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八(3)

乙四种会校之本 以上五译,互有优劣彰晦。例如十念得生之本愿与一向专念之要旨,于汉吴两译则未彰。至于五恶五痛五烧之宏文,乃世尊苦口婆心之告诫,于唐宋两译则不具。魏译较备,为诸译冠。但于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

 乙 四种会校之本

 以上五译,互有优劣彰晦。例如十念得生之本愿与一向专念之要旨,于汉吴两译则未彰。至于五恶五痛五烧之宏文,乃世尊苦口婆心之告诫,于唐宋两译则不具。魏译较备,为诸译冠。但于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两愿,亦未明具。故宋龙舒王日休论诸译云:“其大略虽同,然其中甚有差互。……又其文或失于太繁,而使人厌观;或失于太严,而丧其本真;或其文适中,而其意则失之。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无序,郁而不章,余深惜之。”于是乃取汉吴魏宋四译,校正会集,叙为一经,名曰《大阿弥陀经》。是即本经会集本之始也。

 校会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种:

 一、《大阿弥陀经》  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

 二、《无量寿经》  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

 三、《摩诃阿弥陀经》  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

     (原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王荫福居士校订,并改今名)

 四、《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现代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

 于是本经乃有五种原译本,四种节会本,共有九种。

 五译之中《魏译》流传独广,王本一出取而代之。莲池大师《疏钞》中,“语则多就王文。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清末印光法师亦称王本为“文义详悉,举世流通。”由上可见王本在我国之流通,远过《魏译》。

 王本虽甚流通,并收入龙藏与日本大正藏。但王氏之作则有得有失。例如《疏钞》云:“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但其不由梵本,唯酌华文,未顺译法。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译,即无议矣。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又其中去取旧文,亦有未尽。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尽。”莲池大师所论精要,正中要害。王氏自序中有云:“其文碎杂而失统,错乱而不伦者,则用其意而修其辞。”是正莲池大师所指,不由梵本,未顺译法之深病。若据梵本重译,始可用本人自撰之文句以表经义。今乃会集,焉能不取原语,而任意行文,是乃万万不可也。至于三辈发心亦然,擅改《魏译》,又复高下失次。是皆王本难掩之疵也。

 清乾隆彭二林居士(名绍升)亦于王本义有未安。于所著《无量寿经起信论》中论王本曰:“王氏本较为畅达,近世通行。然有可议者,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广明菩萨行愿,为令行者发起大心,积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经开章要领,而王氏删之。至往生上下二辈,一删去发菩提心,一云不发。胎生一节,删去疑惑佛智乃至胜智。前则乖成佛之正因,后则失往生之正智。他如叙次愿文,后先舛错,皆当校正。彭氏鉴于王本之失,乃专就《魏译》去其繁复,并按云栖本,增入四十八愿先后数目,仍名《无量寿经》。是为第七本。(王本为第六本)但此本只是《魏译》之节校本,而非诸译之会集本。两本相较,则彭本优于《魏译》,近代丁福保居士,作《无量寿经笺注》,所注者即彭本。惜彭本只是节校本,未能救王氏会本之病,故仍不能称为善本。

 清咸丰中,邵阳魏承贯居士,谓诸译及王氏会本,犹未尽善。乃会集五种原译,别成一本,仍名《无量寿经》。(魏氏之本,集五种原译,是为“五会本”之始。王氏只是“四会本”,所会未及《唐译》。)同治中王荫福居士极崇魏本。曾亲记云:“近世邵阳魏居士复本云栖大师之说,遍考诸译,别为一书。包举纲宗,文辞简当,乃得为是经之冠冕。”王氏复博考众本,手自校准,并定经名为《摩诃阿弥陀经》是为本经之第八本。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