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介绍(4)

《无量寿经》在中国将近一千多年没有人提倡。净宗的经论,大家所依靠的就是《阿弥陀经》。《观经》虽然流通,讲的人少,读的人也少;依照《观经》修行的人,我还没听说过。净土宗这样重要的经典,为什么没有人宣扬

《无量寿经》在中国将近一千多年没有人提倡。净宗的经论,大家所依靠的就是《阿弥陀经》。《观经》虽然流通,讲的人少,读的人也少;依照《观经》修行的人,我还没听说过。净土宗这样重要的经典,为什么没有人宣扬?就是因为它翻译的本子太多。要是五种本子都合起来看,在过去的确相当不容易;如果单单看一个本子,意思不圆满。这是大经不能普遍流通的原因。

在台湾,李炳南老居士一生弘扬净土,五种原译本他只看过两种,还有三种他没有见到过;四种会集本里面他看过三种,魏源居士的本子他没有见过。所以九种本子里面他总共只看过五种,还有四种一生当中没见到。

道源老法师一生也是专弘净土,他老人家一生,九种本子里大概只看到四种,五种没有见到。其他不是专修专弘的,就可想而知了。确实遍读很难,因为没有单行本流通,要想读,除非是读《藏经》。现代人印的《藏经》字都很小,老法师、老居士年龄大,看起来很吃力,就不看了。也正为这个原因,我们将九种不同的本子,五种原译本、四种会集本合印在一起,让现在同修每一个人都有缘份,人手一册,这比古人幸运得多!古人一生遇不到,我们在这个时代完全收集到,福德因缘确实超过古人太多了。

王龙舒居士是第一个作会集本,他会集的本子题名《大阿弥陀经》,有单行本流通,会集得很好。可是印光祖师对于王龙舒的本子,彭际清的本子,魏源的本子都有批评,可见会集本流通确实是不容易。他批评得很有道理,序文里有说明,诸位仔细看就明了了。会集不同于翻译,翻译里面用的词句自己可以斟酌;会集是别人翻译的,决定不能更改原文一字。这三位大德把原文字句更改了,改得比原译还要好,可是印祖很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在那里?他们的程度是不成问题的,是怕他们开这个例子,以后的人随便改经。譬如程度不够,看经上这一句不大好懂,我把它改几个字好懂。我改几句,你改几句,这个经传到后来,就完全变质了。所以此风不可长,此例不可开,这是印祖非常反对的原因。

这一部经是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也是个会集本。我得到这一部经是在民国四十八年,我亲近李老居士的第二年,刚刚出家。老师把他从前讲过的大经的眉注略解给我,我看了之后非常喜欢,带到台北就想开讲这部经。我最初十年讲经,每一次讲经都要向他老人家报告,当时李老师告诉我,说这部经现在你不可以讲。什么原因?因缘没成熟。他说你现在在佛教里面,声望地位都不够,这部经是会集本,是印光大师所反对的,你要讲,佛教界里一定有很多人批评。我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所以把这一部经就放下了,讲《楞严》、讲《华严》。《华严经》讲了十七年,再开始讲这部经,没有人说闲话了。

确实我的基础是从《楞严》、《华严》上奠立的。所以以后再读这部经,才有真正深刻地理解,极力来弘扬。虽然弘扬,在台湾、在海外只有我一个人讲。前年在美国华盛顿遇到黄念祖,他老人家也在讲,总算找到一个同志了,他欢喜,我也欢喜。我才晓得他在国内弘扬这部经,我在国外弘扬,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人。

由此可知,经典不是不能会集。会集是决定应该的,就是不能改动原译的文字,这是很大的忌讳。其次,就是会集的时候,取舍是不是恰当,这是知见、是学问。如果说不该会集,第一个会集的人是王龙舒居士,《龙舒净土文》前面的画像,他是站著往生的。由此证明,会集是应当的。会集得妥善不妥善,那是另外一椿事情。由于前面三家会集本都有弊病,都不是尽善尽美,所以夏莲居居士这才发心重新再校对,重新来编排,做新的会集本,就是这本经。

王彭魏三家节会之本。皆未尽美尽善。诚如黄超子居士所云。

既然不是尽美尽善,里面有瑕疵,所以后人对他们的本子有批评。

可见会集此经非易事也。

下面梅老居士说了六个会集所具备的条件。具足这六个条件,才有资格来会集。

一须教眼圆明。照真达俗。

这是相当不容易的条件。一定要有修有证,有修没有证是不行的。禅家讲‘明心见性’,净土讲‘一心不乱’,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

二须淹贯群籍。深于文字。

就是对于世出世间的典籍,都要能通达。你不是通宗、通教,也难办此。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