心里总是想着鱼吃你的鱼饵没有,连眼也不停地盯着鱼,见有鱼上钩,心又急躁,情绪不断变化,心情烦乱不安,鱼不让你吓走才怪,又怎会钓到鱼呢?” 钓鱼的人为能主控鱼的生死而欢喜,但从更高的观点看来,钓者钓去了自己的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是否也想过自己钓鱼时消逝的生命呢?看人钓着鱼的生命,不也正是钓着自己的生命么!溪中的鱼,没有什么选择的活着;溪逐的人,可以有许多选择,却选择了这样的活着。 因为活着,所以我们一切还要继续,无法选择,不能后悔。走在路上,我们辛酸也好,欢快也罢,都已不再需要冠冕堂皇的理由。活着,便要体味痛苦;活着,就得追寻欢乐。于是,当我们还要活下去,而我们面前的路,也将向前延伸。活着,之所以如此艰难,之所以如此乏味,是因为大部分的人放弃了不断的提升与超越。(信息来源:摘自《洛阳佛教》) 编辑: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