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隆居士:明代藕益大师《十大碍行》语译·事理浅释(2)

9 、在有利可图的时候,不要总希望自己能沾点光,得到点好处。 10 、在误解受抑的时候,不要总希望自己能通过申辩而得到谅解,重新受人重视。 三、病根——没有十碍反而是修行退步的病根 1 、身体不得病,就会产生

9 、在有利可图的时候,不要总希望自己能沾点光,得到点好处。

10 、在误解受抑的时候,不要总希望自己能通过申辩而得到谅解,重新受人重视。

三、病根——没有十碍反而是修行退步的病根

1 、身体不得病,就会产生贪欲的念头,名利色食睡,五欲一齐来。

2 、处世无困难,就会产生吾慢贡高之心,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3 、自认为聪明,就会产生急躁求进的情绪,贪多图快,急于求成。

4 、修行无魔难,就会逐步退失精进的愿心。愿心似剑,魔难如砺。

5 、办事常顺遂,就会产生妄自尊大的心情,藐视一切,自尊自夸。

6 、交友思得利,就会产生贪欲执著的心理,心有染著,何能清净。

7 、人人都顺从,就会产生骄傲自大,孤芳自赏的优越感,好比观天井蛙,夜郎自大。

8 、做事希图报,就会产生贪图福报,斤斤计较之心,何况福报还有用尽的时候。

9 、有利想沾光,就会产生痴心妄想,甚至造恶,杀盗淫妄,诈陷毁伤。

10 、受抑思申明,就会产生人我分别,怨憎之心,我相不除,佛道难成。

四、病症——没有十碍而得此种种病症

1 、贪欲念起,一定会破戒,退失自己无上道心。

2 、骄傲心起,一定会欺压别人,藐视真理。

3 、急躁心起,一定会认为自己修行到某种地步,应得到某种效应了。

4 、志愿不坚,一定会认为自己证悟到某种地步,应得到某种智慧了。

5 、狂妄自大,一定会认为自己比别人都有能耐,落入能所牢狱。

6 、心有染着,一定会老去找别人的短处、不是,分别相起。

7 、孤芳自赏,一定会老觉得自己总是对的,执着心起。

8 、贪着图名,一定会想宣扬自己的名气,我相炽燃。

9 、痴心贪财,一定会被那非法非分之财毁掉自己苦修的德行。

10 、人我心起,一定会产生怨恨的心情,嗔恨的业火会烧去自己功德之林。

五、立义——《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1 、如果能知道病痛本来是空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末病魔也就无法折磨我了。

2 、如果能知道困难也是虚妄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么又何必对困难耿耿于怀呢?

3 、如果能知道障碍也是虚妄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么这些障碍也就不战自降了。

4 、如果能知道魔难也是虚妄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么这些魔难也就不能来恼乱我了。所谓:‘知幻即离'。

5 、如果能知道成败也是虚妄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么就可以明确到:所谓成功只是果报而已,并不全是因为个人有什么大的能耐。

6 、如果能知道交情也是虚妄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么就可以明确到:所谓交情的深浅也只是果报而已,并不全是因为个人有什么特别引人之处。

7 、如果能知道别人的顺从也是虚妄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么就可以明确到;所谓别人的顺从与否也只是因缘的果报而已,并不全是由于自己都做对了。

8 、如果能知道德行也是虚妄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么就可以明确到;所谓好名声只是因缘的果报而已,并不全是由于现在自己万事都做得好了。

9 、如果能知道世利也是虚妄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么就可以明确到;所谓世利只是因缘的果报而已,并不全是由于自己本事大而挣来,同时也就不会再去盲目地追求它了。

10 、如果能知道受抑也是虚妄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么就可以明确到:所谓受抑只是果报而已,并不全是由于自己的过错。这样对受抑和误解也会泰然处之,静以待变。

(注:这人“静”,不是指消极的等待,只是指不要盲目地去申明,不要不顾客观环境、形势而一意孤行,而是以无所住心,力行十善,以期龙天护佑,改变环境。)

六、力用——《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 、这样,所可以以病苦为良药,因为它能对治自己贪欲之病,是名良药。

2 、这样,反可以以患难为解脱,因为不起骄傲心,则于人于理能顺正过,是名解脱。

3 、这样,反可以以障碍为逍遥,因为稳步求进,不会因急误事,欲速不达,是名逍遥。

4 、这样,反可以以群魔为法侣,因为魔难是反面教员,考验我们道心是否坚固,是名法侣。

5 、这样,反可以以事难为安乐,因为不落能所随缘而精进,跳出烦恼,是名安乐。

6 、这样,反可以以弊交为资粮,因为有恶因缘,反会激起自己忏悔行善,是名资粮。

7 、这样,反可以以逆人为园林,因为有不如心的人,所以要以去除人我之相的修行来对治,如是修行,广树功德,是名园林。

8 、这样,反可以以市德为弃屣,因为沽名钓誉终成虚话,反因此而造业,极应弃之,是名弃屣。

9 、这样,反可以以疏利为富贵,因为富贵由布施作善而来,而疏利正是布施,是名富贵。

10 、这样,反可以以受抑为行门,因为受抑与误解,要靠忍辱精进力来度,衣如来衣,这正是修行之门,是名行门。

七、事理浅释

1 、念身不求无病

病苦本是业障。但从辩证的角度上讲,人有病痛,不会再去造种种恶业(至少也会少犯许多),相反,懂得道理,有了忏悔心,求佛哀佑,于修行大有裨益。这正是身病还是心病药,所谓饱暖思淫欲,非但淫欲,杀、盗、伤害、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贪、嗔、痴等等恶业,哪件不是身体健康时造业来的?知道我身本是虚的,病痛更是幻中之幻,则病魔亦不能动我。业力大,心力更大。据说净宗道绰大师一次伤了脚,他知道用木瓜弄热后揉脚可以治伤,但没有木瓜,就心里想着木瓜,口里念着木瓜,同时用手揉脚,结果,脚伤真的被这“木瓜”两个字治好了。今世得病,本是过去世所造的恶业以病痛的形式来抵偿。是故古德有言:忙增福慧,病消业障,此之谓也。

2 、处世不求无难

处世而无难,并不全是由于自己有能耐,而是由于以前的业力福报所致。例如有些达官贵人的子弟,往往是些不学无术,酒囊饭袋之徒。但是他们一呼百诺,有求必应。哪里是他们自己有能耐,只是福报大,有人可以代劳,有条件可以享受而已。而那些所谓“下贱”之人,终日劳心劳力,未必得一温饱,还常被人轻视,哪里是他们自己没能耐,只是福报少,动辄受人,受环境的歧视和支配而已。所以,人若处于顺逆之境,都应当认为这是因果报应的结果:成不足喜,败不足悲,顺不足骄,逆不足卑。中下之人可以忏悔,改过适善以期改变境遇(以新的因来改变现有的果)。地藏经、观音经、无量寿经中劝人改过迁善,求佛菩萨保佑,就是这个道理。其实,求佛菩萨保佑,就是求自性佛的保佑,就是以改变自心来改变因果。这当然还是执着事相的。若是上智之人,知因缘法本空,以无所住心等闲视之,无论顺逆荣辱,一概置之不理,这便是“知幻即离”,心若止水,如如不动,则修道可;望有成矣。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