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随方显化度众生;作弃舍观,得离尘欲(2)

或问:“学人云何得离尘欲,得无障碍?” 菩萨曰:“我将由小而推之大,由外而推之内,汝等当善解其义。有人于此,无故而夺汝一钱,动瞋恨否?” 答以:“一钱虽微,见夺则瞋。” “又无故而与汝一钱,生喜悦否?”

或问:“学人云何得离尘欲,得无障碍?”
  菩萨曰:“我将由小而推之大,由外而推之内,汝等当善解其义。有人于此,无故而夺汝一钱,动瞋恨否?”
  答以:“一钱虽微,见夺则瞋。”
  “又无故而与汝一钱,生喜悦否?”
  曰:“一钱虽微,见与则喜。”
  有答以“一钱甚微,与何足喜,夺无可瞋”者。
  菩萨曰:“汝能如是,心之清净久矣,何至今日尚沉浊垢耶?汝等当知,学人洗心不密,见有见无,处处是著,念念皆贪,所以业识纷驰,无暂停止。即念一句阿弥陀佛,心想依然外游,未能顷刻归一。良由汝等于无量劫来,未尝发一时一日远离尘欲之心。故此尘欲,亦从无始劫来,未尝一时一日肯离汝心。身缠心缚,深入尘网,哪得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故知欲断贪著,先从一钱之与夺作弃舍观,作非我有观。夺不起瞋,与不起悦。如是乃至百千万钱,乃至亿亿万钱,乃至国城妻子,乃至身肉骨髓,乃至过、现、未来心意意识,乃至生死业报、菩提涅槃,一切皆如此一钱之与夺无异。自然习漏消亡,障缘永灭,渐履清净,成就道品。汝等当依此修行,勿更自虞窒碍。”

请看第十六段:作弃舍观,得离尘欲。怎么去舍?怎么去得?“舍得”怎么理解?看看下面。有人来请问:“学人怎么样才能离开尘欲?”这个尘就是烦恼的意思。为什么用“尘”?灰尘是动相的,叫昏扰扰相,而且很多。那怎么能了解这个尘?这就比如一束阳光过来,你再透过阳光看,那个灰尘就很多。灰尘的背景的是什么?在动的灰尘的背景就是不动的空。“空”——不动的空,就是我们妙湛的觉心——真心;那个“尘”就是虚妄的妄想。这个“尘”跟“空”是一体的。这个尘——这个烦恼,体现在行为上就是欲望。欲望表现为五种欲望:财、色、名、食、睡。在凡夫层面,追求金钱追求女色——财色,追求知名度——虚名,追求饮食,追求睡眠:这是五欲。那么这样的一个烦恼,就是尘劳五欲,就是把我们系缚在轮回不能出离的一个根源。所以修行——怎么离开这样的烦恼五欲,使自己的身心没有障碍。有这个烦恼五欲,我们身心不得自由。我们身心为这个欲望做奴隶,为它去奔波,我们的主人翁就体现不出发号施令的价值,都被五欲的这个烦恼贼给我们控制住了。这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的生命真相,也是值得可悲的一种现象。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个问题很重要了,关系到每一个修道人怎么用功夫。

觉明妙行菩萨就开示,对这个事情不能去谈那些大道理。首先下手的功夫,菩萨就说:“我现在将由一件小事推到一个大的地方去,将由外面再推到里面,来回答你这个问题。你们应当要认真地领会这其中的意思。”菩萨就问:“如果有人在这里无缘无故地夺你一块钱,你会不会动瞋恨心?”会不会生气?有人回答:“这一块钱虽然少,但是看到有人来抢我的一块钱,当然我要生气了。”瞋怒了。菩萨又问:“如果有人无缘无故给你一块钱,你会不会生喜悦心?”回答说:“一块钱虽然少,但是有人送给我,我当然很高兴了。”但是旁边又有人回答:“这一块钱这么少,给我,我也不足以欢喜;把我一块钱夺走,我也不至于生气。”有人这样回答。菩萨根据这回答,就说:“如果真的能够给一块钱,你不生喜悦心,夺一块钱,你不生瞋恨心,你的心早已就得清净了,那何至于现在还沉到这个五浊恶世里面烦恼重重呢?”实际上你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

告诉他:“所以你们应当知道,一个修行人对于内心的念头把控、觉照得不细腻……”不能把握自己的念头,他基本上就是一个散乱的状态。散乱的状态就是无明嘛。“见有见无,处处都是执著,念念都是贪心。”这就是凡夫众生的心态:你说一个“有”,他执著一个“有”;你说一个“空”,他就执著一个“空”。他是处处离不开执著,你要说不执著,好,他也执著那个“不执著”,你就没有办法。念念都是贪:不学佛,贪五欲六尘;学佛也要贪功德,贪读经书读得很多。你给寺院捐了一千块钱,我比你捐的多——捐了两千块钱:他都要比较。这都是众生的常态。由于这样,众生这个业识心的心——这个识心是由于我们业力导致的,所以常常叫业识心,就非常的奔驰、散乱、纷纭。没有一刻地停止,念念在那里分别,执著,计较。就好像这个禅宗里说:“禅师您每天怎么修行?”那禅师会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哎,你这个修行——我们也是这样啊,饿了吃饭,困了睡觉。”禅师说:“你跟我不一样,你吃饭的时候千般计较。”这个饭怎么样,有没有营养,合不合口味:是这样计较。“你睡觉的时候不是真正睡觉。”你里面有很多的心结,都睡不着。所以你的睡觉、吃饭,是完全在分别、执著、计度里面的,跟禅师的那种直心用事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次我们要认证:我们就是这种心态。

“即便你在念一句阿弥陀佛,口里念着阿弥陀佛,心里的念头仍然向外面跑。”这大家会体会到,口里念着阿弥陀佛,心里是不是牵挂其它的事情?没有一刻跟这个佛号打成一片。原来古人说这个心口不一:存心很坏,又装作修行的样子。口里念着阿弥陀,心里想着拔人家的禾——看着人家的禾长得很好。“我把它偷过来,”口里还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保佑我把他的禾偷过来。”就是那样。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其根本原因就是“汝等众生,在无量劫以来,未尝发过一念远离烦恼五欲的心”。没有发过这个出离心。多少人认为:“五欲就是我的幸福啊!做人可不要追求财、色、名、食、睡吗?财、色、名、食、睡追求得到手,追求得很多,这才是成功的人生——成功人士。”他不以为这个东西是不好的东西,所以他就没有远离的心,没有厌离的心。由于你对这个好乐,没有厌离之心,而且认为是幸福的源泉,是你成功人生的表达,所以这样的一个烦恼五欲,就无量劫以来也没有一时一日能离开你这颗心。你这个心,完全跟尘劳、五欲打成了一片。这就是凡夫的心。就是这样的烦恼、这样的欲望,把我们的身体捆绑住了,把我们的心也系缚住了,就深深地进入烦恼的铁网里面不能动弹。一旦到了三界六道的轮回,为什么无量劫以来轮转不休啊?就是这个尘劳、五欲,我们不能认证它的真相,不能了解它苦、空、无常的特点,不想去厌离它。所以就不可能像莲华出污泥而不染——做不到这一点。

这个佛教常常用莲华代表我们正觉的佛性,淤泥代表我们的烦恼、五欲。我们莲华为什么出不来?跟污泥浊水打成一片了,就烂在里面了。只有发出大的菩提心,我们这个正觉的莲华,才能长出污泥浊水:就是超脱五欲的烦恼长在虚空里面。长在虚空里面,才能绽放莲华的香味。如果这莲华长不出来,就在污泥浊水里面,这个莲华不也成了污泥浊水吗?它哪有香味?这就比喻: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是佛性没有出来。所以我们通身都是业力,通身都是烦恼,通身都是罪恶深重。虽然这样,但佛性还是没有减少一点。为了使这个莲华长出烦恼的污泥,为了使我们的佛性从烦恼当中提炼出来,所以要从这种五欲的执著、贪婪当中挣脱出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