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究心不求无障 心若无障,则往往自以为宿根深厚,就会急躁求进,总想一下子能得个什么神通,有个什么效应。当然,宿根深厚是个有利条件,但不能因此而成为自己骄傲的资本,吾慢贡高,事事想走捷径,图轻便,贪快当,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关于这个问题,《无量寿经》讲得最为明白:“心不中回,意无懈时,外若迟缓,内独驶急,容容虚空,适得其中”。这就是说,求道修行的人,具有坚定的信仰,决不中途而废,求道的心老是那么迫切,没有一刻松懈怠惰的念头。外表上看去,好像是那么稳稳重重不急不躁,实际上他心里没有一刻不想着修行的,口里和身子也没有一刻不为修行而努力的。但即使是这样,他也不执著自己修行有多么用功,修行到了那一步了,事理双忘,恰符中道实相。《法华经》中也讲到:“不应戏论诸法,有所净竞。”想走捷径,当然是戏论诸法,对种种法门分别其迟速好坏,背上了因果,毁谤了佛法。 另外,心若有障,当然对修行也是有一定的妨碍的。这时也不要掉入“疑悔之盖”,起烦恼心,起退缩心。只有更加精进,首先认清“障”的本质就是因缘果报。而“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则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本是因缘化合而生,缘聚则生,缘尽则灭。所以只有提起正念,以无所住心而破之,这是上智。或者忏悔诵经,改恶从善,以新的因,生成新的果来改变目前的状况,这是中下智。明朝时,袁了凡 先生前半生颇为宿命,认为万事天定,人力是无法挽回的,所以他见到了云谷禅师时能陪他坐了三天三夜。但是禅师知道他只是被因果所牵,无法挽回定业时,便教他以行善来改变定业,他照着做了,结果算定的命也变了。这正是佛教的积极性的一面,辩证的一面。既认为因果报应秋毫不爽,又认为可以由人力的新因果来改变旧的因果。如果不是这样,终日昏昏沉沉,被业障牵过来提过去,则会越溜越深。所以《法华经》上有一句话特别重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众生有障本来是苦,却想不到要去求具有不可思议威神势力的佛与大菩萨,以自己的种种习气与邪见,变着法想去舍苦,结果是以苦舍苦,苦无了期,《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讲到:“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是大悲的观悲的观世音菩萨为救一切受苦众生所发誓愿后真实行动。这段话在普门品的一开头就开宗明义地讲清了。可惜我们这些愚人根本想不到菩萨救众生的苦口婆心,想得到的是自己的邪见与习气:受到别人欺侮时,只想在另一个场合下报复一下或是找更有能力的人来代为报复;有了危难事时,只想找个人帮一下或是甚至去求狐仙野鬼。结果是苦没有躲掉,反而陷入更深的泥潭中去。所以事到临头的一念是极其重要的,只有正念,才能无障。 4 、立行不求无魔 魔有两种:一种是过去世造恶的业力,今世以魔的形式来阻挠行人的修行。明白这个道理,可以用忏悔及改恶从善的方便来消除;一种是大菩萨化现,用来考验行人的道心坚否。《维摩诘所说经》卷中“不思议品”里说:“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诸众生,如是难事。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明白这个道理,就应以“如如不动”的“无所住心”安之若泰,犹如面对师长答题一般,小心从事。《法华经》持验记中有一段记载:讲晋朝有一位沙门,常诵法华,在山中诵《法华经》达十二年。有一次有一女子穿着采衣,要求住宿。师不肯,女子哀恳,不得已令居草床上。夜半又呼腹痛,求师按摩,师以布裹锡杖,遥为按摩,天亮后,女子化为普贤菩萨说:你不久就当来归我处,故特来相试。这是菩萨未魔考验行者。我本身也有一件事:有位道友赠我经书,因人事阻碍,不能取得,我知道是自己宿业太重,以致因此人事关系阻碍(魔挠)而不能取得“慧眼”(经书)。就在佛前诚心忏悔,持诵《大悲水忏》一卷,以期消业而得慧眼。忏悔后,以坚信心毫无疑惑地去取此经。心中念言:倘我能取得此佛经,则是我佛慈佑,忏悔成功;倘我未能取得佛经,则是我宿业太重,忏悔不诚,不该得此慧眼。但我去时心中总觉得肯定没问题。结果,真的很顺利地就取到了通常不太能取得的佛经。 5 、谋事不求易成 事情的成败,都是由因果规律所决定的,不管我们主观上是否认识到了这一点。佛经上讲因果的地方太多了,佛教本身就是讲因果的。古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者,因果循环之道也。用世俗的话来讲,所谓有客观的规律性。如果我们办事不按客观规律,那末事情就不容易办成。但是规律又不是随便可以认识的,更何况情况又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所谓“生灭变异”)。从因果关系上讲,由于世世生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非天眼、佛眼无以得见,所以“成事在天”。但还得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谓:“谋事在人”。一味讲“成事在天”自己不去努力创造条件,天何能救?佛不度无缘之人。所以《法华经》上讲的大富长者,见到儿子们在火宅中“东走西戏”。“子无出心,”长者虽“身手有力”,但不以力迫,而以“善言诱喻”,“当设方便”使诸子自己“争出火宅”。《金刚经》云“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这句话有几重意思:一是按经中前后文的意思来看,佛不执“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故“终日度生,终日无度”。一是按本文的意思来看,佛虽有大力,但不以神力令一切众生成佛,而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令众生自悟自度。“悟”即“度”,“度”即是令“悟”。还有一重意思是,《金刚经》云:“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真如实相中本无有众生与佛的差别,众生与佛都是虚妄之相,既然如是,说什么佛度众生,众生成佛呢? 再说回来,人去“谋事”,“谋事”总是想“成”,不想“成”,连“谋”也不用“谋”了,但“谋”了事,不一定能“成”。如果常常能“成”,人就以为不是因果使“成”,而是自己“有”能,那就本末倒置,大错而特错了。诸葛亮算是个能人,一把火烧得司马懿父子几乎归天,但却被一场大雨救了他们父子的驾。你能说诸葛亮无能。 总之,谋事不常成,倒使人常常想到因果关系,想到自己的能力有限,于“两谛”的“俗谛”的了解与破我相的执着,倒是大有裨益呢! 6 、交情不求益我 交情本来也是因果报应的一种。为什么今世会同你做朋友?为什么今世他能处处帮你?为什么有的名义上是朋友却反过来暗中害你?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因果报应所决定的。你过去世曾对他好,有过好处给他,他今生看见你就生欢喜心,会处处帮助你,你前世有什么地方亏待他,他今世即使同你做了朋友也要想法来损害你。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明白了这个道理,遇到了顺友,也不会沾沾自喜,以为自己“运气”好,得了便宜;遇到了逆友,也不会怨天尤人,以为自己“运气”不好,吃了亏了。应该想到:这一切的顺逆,都是因果报应所致,同什么“命运”无关,何况所谓“命运”只是因果报应的日程表而已。正确的对待方法应该是:遇到顺友,要互相关心帮助,不可坐享他人的恩赐,因为果报总有完时。进一步讲,若能以佛法的真理来共同研究,共同提高,那这个顺缘将是永久性的,岂止是永久性的,由于帮助人家种下了善根,将来同是龙华会上一会之人,又报了佛的洪恩于万一,这才是真正的结善缘呢!遇到逆友,要想到自己过去的罪障,诚心向佛前忏悔,以期以新的因缘改变旧的因缘,来世结个善缘,切不可“以牙还牙”,最好是“以德报怨”。我们修行人应当是“行人所不行,得人所不得。”在一般世人认为是“傻事”,“蠢事”的事中,我们“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就能“得人所不得”,改变“命运”,甚至修行成功。当然。这个“得”字还是个“俗谛”,依因果法而言;若按实相的“真谛”而言,连这个“得”字也得抛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