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步加深对上师之敬信。 (二)继续发起大菩提心。 (三)严守密戒。 (四)老实修法。 (五)下座后忆念不断,如未能,则应不忘佛法。 (六)未悟前,决不妄谈经论,更不可谈禅说密。 古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焉有心肠与人喋喋!且大事未明,即是大法未明;既未明法,又要谈法,只是一盲引众盲而已。不但无益于人,更是有害于己。因无知妄谈,难免 轻师慢法之语,犯罪于趾高气扬之中,破戒在雄谈阔论之际,真是可怜悯者。倘更深堕谤师 谤法之坑,则其下场吾不忍言矣! 老学长用功勤而过失少,故成功希望甚大。近阅《大圆胜慧》,中云修“且却”见性者,方可修“妥噶”。其课程表为: 1-2点:上师法,2-3点:且却,3-5点:拙火定,5-7点:礼供念诵烧(火供),7-11点:妥噶,11-13点:礼供念诵,13-17点:妥噶,17-19点:护法与气功,19-20点:观无常,20-22点:本尊法,22-24点:卧入光明定。可见24小时全部在修持。卧床只两小时,仍在入定。于是乃知密法之所以能即身成就者,在于菩提心大,从悟起修,昼夜精进不已也。近多有既未悟心,又不勤修,侈言即身成佛,直是笑谈而已。唯愿老学长以《宗镜》为导,密法为行,净土为归。唯精唯一,再接再励。誓尽此身出娑婆,无生而生证佛智。愿共勉之! (十一)答I居士 一、答悟、修、事、理、愿、行诸问题 来信及照片均收到,甚慰。从照片可见,顶开得很好。所提问题,依次解答: (一)问:“悟不由参、不由修”是否等于与参修无关? 悟不由修,但亦不离修。至于“悟不由修”,更不能笼统。常云,参须真参,悟须实悟。且禅门自宋大慧禅师倡导,乃以参话头为法门。又佛徒常行之修持方法有“学教”、“作观”、“念佛”、“修密”与“参禅”,可见参与禅实有密切关系。但进而言之,古德有云:“诸方的禅是参得的,老僧的禅是会得的。”从后半句看,则参与禅又无关矣。总之“悟”是“行不到处”,非一切修行之法所能及,故云“一法不立”。但此决不可误解为离一切修行才是,应知舍离修行更不能及。 (二)问:有人认为理无碍则事必无碍。 未必,未必!《首楞严经》云:“理须顿悟,乘悟并消。事须渐除,因次第尽。”又宗下常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契念犹侵。”其它同类语句甚多,难于俱引。 (三)问:“八风是动还是不动?” 此问实质是当人应否不随八风而动之问题。此回答是决定而简单的棗当然是不随。教下之忍辱戒定,都是不随之意也。至于宗下,一风也无,何有八风?更谈什么随动不随动?从风源起处,一眼照破。不于心外求法,还有什么叫称讥苦乐等。你于此处误解颇深,所以再次提出。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懂得了许多!应知苦乐等境皆是自心,何必以自心分别自心,更何况从自心生起一心去随自心,或不随自心,岂非庸人自扰,头上安头?当前下手处一般以教下之忍辱戒定为宜。例如孔门教人“非礼勿视”等等是下手处。等到孔子晚年则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但这决不是普通人的境界,实无法下手也。另外也决不可误认为悟心之人如一滩死水,这又误入歧途。昔白云端祖师因弟子五祖演的开悟,而乐得手舞足蹈,可五祖演自若也。等到五祖演的侍者佛果开悟时,五祖演兴奋到处告诉人“我侍者参得禅也。” (从五祖所说,可见你提的“悟不由参”也是片面的)这以上不都是欢喜吗?祖师痛哭流涕者比比也,这岂不是悲吗?打人骂人者更多,这岂不是发怒吗?但其悲喜愤怒之境与常人无共同之处。祖师之骂人,正是极度的慈悲,正是演说妙法。 (四)问:世法中认为,变化和运动是“绝对”的,出世法认为不动是“绝对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