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教丛林语言规范(7)

水到渠成 《景德传灯录》卷十二记载,有僧问仰山南塔光涌禅师:“文殊是七佛师,文殊有师否?”禅师答:“遇缘即有。”又问:“如何是文殊师?”光涌禅师竖拂子示之。……僧又问:“如何是妙用一句?”禅师回答:“

  水到渠成 《景德传灯录》卷十二记载,有僧问仰山南塔光涌禅师:“文殊是七佛师,文殊有师否?”禅师答:“遇缘即有。”又问:“如何是文殊师?”光涌禅师竖拂子示之。……僧又问:“如何是妙用一句?”禅师回答:“水到渠成。”比喻因缘成熟,事情自能成功。
  作茧自缚 语出《妙法圣念处经》:“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后以作茧自缚比喻自己处事不慎,反陷自己于困境。
  辩才无碍 语出《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辩才无碍原指佛菩萨说法能义理贯通,言辞畅达,方便善巧,毫无滞碍,后引申为能言善辩。
  味同嚼蜡 语出《楞严经》卷四,佛陀自称:“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原指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今人转用来比喻文章或说话内容枯燥乏味,了无情趣。
  盲人摸象 此语出自《涅槃经》卷三十,有一国王让几位盲人用手摸象,然后问他们象的长相。“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莱茯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其触尾者言象如绳……。”今用来比喻见识狭隘,对事情只有片面了解,不能明了全体。
  空中楼阁 出自《百喻经》,佛陀引用富翁建屋,要求工匠舍弃地下二层,只要最上面第三层的譬喻,来告诫弟子们修行并非一蹴可几,应先打好厚实的基础,今人则以此来形容虚幻的事情或构想。
  顽石点头 全句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佛祖统纪》卷三十六里记载,东晋末年道生法师于苏州虎丘山聚石为徒,说到阐提亦可成佛时,群石皆点头赞同,今人以此语比喻感化力量之深。
  灰头土脸 原为“灰头土面”,出自《碧岩录》第四十三则:“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目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目视云霄,即是万仞峰头;灰头土面,即是垂手边事。有时灰头土面,即在万仞峰头;有时万仞峰头,即是灰头土面。其实入廛垂手与孤峰独立一般,归源了性与差别智无异……。”禅宗提倡“随缘任运”、“无修为修”,生活处处是佛法。灰头土面也含有真人不露相之意,今指蓬头垢面的肮脏相。
  对牛弹琴 《弘明集》卷一里写道:“譬对盲者说五色,为聋者奏五音也。师旷虽巧,不能弹无弦之琴;狐貉虽熅,不能热无气之人。公明义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比喻说法不对根机,达不到效果。
  水涨船高 涨又作长,水涨起,船就会跟著浮高。此语出自《碧岩录》第二十九则:“水长船高,泥多佛大。”表示修行功行愈深,成就愈大。现比喻事物随著其凭借基础的提升而升高。
  有口皆碑 出自《续传灯录》卷二十二:“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意思是人人赞美,便成了一座无形的丰碑。
  三头六臂 佛经上所说的天神、阿修罗,往往有种种异相。如《景德传灯录》卷十三言:“三头六臂惊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钟。”后人以此形容神通广大,本领非凡。
  同床异梦 源自《续传灯录》卷三十:“山僧虽与他同床打睡,要且各自做梦。”本指各人修行的境界不同,后转喻貌合神离。
  顺水推舟 《续传灯录》卷七里写道:“万用自然不劳心力,到这里唤作顺水放船。”顺著水流的方向推船,原譬喻随顺众生根机来说法,今指顺应某种形势而说话、办事。
  单刀直入 《景德传灯录》卷九记载,有僧问沩山灵祐禅师:“顿悟之人更有修否?”灵祐回答:“……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禅师启发学者大都直截痛快,现常用来譬喻说话做事直接了当,不兜圈子。
  铁树开花 出自《五灯会元》:“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比喻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的事情。
  痴人说梦 语出《联灯会要》:“痴人面前,不得说梦。”意指佛法深奥,不能对愚痴人随便讲说,免其误解执著。后来比喻事情之荒谬、不可相信。
  心心相印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里记载:“自如来付法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六亦云:“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本指禅宗不立文字,以心印心,后转指情侣情投意合。
  其他如:心花怒放、森罗万象、神通广大、河东狮吼、井中捞月、劫后余生、闭门造车、拖泥带水、隔靴搔痒、虎头蛇尾、抛砖引玉、作贼心虚、回光返照、心领神会、逍遥自在……,都是源自佛教的常用成语。
  此外,反映风俗民情,表露社会百态的中国俗谚中,也充满了浓厚的佛教思想,例如: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无事不登三宝殿;冻不死的葱,饿不死的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无恻隐之心非人,无慈悲之心非佛;若不与人行方便,念尽弥陀总是空;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等。从这些民间谚语中,可以看出佛教词汇在中国社会里产生了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效果。
  清末民初的大学问家梁启超曾说:“夫语者,所以代表观念也,增加三万五千语,即增加三万五千个观念也。”文学博士朱庆之也说:“不研究汉文佛典,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古汉语文,特别是中古汉语词汇史。”由此可见佛教对中国词汇学的贡献。
  然而今日一般人不仅对此缺乏认知,一些佛教词汇甚至在有意无意间被人误用,结果形成一种思想的误导,例如佛教讲“涅槃”,本来是指一种解脱烦恼、自在放旷的境界,却被误以为是死亡的代名词;“本尊”本来是指修行佛道所依之出世间最尊最胜者,但一些邪魔外道却拿来自封名号,招揽信徒等等。因此,今后对于美好的佛教词汇,我们除了应该提倡并研究其内涵之外,更应该为一些以讹传讹的佛教词汇正名,以免误导人心。   ↑
  五、书信礼仪
  科技文明日新月异,人际间的沟通透过电话、传真机或网路的传送,既方便又快捷,书信的往来仿佛有被这些新兴科技产物取代的趋势。事实上,书信并未随著文明的演进而被淘汰,因为任何大小事情均可藉由书信来表达,无论是否同住,都可利用书信连系,许多不便直接陈述的事情,利用书信表达,将较为婉转贴切;书信的效用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