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根本无明。 ◎‘以信心为根本,以施、戒为立身社会的事行,以闻、慧为趋向解脱的理证。’--印顺导师 在家五法--信、戒、施、闻、慧。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 ◎一切都不染著,却充满了爱心--莲花心。 ◎真正永不褪色的美--一颗解脱自在且慈悲柔软的心。 ◎放下爱恨,一切顺其自然。 ◎不嗔得两种胜利!胜过自己,亦胜过对方。 ◎情绪→情感→情操→慈悲。 ◎正思惟--我们必须有坚定而热切的愿力,超越我们的孤立,并视众生的幸福有如自己的幸福。 ◎在佛陀的心目中,真理的价值不是道德的,而是如实的。欺骗不是好事,因为它减损我们的实性。应立即断然舍弃所有矫饰性的虚言、妄语。必须明了躲在围墙后面过活,是使生命沦为虚假和不自在的原因。 ◎脱下假面具吧! ◎佛陀将‘创造’追溯到原始的无知(无明)与意志活动(行)。 ◎佛陀要每一人在沉默中正视自己,以求达到正觉的路。 ◎人们经常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如职业、副业、嗜好,有规律地训练自己。至于为生命本身去接受训练,则往往不被重视。 ◎原始佛教中最重要的修持:自律、自制、道德的陶冶和心灵的进展。 ◎觉悟的完成要透过放下外缘。 ◎‘我于诸法无所得’ ‘如来无量不思议,普现世间无所依。’ ◎人仍可凭著他的意志、决心及今生的行为去改变他的命运。 ◎‘亲近善士’,驯服野象最好的方法是用轭将它和一头已经训练好的象拴在一起。 爱心与悲心─人性的中心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度众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欢喜心和包容心来广度一切有情。 ◎‘自有一双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样平。’ ◎大乘的修行基本上最主要的是悲心!对他人的爱心,对他人痛苦的关心,以及自私心的减退。 ◎你若能奉献自己,尽可能为他人服务,则你就有了大乘之源。对他人的真正悲心与爱心,全发自这种舍己为人的态度。 ◎你若日常过著善良的生活,诚实、有爱心、有悲心、自私心少,那么这种生活就会自动导致涅槃。 ◎发展爱心与悲心是根本之道。爱心是最主要的动机,悲心是宗教的真髓。善良的生活须有善良的动机,我们必须分担他人的痛苦。 ◎动机非常重要!单纯的宗教观是爱心,尊重他人和诚实,这不仅限于宗教,也包括政治、经济、商业、科学、法律、医学等各行各界。动机纯正,各行各业都能利益人群;动机不正,则反之。 ◎心存狡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正义与诚实。内心自私还要利他,也是办不到的事。 ◎内心的转化虽不易完成,但绝对值得一试。我们应试图以爱心──真正的爱心──和较少的私心为基础,建立一个较佳的人类社会。 ◎一切全靠善意来成就! ◎唯一真正的控制力在于内心,那是对自己未来的关心和责任感,以及对他人福祉的关怀。 ◎悲心与利他的心态,就是当你面临必须在自己与他人的福祉之间作一抉择时,你把他人福祉放在自己福祉之上的那种感觉。 ◎佛教为发此利他之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名为自他平等易位法,另一种名为因果七要义。 ◎一般人心中主要是将他人分为三类:友、敌、非友非敌。对此三类,我们所持的态度是:贪、嗔、漠不关心。一有此三种态度,利他之心就无从生起。因此,消除贪、嗔与冷漠,实属重要。 ◎因果七要义:(1)承认一切众生为母亲(知恩)(2)思维一切有情众生的恩德(念恩)(3)观修回报众生的恩德(报恩)(4)观修慈心(发爱心)(5)观修悲心(6)发殊胜的利他心(7)发为利他而成正觉的菩提心。 菩萨行 ◎菩萨之十种修行─ (1)信,信仰佛法。 (2)悲,拔众生苦。 (3)慈,施乐与众生,对诸众生而起众生缘;知众生无实体,无自性而起法缘;观五蕴之空而起无缘(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 (4)舍,行内外二施,令众生心安。 (5)不疲倦,指行世间,出世间之行而不疲倦。 (6)知经书,指知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 (7)知世间智,知晓世间实际之事.义。 (8)惭愧,耻罪过而生惭愧。 (9)坚固力,自守佛道而不退失,更能向上转进。 (10)供养,供养诸佛及如其教说修行。(菩萨地持经) ◎十行摄善法 (1)慈悲行(不杀生) (2)少欲行(不偷盗) (3)净梵行(不邪淫) (4)谛语行(不妄语) (5)明慧行(不饮酒) (6)护法行(不说人过) (7)息恶推善行(不自赞毁他)(8)财法俱施行(不悭法财) (9)忍辱行(不嗔恚) (10)赞三宝行。 ◎财施为众生所爱,法施常为世间所敬重。财施为愚人所爱,法施为智者所爱。财施坏财之贫穷,法施坏功德之贫穷。此二种施,谁不敬重。财施能与现乐,法施能与天道涅槃乐。乐爱悲者,能爱一切众生,爱一切众生者,即是爱己。(大丈夫论) ◎说法者,应行四法: (1)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 (2)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 (3)得禅定与智慧,随顺诸经法而无诤。 (4)不增不损,如所说法。(十住毗婆娑论) ◎善男子!若欲乐施当破五事: 一者嗔心。二者悭心。二者妒心。四者惜身命。五者不信因果。破是五事,常乐布施。(优婆塞戒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