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生活中的禅修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一、因果的原则

禅修有一基本的原则,即任何的禅修开始的「因」若不同,后面的「果」当然不同。所训练的方式,其「因」若掌握正确,正确的「果」自然呈现。一开始,心怎么摆在所观察的对象上,必须掌握住正确的要领。传统的禅修是强调专注,切掉外面的讯号,一开始若是种下此「因」,后来的「果」一定偏向于一种安静,排斥外面的讯号。这样就如世尊时代早期外道修定的方法,只专注于一境,身心上产生一些喜悦,但「果」也只能停留在这里。只专注于一境,应用在生活上就有一距离。要前进的话,一定要有所转变。故一般的修法是到一阶段,又要改变另一种方式、方法。用前面的修法为基础,后面改变另一方法。密宗也是如此,一开始修生起次第,观想一尊佛的形相,令心专注。接下来修圆满次第,观身体的气脉等,转变另一方式来修。最后到大手印、大圆满,就舍弃心的专注,走入心的觉性本身。因不同,果不同。必须改变一下因,才能呈现另一结果。以上先介绍第一个基本的观念: 因不同,果就不同。
 
二、专注行与觉知行的不同

第二要好好分辨专注式的修行(以下简称专注行)以及觉知式的修行(以下简称觉知行)的不同之处。专注(concentration)与觉知(awareness)的不同,以走路为例子,专注行是走时内心专注一点,未觉知旁边。觉知行是心仍是开放的,可觉知旁边的状况。此二者有一共通点,都是要求没有妄念,但是觉知行可同时觉知外在状况。同样是没有妄念,但一种是专注一点,忘记旁边。一种是心是开放的,看到房子还是看到房子,但心没有妄想。专注的譬喻:如握紧拳头,有紧张、压力,禅修者易头痛、身体不舒服,而且专注行不能持久。握紧拳头十分钟就会不舒服,专注会有很多副作用。觉知行的譬喻:如轻轻的握着拳,不费力,很舒服,要握多久就能握多久。二者方式不一样,专注会使内心有压力,易出状况的是专注行,而且专注一点,多少有排斥心理。例如,在禅修时有声音传来,心就不舒服,不喜欢声音,心是处在紧的状态。而觉知行是接受声音的出现、经过、消失,心只觉知而不受其干扰。分清楚二者的不同很重要,因为一开始所修的因不同,果就会不同。又如,在禅修训练经行时,来回走来走去。同样是经行,因不同,果也有不同。有一种走的很慢,每一动作皆非常慢,不知不觉即走入专注,结果变成一种专注行,身心有一种压力在。另一种正常地走,但很注意脚接触地面,无形中心走入专注了。也有注意脚动作时的感受。这些专注的方法,皆进入专注行,身心容易产生变化,也容易产生光、影等禅相。觉知行则只是轻松地知道肢体在位移,不是固定在一小位置上,较不易产生禅相。

三、生活中的禅修与觉知行

生活中五根皆在起作用,因此生活中的禅修要运用开放式的觉知。「因」对的话,「果」自然会在生活中呈现出来。此一重要观念即是,禅修需与生活结合,生活即禅修。训练心的觉知并不是很难。所谓心的觉知或觉性,是相同于密宗大手印、大圆满所说的明体,也相同于禅宗的佛性。动中禅便是强调觉性,一开始的重点是训练觉性及觉知力,使在生活中能成片、贯穿。一天一天增加觉性,最后终能圆满。这是第三个重要的观念:以觉性的训练可使禅修与生活结合。

四、动中禅修

接下来说明动中禅修的训练方式。如世尊所说,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表面看是很简单,其实是很奥妙的。走时要知道正在走,停住时知道停住,坐下知道正坐下,躺时知道正在躺。这是一种很单纯的觉知,走时单纯知道正在走,过程中无妄念。一伸、一举,每一动作皆要知道,只是单纯的觉知当下的状况。我们在动的过程中,觉性就在里面。要使禅修结合生活很简单,因为整天人们皆在活动,因此可以时时训练觉性。在禅修训练活动中,需要比较科学式的训练,开始只知一部位在动、在停。经行时只要一直持续知道左右脚在来回走动。第一天妄念很快跑进来,不理会它,仍只知道肢体在动。持续下来,觉知的时间就渐渐加长,妄念就愈来愈少。来回的走时,眼睛仍自然的张开着。如果前面有人经过,眼睛看到而内心仍然觉知肢体的动作,但心不与外境断绝。知道外境而心仍保持觉知。第一天妄念多,觉知少。第二天知道妄念渐少了,觉知增长了。第三天妄念更少了,觉性更强。这种开放式的觉知,在生活中慢慢用得上。重点是持续、再持续的练习,觉性能持续愈长,就是觉性强。可以自己检验一星期中觉性的增加与妄念的减少。有时若想一件事想很久,表示妄念的时间长。训练久了,想一件事会愈来愈短。这是由于警觉到肢体仍在动,心很快就拉回来。觉性稳定的前进,妄念相对就愈来愈少,不排斥妄念,知道妄念升起,但心摆在觉性上,不压制念头,不随念头跑。禅修到第四、五天,觉性自然提高,妄念自然减少。觉性愈来愈能成片,经行时觉知脚在动。日常生活中手、脚皆在动,仍只选一部位觉知它。早上眼一张开,觉知眼皮在动,起床知道身体在动,走路知道左脚与右脚在动,刷牙知道手在动,从早到入睡一直训练觉性。觉性与日常生活一体,从早到晚训练,如世尊所说:觉知行、住、坐、卧。故生活即禅修,禅修即生活,这是开放式的觉性的训练。

五、处在中道

先举一例子:阿难尊者想参加五百结集,但大迦叶不允许,因为当时阿难尚非阿罗汉。阿难尊者心有所求,想早点证得阿罗汉,在结集的前晚不断的来回经行,在经行时未能放松心情,其觉性不够强,走了整晚,又累又不能证得阿罗汉,到了早上,想休息一下,此时内心没有期待要证得阿罗汉,正在躺的那一剎,仍不断保持觉知动作,此时心无所求,不松也不急,于此状态下就证得阿罗汉了。那一剎那,果成熟了,从初果证得阿罗汉。由于觉知的持续,果自然成熟,该来就来,不要先有期望,只要心一直觉知动作即可。正确的因是,心不要专注于一点,才不会偏离了中道,若太懒散也偏离了中道。故禅修中的中道是心不要太紧,也不可太松,要一直贯穿单纯的觉知,这是实践中的中道。一开始要将正确的因就摆在中道上,一直维持它,果要来就来,如同种树一样,种子要对,播种下去,一直灌溉它,成熟时果就来了。生活中的禅修,也是同样的道理,分分秒秒知道身体的动作,这就是灌溉,依据自然的法则,果该成熟就成熟。这是一种简单而合乎中道的原理,只单纯的灌溉,而不要把心弄紧,或散乱掉,果就来了。最初的觉性,未经训练就如一棵小的苗,慢慢灌溉它,就会变成一棵大树。同样,从早到晚觉知自己的动作,渐渐能成片,最后达到圆满就是成佛。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