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第二十三集)(4)

回来的时候,他的部属就有点意见。因为以前的人读过书,心里想人家孔子是问人不问马,我们这个宰相是问牛不问人。你看都只看到表相而已,见未真勿轻言。假如这些部属回去说:我们这个宰相怎么关心畜生,不关心人?

  回来的时候,他的部属就有点意见。因为以前的人读过书,心里想人家孔子是问人不问马,我们这个宰相是问牛不问人。你看都只看到表相而已,见未真勿轻言。假如这些部属回去说:我们这个宰相怎么关心畜生,不关心人?那这就已经毁谤宰相,但是他的部属跟他也挺有默契的,还会主动问他:宰相,你怎么这么处理?接著丙吉就说:我今天是一个宰相,假如民间发生了一点小事,发生冲突了,我一个宰相去管,那会造成什么情况?本来是县太爷处理的事,麻烦了,太守要出来,总督也要出来,全部的人都很紧张,那不是弄得人仰马翻吗?既然我已经了解了,虽然起冲突,当地的官员已经过去管了,我一个堂堂的宰相就不要去把事情搞得更复杂。所以今天一个乡镇的事情,行政院打个电话关心,总统府又派人下来,你看会搞得多复杂,是吧?所以都是用理智在处理事情,不能我当宰相了,到处什么事都管,那变扰民了。以前一个皇帝出巡,那不得了,要花多少人力、物力。

  接著,为什么问牛?因为假如一头牛生病了,有了瘟疫,它很可能会传染其他的牛。这么一传染开来,死去的牛太多,人民可能就要挨饿受冻了。所以关心牛是关心人民有没有饭吃,这个事情大,要很谨慎、要很敏锐。你看从表相上看,好像跟孔夫子不一样,从心地上看那是真正学到孔夫子的学问,就是这颗仁爱的心。

  讲了这几个故事,也让我们对於信任他人有一些思考。所以不怀疑人,不疑虑了,心才能净;我们不对立,心就能平;我们不要有矛盾冲突,心就可以安。而真正修学的人,「凡是人,皆须爱」,那就没有对立了。假如接受佛家的教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跟我们是一体的,就更不可能跟任何一个人对立。我们更要期许自己,就好像是一个整体一样,众生跟我们就像一个身体一样,现在他迷了,他难受了,比方就好像我们胃痛了,我们绝对没有一个念头还在骂这个胃,你怎么在痛!甚至於还拿著拳头揍它,有没有可能?不可能。我们一定是用各种方法来让这个胃赶快好起来,那就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了。所以已经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就应该循著真理来立身处事才对。

  所以言语的心态对了,我们在言谈当中就不容易出差错。而在言谈当中,我们也时时有一颗利益他人的心来讲话,不然话说多,不如少。因为言多必失,话很多的人往往容易后悔,因为话说出去又收不回来。讲话当中我们要很谨慎,讲话要很厚道,所以凡一事而攸关人家终身的名节,「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著口」。纵使我们是真正看到了,确见实闻,不可著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有一句话伤了我厚道的心,「虽闲谈戏谑」,虽然是好像跟朋友吃完饭在聊天,闲谈开开玩笑,戏谑,都应该谨慎,「慎勿形言」。这是讲话厚道的态度。因为有一件事假如关人家终身的名节,我们一讲很可能断了他改过的机会,甚至於他会自暴自弃,还会寻短见都有可能,这个时候要帮人掩盖过失,让人有改过自新的机会。纵使我们亲眼看到了,不要把它轻易挂在口上说出去。有一句话会伤到自己憨厚的心,纵使是跟人开开玩笑,都不应该随便。很多时候朋友好像很多年交情,突然一次一起吃饭的时候对方做人身攻击,到头来打起来,甚至於闹出人命都有。所以言语的态度相当关键,要时时体察自己的心有没有占别人便宜,有没有挖苦别人,还是时时有保持我们这颗利人的心、厚道的心。

  言语确实是最容易损阴德,也是最容易积阴德的。我们能「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这个言语就积大功德,让大家都懂得来行善。所以我们讲话真正时时要能利益大众。这一节我们先讲到这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