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慈法师:四无量心的修习(2)

2亦可以观察无始以来的轮回止息和达到慈心的修习。即所谓“难得有情不是往昔的父母,不是往昔的兄弟,姐妹及子女”。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等相助之益,所以对他们起恶意是不相应的。 更进一步的,你应该思念慈的


2亦可以观察无始以来的轮回止息和达到慈心的修习。即所谓“难得有情不是往昔的父母,不是往昔的兄弟,姐妹及子女”。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等相助之益,所以对他们起恶意是不相应的。

更进一步的,你应该思念慈的功德。如佛说:“修习多作实行确立熟习善勤精修於慈心解脱,当得十一种功德......安眠、安寤、不见恶梦、为人爱敬、为非人爱敬、诸天守、不为火烧或中毒或刀伤、心得迅速等持,颜色光彩、临终不昏迷、不通达上位而得梵天界。”3 如果你不息灭心,则不能得此等功德。

又可以分析他人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大,无一可忿怒的。如置芥子於针峰,绘画於虚空,你的忿怒实无可置之处。

有时布施和分享自己的所得,亦接受他人的布施,也是一个结缘解怨的良方。尤其是在他人困难时给以布施和相助,有於一刹那灭火怨恨的效果。所以佛说:“布施调御未调御的人,布施成就一切的利益,若以布施说爱语,便得举首和低头。”

修平等慈

修平等慈不同於修分别慈,它以平等之心破除自己、爱人、非憎非爱的中立者和敌人的界限。对四者的生命利益之心无有差别对待。以慈心遍满一切天人世界而平等。无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受者相等。如《长部》中说:“与慈俱心,对一方遍满而住,同样的第二、第叁、第四。如是上、下、横、一切处、一切看作自己,具一切有情,世间,广大,无量,无怨,无憎,与慈俱心遍满而住”。依初禅等而证安止定的人得完成此“平等心”的变化。

经文中的“住”就是维持从事於梵住的威仪。“慈俱心”就是具有慈的心。“遍满”是接触之後而为所缘。所以,“与慈俱心,对一方遍满而住”的意思是:以具有慈,以心对一方的一切有情接触,使(他们)为心之所缘,并维持从事於梵住的威仪。然後以同样的心,去接触第二方的一切有情,使他们为心的所缘,并缘从事於梵住的威仪。这样次第来以具有慈,以心对多方的有情接触和从事於梵住的威仪,乃至於以具有慈,以心对上方、下方、横方和一切处所的有情接触,并从事於梵住的威仪。

经文中的“一切看作自己”就是说於一切下、中、上、朋友、怨敌、非亲非怨的中立等类之人都看作自己一样;即是说不作“这是其他有情”的区别而视同自己一样;或者说:“一切看作自己”,是以全部的心而不遗留一点在外。这就是常说的“同体意识和无分别智”的培养和增长。

经文中的“世间”是指有情世间。因慈心遍满有情世间故为广,慈定比依地遍得定高深故大。慈心以无量有情为所缘故为“无量”。舍了憎和敌意故为无怨。舍了忧和苦恼故说无憎。所以慈梵住的圆满是无敌我的,无憎怨无忧苦的,是慈心遍满一切有情处的。此为以慈心而得解脱。在修法上,强调了心念和心愿的使用,所以《无碍解道》中有“以五种行相无限制的遍满慈心而解脱;以七种行相有限制的遍满慈心而解脱;以十种行相十方遍满慈心而解脱。”所谓愿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生物、一切人、一切肉体所有者无怨无憎无恼而自有乐。此为五种行相。愿一切女人、一切男人、一切圣者、一切非圣者、一切天、一切人、一切堕恶道者无怨无憎无恼而自有乐。此为七种行相。愿四方四隅上下方一切女人、一切男人、一切圣者、一切非圣者、一切天、一切人、一切堕恶道者无怨无憎无恼而自有乐。此为十种行相十方遍满慈的解脱。修慈的功德有安眠不见恶梦不为火烧或中毒或刀伤等。如魔王和提婆达多害佛时,佛以慈力调伏了他们。

悲的修习

希望修悲的人,当观察无悲的过患及有悲的功德而开始修悲。开始修悲者不应最初对爱的人等开始;因为初学者对爱的人当然是爱者,极爱的朋友当然是极爱之友,中立者当然是中立者,不爱者当然是不爱者,怨敌当然是怨敌者。对於异性及死者则永远不是悲的对象。

在《分别论》中说:“云何与悲俱心一方遍满而住?譬如见一人遭遇逆境恶运而起悲愍,如是对一切有情而悲遍满”。是故最先若见任何可怜、丑恶、境遇极难、逆境、恶运、穷人、饥饿常有乞食之碗在前者,生在孤独堂中者,手足常集蛆虫者及作呻吟之声者,当生悲愍之想:“此等有情实在困苦!他们必须脱离这些苦厄才好“。若无这类人,应对那些受美食而步入刑场的作悲心观。思念”这个可怜者要被斩首了,他的每一步,都是挨近死亡。“对怨敌等亦应如修慈一样修除。其它行相如修慈中说,如叁种遍满的修习。若见或闻其遭遇眷属破坏生病及失财等任何灾难,而对他生起悲愍,纵无此等之失,亦因业而不能逃离轮回之苦,苦亦当对此点而生悲愍说“彼实苦痛”!既是生悲之後,当依於修慈的同样方法破除对自己、爱者、中立者、及怨敌的四人之间的界限,对被破坏界限的相数数修习多作,以慈中所说的同样方法由初叁禅或初四禅而增长其安止定。


悲的力量能使敌人心柔意软和放弃

恨和加害之心。但对於修悲是先悲愍敌人或是悲愍逆境者,《增部的义疏》和《分别论》的意见是不同的。觉音主张应由易至难的去修,依《分别论》中的顺序去行。

悲以拔除有情之苦的行相为相,不堪忍他人之苦为味,不害为现起,见为苦所迫者的无所依怙为足处,害的止息为悲的成就,生忧则为悲者失败。

修悲的目的是得毗钵舍那的乐和成就善趣,破除害或出离害。所以,若行悲愍而同时以手等去加古是不可能的。

悲梵住有其近敌,即因忆念未得或得而失或变迁而起忧,或眼见不悦之色,念而起世俗之忧为其远敌,因见失败和悲同类。害是悲的远敌,不同类故。是故悲为多害者的清净道。

喜的修习

初修喜的人,不应对爱的人等开始。因为爱者当然是爱者,故不是喜的足处近因,至於中立者与怨敌更不必说了。异性与死者则绝对不是喜梵住的对象。

但极爱的朋友为喜梵住的足处。即义疏中所说的最喜的密友。因为他是先笑而後说话的人,所以最初应对他而遍满;喜或者见到或闻到可爱的人充满幸福而喜悦,亦应喜悦地说:“此有情实在喜悦,多麽好啊!多麽愉快啊!”如《分别论》中说:“云何比丘遍满一切而住?譬如见一可爱可意之人而生喜悦,如是对一切有情而遍满喜”。

如果他的密友或可爱的人,过去非常幸福,但现在已遭遇逆境恶运,则应忆念其过去的幸运状态,把取他过去有大财富,大眷属而常喜悦的行相而生。喜或者念他将来更得成功,而坐象肩、马背及乘金轿旅行,而取其未来的喜的行相而生喜。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