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譬喻言辞所不能知及。”由此可见,受持三归功德诚不可思议。 (二)五戒法会 一般的在家信徒在受过三皈依之后,皆应进一步受持五戒。受五戒也同三皈依一样,我们只是内心受持五戒,力量不强,遇到逆缘时就不容易把握,往往会把五戒丢到一边。如果一个人内心认为受持戒律是正确之道,他就应该去请求一位法师,为他传授五戒。传授五戒是这样的:传戒者必须是一个持戒者,向他求戒才正当。佛弟子的受戒,须是师师相授,讲求戒体的传承与纳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将戒传给他人,此一戒体,是直接传自佛陀,受戒而纳受戒体,便是纳受佛的法身于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有的法身,以期引导各人自性是佛的发明或证悟。它与其它宗教的戒律不同。佛教的受戒是自动发心受持的,并不是像被判死刑那样,有人持着刀子强逼我们一定要受持。如果我们坚持不要受持戒律,佛陀也没办法,但他会慈悲劝导我们“以戒为师”。那是因为在佛教的教导中,必须要朝向戒、定、慧的修学。如果没有戒律为基础,修学任何法门都很难有成就,所以学佛者应该先皈依,然后受戒。《法华经》曰:“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我们受持五戒后,要好好守持,才能期望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 1、五戒的具体内容 佛陀在各种不同的因缘下,依据众生不同的根器,制定了无量无数的戒律。 佛陀教导在家的学佛者(男居士称为优婆塞,女居士称为优婆夷)一定要学持五戒,因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与不饮酒,毁犯这五戒中的任何一戒,95都可令我们坠落投生恶道。我们皈依三宝后,不管有没有受戒,我们都要在生活中实行五戒。五戒的具体内容是: (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1)不杀生。在杀生戒里,凡是自己杀,教人杀,遣派人家去杀,此三种杀法,都等于自己杀。我们用种种方法使众生命断,称为杀生。杀生的果有轻有重,它是根据所完成的因缘来决定的。如果完成下列的因缘,那就成为犯杀生罪。 如果是断人命是上品罪(重罪),不可忏悔;是畜生断命是中品罪(中罪),可以忏悔;所杀的人没死是中品罪;畜生命没断是下品罪(轻罪)。如果不受五戒,杀生照样有罪。 (2)不偷盗。不与而取就是偷。佛教认为具足以下六种情况就犯了不可悔的盗戒:所偷财物是别人的;明知是别人的财物而窃取;对别人的财物起了盗窃之心;假借种种方法以达到偷窃的目的;偷盗物的价值值五钱;将所偷的财物带离原来的位置。 这六个因缘完成了,就是犯戒,而偷盗物超过五钱,即成重罪,不可悔。 在五戒中,所犯的罪有轻、中、重之分,重罪是不可忏悔的,称为不可悔,佛法形容它有如人的头被斩断,再也救不活。如果受五戒者杀死人,称为犯不可悔罪--破戒;如果受持五戒的人杀死了一只公鸡,那犯的是可悔罪。 (3)不邪淫。除了夫妻之间的行淫外,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都称为邪淫。除了夫妻以外,有淫欲的心,以淫欲的处所:口、大小便处与人行淫,如果事情完成了,那就是犯不可悔戒。如果你是一个正人君子,肯定不会犯上邪淫。有些人娶几个妻子,依佛法是不犯邪淫戒,因为他们是夫妻,则不犯戒;但是合法的夫妻以外,还金屋藏娇,那就是犯戒了;如有人丧失配偶,再娶或再嫁都不犯此戒。一个人受五戒后,与夫妻以外的人行淫,犯重罪不可悔,既是断头。 (4)不妄语。不讲骗话。妄语戒分为大妄语与小妄语。妄语戒具以下五缘成不可悔:对人说妄语;认定对方是人;蓄意要使对方受欺骗;用口说出来或是打个妄语手势;对方能够理解你所说的妄语内容。 (5)不饮酒。不可以喝酒。饮酒戒具三缘成犯但可悔:能醉人的饮料。明知是能醉人的饮料。不得一滴沾唇,入口则一咽,犯一可悔罪。 2、受持五戒的好处与功德: 严持五戒,戒体清净者,他死后可保住人身或升天,不会坠落。根据因果来讲,有下列六种功德利益: (1)持好五戒者,死后升天:持好五戒者,内心会感到清凉,觉得没有对不起人家,内心感到安稳,问心无愧;临死时会生起善心,此善心会使他投生善道,做人或升天。 (2)持戒者无事不得:持好五戒者,功德力大,他所求所愿都容易得到。 (3)持戒者远离灾难恐怖:生生世世持好戒律者,将永远投生在善道,不会投生在恶道;在善道中会遇到善人扶持与帮助,所以会远离灾难,远离恐怖。 (4)持戒者鬼神善护:鬼神会保护、敬佩持戒者,因为唯有过去受持戒律,努力修行者才能做善神,他们看到佛教徒能持好戒律,会生欢喜心。另一方面,根据经典说,受持五戒者每条戒有五位善神发心保护。 (5)持戒者易得禅定:持好戒律,贪、瞋、痴等烦恼少,那修禅定就比较易有成就,。 (6)持戒者能证悟果位:不依戒律修行者,是不可能觉悟证果的,所以唯有持戒清净者才能证悟圣果。 3、传授五戒的仪式 传授五戒的仪式,与传授三归仪式相近,可分为以下程序: 第一,敷座请师——由熟习仪规的出家人为礼。 第二,戒师开导——由戒师演说五戒的意义,说明受五戒对于信佛学佛的重要性。 第三,请圣——奉请佛法贤圣僧宝,证明受戒;奉请梵释诸天,护法神鬼,监坛护戒。 第四,忏悔——忏除无始以来的一切重罪,以求身心清净,纳受戒体,重新做人。 第五,问遮难——询问受戒者,今生以来,是否曾经做过佛法所不容的大罪过,如曾做过,即成遮障,难以受戒,故称遮难。共有七条:(1)盗僧物;(2)于六亲男女中行淫;(3)污破僧尼梵行;(4)父亲病时舍去不顾;(5)母亲病时舍去不顾;(6)师长病时舍去不顾;杀害发菩提心众生。 第六,受三归——五戒是以宣读三归文时,即纳受戒体,三归三结,与三皈依相同。 第七,宣戒相——先问受戒者,能受持几分戒,然后宣读五戒戒相,尽行寿,不杀生,不饮酒,各各答以能持或不能持。 第八,发愿——开示受戒者,发大菩提心。 第九,劝嘱——劝告受戒者,既已经发心受戒,即应依教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