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初通序1(2)

“佛”者,主成就也。佛为一切众生之宗主,故名为主。又六成就中,主成就最为主故。 “佛”者,梵语为佛陀,今祗言佛,乃省文也。译为华言,则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异于凡夫之不觉;觉他异于二乘之独

 “佛”者,主成就也。佛为一切众生之宗主,故名为主。又六成就中,主成就最为主故。

 “佛”者,梵语为佛陀,今祗言佛,乃省文也。译为华言,则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异于凡夫之不觉;觉他异于二乘之独觉;觉满异于菩萨之在因。三觉俱圆,众圣中尊,故称为佛。又云智者,智即觉之义。智无不知,所谓得一切种智,即觉满之义。在本经中,此处佛字,即指大恩慈父,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处成就也。王舍城古有二说,一曰上茅城(或作上第城)(旧城),一曰寒林城(新城),两说不一。今据《智度论》中曰:“佛涅槃后,阿阇世王,以人民转少故,舍王舍大城,其边更作小城。”《甄解》云:“本王舍城者,上第旧城也,更作小城者,寒林新城也。此既佛灭后阇王筑之,佛何住后城乎?今正佛所住处,明知上第城也。”此说可证,佛说此经是在旧城。《慈恩传》云:“王舍旧城,处摩揭陀国中,古昔君王多住其内。其城又生好香茅,故举为称。”又日《望西疏》曰:“若依宗家,应是上茅。”(宗家即善导祖师。)望西师意,亦谓经中之王舍城,即上茅旧城。此说可信,故不引异说。

 《法华论》云:“如王舍城胜余一切城舍故,显此法门最胜义。”五天竺有十六大城,而王舍城最大。故在此城说经,以表此经之最胜。又《大宝积经论》云:“问云: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说,非余城廓?答曰:释此法门法王住处故。喻如王舍,王所止住,故名王舍。此法门亦复如是,法王住处。释成此义故,说住王舍城。”

 耆阇崛山,是王舍城外五山之一。《净影疏》曰:“耆阇山,此翻名灵鹫山也。此山多有灵仙居住,故名为灵。亦有鹫居止此山,故名为鹫。”又“此山顶似鹫头,又名鹫头山。”《西域记》誌此山曰:“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棲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智度论》曰:“耆山于五山中最胜故。①此山精舍,近城而难上,近城故乞食不疲,难上故杂人不来。故多住此不在余处。②是耆山福德吉处,诸圣人喜住处。佛为诸圣主故多住。③耆阇山是三世诸佛住处故。④是中清净,有福德闲静故。一切诸佛行处,十方诸菩萨赞叹恭敬,八部大力众神所守护、恭敬供养处故。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⑤是中十方无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萨,常来见释迦牟尼佛,礼拜恭敬听法故。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法华论》云:“耆阇崛山胜余诸山。佛在于此说,显此法最胜。”故本经即在此山说。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本品独标比丘众及菩萨众,第二品末广标余三众弟子,及诸天众:“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经末则云:“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可见说经时,会中有诸大菩萨、声闻、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直至诸天梵众、天龙八部,咸来听法,此乃六成就中之众成就。会中,有菩萨、声闻、诸天人等与此界四众弟子二万人同闻,非是阿难独闻。是可证信。

 “与大比丘”。与者,共同之义。表佛与大众共在会中。“比丘”是梵语,名含三义故不翻。三义者:㈠乞士。谓乞食乞法。乞食谓,既出家已,乞求自活,不事经营,无所贮积。万缘俱放,一意清修,故曰,乞食养身。乞法者,参师访道,露宿风餐,询求妙法,期成圣果,故曰,乞法养心。㈡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见思惑(指见惑与思惑)尽,超出三界。⑶怖魔。如《涅槃》说:“魔性姤(据《中华大字典》,”“姤”有八义,今取其一,“姤”者恶也。)弊,忌他胜己,见彼胜己,故怀恐怖。又惧其人,多化众生,同出生死,空其境界(魔之境界空虚,),故生恐怖。”若人出家受戒,羯磨成就,地行夜叉,空行夜叉,天行夜叉,辗转赞叹,声传欲界六天,魔闻心怖。

 “大”者,梵语为摩诃。具有三义:谓大、多、胜。大者,《弥陀疏钞》云:“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也,名大。”《净影》云:“旷备高德,过余近学,故名为大。”多者,内典外籍,无不博通,非寡解也,名多。胜者,胜过余学,超于九十六种外道之上。再者,《佛地论》另有三义。㈠最极利根,波罗密多种性。㈡得无学果位。㈢得小果已,趋大菩提。以上三义,故名曰“大”。又嘉祥师谓“大”有三义:一生大解。二破大恶。三证大果。由上可见大比丘者乃德高望重,迴小向大之比丘,乃比丘众中之尊宿。

 “万二千人俱”标比丘之人数。日《会疏》曰:“诸经多标千二百五十人。今经与《法华》标万二千人,盖是出世本怀,一代胜会,故十方大德皆云集乎。”上说甚是,会众之盛,正表世尊说法之胜也。又“俱”者共集之义。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上二句,赞诸大比丘之德。“一切”,乃该罗事物之称,又“一切”普也。“一切大圣”,赞叹之辞。《嘉祥疏》:“游心空理,隐显难测,故称圣人。”《会疏》曰:“初果已上,悉名圣者。以究大阿罗汉,故名大圣。亦可虽外现声闻,内秘菩萨之行,故名大圣。”《净影疏》曰:“大有两义:一位高名大,一德胜名大。会正为圣。”综上可见,或从德而言,契于空理,会合正道曰圣;或从位而言,初果以上称圣。唯迴小向大,行菩萨道,直趣佛果者(乃名究大阿罗汉),或大权示现者,方名大圣。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