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对现代人的启示(第二集)(2)

好,而这个勤俭其实也是解决整个金融危机最重要的重点。师长最近讲经也提到日本经营之圣,这是唯一被尊称为经营之圣的一个企业家,稻盛和夫先生。他在经营的过程他都有储蓄的,他不会乱花钱的,所以在金融风暴当中


  好,而这个勤俭其实也是解决整个金融危机最重要的重点。师长最近讲经也提到日本经营之圣,这是唯一被尊称为经营之圣的一个企业家,稻盛和夫先生。他在经营的过程他都有储蓄的,他不会乱花钱的,所以在金融风暴当中他的企业都是非常稳固,他不会急於求成,投机取巧。所以这个贪当中,贪快,要赶快立竿见影,这个也是不正确的态度。所有的万物都是从成熟当中得来的,都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我们修道也好,我们弘扬正法也好,假如急於求成,可能内心就会非常急躁,也会染上虚名。而急躁的时候,可能一些决策都不能看得很远,最后决策下错了,可能这个路就走不长远。所以求学问第一个重要的功夫,就是要把浮躁的心要调伏,不能贪快,要稳扎稳打。而现在的人,可能成长过程当中这个急躁就不知不觉起来了。比方说,小朋友眼睛一张开,快快快,快刷牙,快快快,快穿鞋,快快快,快上课,快快快,快补习,快快快,快吃饭。连吃饭都得快,这个伤肠胃。他整个气氛都是很急,他就浮躁。人心浮气躁他定不下来,他看事也看不清楚、看不长远。

  所以古人教育孩子首先教他稳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伐都是沉稳,他就有戒定的功夫,所谓「步从容,立端正」、「事勿忙,忙多错」。夏莲居老居士有一段教诲,就降伏我们的贪快、急躁,老人家讲「绳锯木断,檐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是好的心境跟做事态度。「矜躁狐疑,欲速转迟」,一个人傲慢了,不听经典了,浮躁了,然后怀疑圣贤人的教诲,用自己的方法在做,矜躁狐疑了,想快反而是适得其反,欲速反而转迟了。所以孔老夫子是好榜样,所有的学问跟做人做事,效法古圣先贤述而不作的精神。好,这是谈到勤俭。

  接著我们看下一个细目是「惩忿」。我们说息灭贪瞋痴,这个惩忿就是息灭瞋恚心。而这一句教诲当中,我们来看到,在《汉书》当中说到,「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意思是说到,这些古圣先王他们念念以天下为著想,以老百姓为著想,念念为大局,决定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私怒,发怒了,因为一发怒,百万障门开。发了怒以后,被我们凶的这些身边的大臣,甚至於自己的亲人,就伤了和气,甚至於伤害了他们的心,这个人和就受到很大的障碍。一个团体能不能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一团结,团结力量就很大。但一发脾气,可能几年的交情都受到很大的撞击。所以比喻怒像猛虎一样,会把人家给吓坏。所以不因为自己的这一个私怒,伤害了天下的人,伤害了天下的事业,伤害了天下的公道,他不愿意。而这些圣贤人他是无私的,他念念是为公、为大众。他的内心扛起了这个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不想给老百姓、不想给大众添任何一点麻烦,因为他来就是为了利益百姓的。所以我们人要时时想著不忘初心的这个人生态度,比方我们组织家庭是为了给另一半幸福,我们教养子女也是为了让他一生快乐幸福,这个是我们为人夫、为人妻,以至为人父母的初心,这一分良知让它终生能够保持下去。有没有哪一个人结婚当天心里想,说好啊!终於让我等到这一天了,我非搞得他个鸡犬不宁不可,没人是这么去结婚的吧!所以在婚姻的过程当中,夫妇来自不同家庭,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一定有差异,难免会有摩擦,但是只要想到这一分初心、这一分道义,这个情绪就化解掉了。

  有一对夫妻结婚六十多年,这个老先生已经九十岁了,六十多年来夫妻从没有吵过架,所以这些晚辈就非常佩服,也好奇,就请教这个老爷爷,你们夫妻是怎么相处和乐的?当下这个老先生就说到,六十多年前我们慎於始,慎於开始,夫妻互相约定,在孩子的面前决定不能够发脾气。父母一发脾气,第一个,孩子学到不好的态度,第二个,孩子每天都会生活在恐惧当中,常常要察言观色,父母这个战争过去了没有?暴风雨结束了没有?假如常常要担这个心,孩子的身心不安,身体跟学业都会受到很大的障碍。所以真爱孩子,以好的德行成就孩子一生美好的品德,这是真正的慈爱。所以他们夫妻约好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只要有一方情绪稍微起来,另外一方赶紧先出去散步走一走,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人不生气了,另外那个气就消下来了。这个晚辈听到这里,觉得老人家很有智慧。接著老爷爷说了,我告诉你们,这六十多年来都是我先出去的。大家去感受一下他们夫妻的相处,假如每一次太太稍微有点情绪,先生马上想到那个承诺,为另一半、为孩子,他先低著头先出去。太太站在那里,心里想,怎么又是我?先生时时都是为这个家著想,真有责任心。所以每一次都会让太太更尊重她的另一半。这个叫「理服人,方无言」。假如真的吵起来了,「势服人,心不然」。现在人有一个错误的态度,觉得好像两个人吵架了,要讲到对方讲不出话来,他就赢了,其实那叫输得很惨。一个人讲话讲到人家「你你你你」,讲到人家想跳楼,那是一句话折掉了半生的福报,哪是赢,那是输得很惨!所以没有经典的教诲,人的认知可能都偏差的太夸张了。

  结果这个老爷爷他说到都是他先出去的。当然出去不要走太久,因为太太会在家里担心,会不会想不开?因为现在报纸看,很多人自杀,会担心。所以十五分钟差不多就要回来了。结果一回来,我们中华的女性都比较害羞,比较内向,刚刚稍微有点情绪,不好意思,赶紧低著头把一杯热茶端过来给先生,不好意思看他,放在桌上就好了。先生这个时候要体恤到太太的心,能不能这个时候说,你看又是你先发脾气。你这么一说,太太就更难受了,马上把这杯茶端起来,「你有什么了不起!」唰,你就要用眼睛喝茶了。这个叫什么?自取其辱。你让人家难堪,你怎么会有好日子过?所以做人要厚道,不能让人难堪,要让人家有台阶下,太太已经不好意思了。所以这个时候就当刚刚都没发生一样,马上说了,太太,好像一、二个礼拜没有回去看我岳父岳母,今天下午刚好有空,来,我们赶紧去。你不只没有计较,还时时想著太太的父母,当下那个太太内心的感动是非常深刻的。请问大家,会感动多久?大家的掌声,代表你们都很有经验,常常都把这种一辈子的感动带给你的另一半,这是真正的道义跟情义。好,所以这个是要惩忿。

  其实能够念念为人想,这个气就生不出来了。怎么说?因为我们会生气,烦恼的根本就是有一个我,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他怎么可以忽略我?他怎么可以对我讲这种话?大家注意,每一次要生气的时候都有这个我先出来。俗话讲的,擒贼要先擒王,斩草要除根,这样春风才不会吹又生。所以我们想到这个生气要对治就想到一个好榜样,就是布袋和尚,弥勒菩萨有一段偈文说的,说「涕唾在面上」,就是人家给他吐口水。大家有没有被人家吐口水的经验?生不生气?你看人家给他吐口水,弥勒菩萨大肚能容,笑口常开,人家给他吐口水,他说「随它自干了」,不用去擦,让它自己干就好了。为什么?「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弥勒菩萨是学过物理学的,他知道把手举起来擦脸是要消耗卡路里的,所以他不擦,省力气。而且这个人刚好在气头上,他吐口水,你去擦,这个动作又好像要举拳头,到时候又冲突了,就不好了,让这个冲突一直下降下来,连擦都不擦,笑脸对他,那他就没有办法继续发怒了。好,那大家想,弥勒菩萨是念念为他想,所以他不生气。而且不只当下不生气,往后的日子常常关心他,比方说到怡保去还买几包白咖啡送给他,别人有的他都有,你平等的慈悲真诚爱护他,日久见人心,日子一久了,我以前对他这么无礼,他还对我这么好,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人,赶紧去了解一下为什么他修养这么好,原来就是跟著净空和尚学习的,就是学传统文化的。你看,我们不跟人冲突,感动对方,那是让佛菩萨脸上贴金,那是真供养,如教修行供养。为人演说,修忍辱又修布施、修慈悲。所以您看,遇到愈大的逆缘反而是积最大的功德,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而且这个曾经对你发很大脾气的人,被你感动之后,可能是最积极修学佛法、修学传统文化的人。因为牛顿研究出来,说作用力跟反作用力是相同的。所以他当时候的那个不理解,等他真正理解了,他可能那种护持正法的心也会很真切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