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丛林语言规范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佛教丛林语言规范 一、佛门称谓 二、应对进退 三、警策格言 四、佛语典故 五、书信礼仪 六、应用文件 前 言 语言是一种艺术,运用得体,则人际关系和谐,人生旅途平顺多彩;表达不当,则容易引起误会和纷争,伤人又不利己。其实,中国原为礼义之邦,在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之下,长幼有序,应对进退亦不乖舛。不过,随著时代的递变,在民主自由的浪潮下,许多人已不太会“说话”,常常率性脱口而出,其无视场合,不懂分寸,粗气鲁莽之语言表达,常令人咋舌!所以说:“纵然周知天下事,不知进退,总是愚人。” 佛教僧团有著独特的组织和制度,传入中国之后,东晋?道安大师制定了中国佛教第一部僧制,也是清规的《僧尼轨范》,到了唐代又有百丈创立《百丈清规》,于是丛林便有了在日常生活、修持、行事准则,与语言表达上,可兹依循的礼仪规范。 中国的僧团因此走向制度化、合理化的僧伽生活。例如明定四十八单职事,各司其职,使得寺务运作组织化、系统化;又订定各种修持行仪、日用轨范等,使得僧众具足威仪,心不放逸,身不逾矩。尤其设立住持一职,领众薰修,综理寺务,丛林规模于焉建立。可惜《百丈清规》一书历经时代更迭,今已散佚。现行通用的《敕修百丈清规》,是元代江西百丈山住持德辉奉敕重新编修的。 在融和原始戒律与现实生活而制定的清规之下,千百年来,佛门中人以典雅的丛林语言待人接物,一直维持僧团的清净与和谐。但是随著时代变迁,佛教在动乱中,丛林语言几乎失传,而在台湾之新出家者更不谙此传统语言和仪礼。 佛教里,说话是一种很实际的修行。菩萨常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四摄法”来度众,这里的爱语即是以慈悲、柔软、正知正见的语言,让听闻者心生欢喜进而契入佛道。佛门语言的艺术,不在花言巧语,能言善道,而在句句皆显出说话者诚恳、平易、谦虚的胸怀,句句都包含对人的尊重与体贴。 如在称谓上,一般人对出家人的称呼有“上人”、“师父”、“禅师”、“律师”……或以其职务来称呼,如“香灯师”、“知客师”、“纠察师”等,对在家人也以“大德”、“居士”、“师兄”、“师姐”等来称呼。将对方置于“大”、“师”、“上”、“父”的地位,即是推崇尊敬的表现。另外,大众相处时的一套语言,如“请长老慈悲开示”、“弟子惭愧”、“请大众原谅”、“欢迎法座光临,弟子(或学僧)在此接驾了”……,都是丛林里和合无诤的语言应对。 为了重现佛教的丛林语言及各种行事规范,本篇论文从佛门称谓、应对进退、警策格言、佛语典故、书信礼仪、应用文件等几个面向来论述。期望这些实用的内容,能让所有僧团更加平安详和及兴隆巩固,也期待能广而运用至一般社会,如此更能裨益人际的和谐与社会的安泰。 ↑ 一、 佛门称谓 “称谓”是一种礼仪,也是身分的代表;在佛门里,称谓常代表著职务,也是修持的衡量,不但具有维系佛门纲常伦理的功用,从中更透露出无限的佛法妙谛。 一般人以为,出了家就是“和尚”,其实和尚者,要在六和僧团中确实奉行六和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始得成就。一个寺院只有一位和尚,又称“住持”、“方丈”;和尚退位后,法弟继任住持者,其被称为“退居和尚”,弟子、法子继任者,则被称为“退居老和尚”。 和尚是梵语,译为中文乃“亲教师”之义。传授三坛大戒时,须有“得戒和尚”、“羯磨阿阇黎”、“教授阿阇黎”等三师及七尊证登坛证盟,以及“开堂和尚”、“引礼法师”等人共成佛事。阿阇黎意即“轨范师”,可以轨范我们身心,导人正道者,故又称“导师”。 出家者,除了受戒师父之外,还有依止师父、剃度师父。“师父”在丛林中也是职务的通称,例如知客师父、纠察师父、当家师父等,甚至现代信徒通称所有出家众为师父或法师。 “法师”者,“以法为师,以法师人”之谓。在大乘八宗之中,研读修习律藏有成者,称“律师”,例如:道宣律师、僧祐律师等;研究论藏或造论以阐扬佛法者,称“论师”,例如世亲论师、龙树论师、无著论师等;专门修习坐禅者,称“禅师”,如大鉴惠能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临济义玄禅师等。开创一宗一派之人,称“开祖”;传承其教法之人,称“列祖”;开山建寺,为寺院第一代住持者,称“开山”,一般称“开山大师”。 “大师”者,在社会上极为通用,凡专家、杰出者即可称之。例如张大千大师、黄君璧大师。大陆上比丘尼也称为大师,大师有“菩萨”之义,菩萨又称“大士”,例如观音大士、普贤大士、文殊大士等。佛教中,大士易称,法师难为;只要发心,即可称“大士”。过去大陆丛林,凡监院、堂主以上即称大士。 憨山大师、太虚大师、慈航菩萨都曾言:“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菩萨依悟解浅深也有不同的阶位,他们从初发菩提心开始,累积修行的功德,以至达于佛果,其间历经五十二位(亦有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七位之说),无论是十信位、十住位……或十地位,纵有阶位不同,但都是菩萨。如同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程度虽有差距但都是学生。 在家居士也可以称“上人”,例如《维摩经》中文殊菩萨称维摩居士“彼上人者”,即人上之人、大人物之意。因此,不管僧俗,对于师长或德学兼备者,均可尊称“上人”,或称“大德”、“仁者”、“长者”;唯“长老”仅限于戒德具尊的出家众始得称之,如长老舍利弗、长老目犍连,及其他十大弟子、十八罗汉、佛陀说法时常随的千二百五十人等,皆可称为“长老”。出家受戒十年以下称“下座”,十年以上称“中座”,二十年以上称“上座”。上座者,即可称为“长老”。 在印度佛教律仪中,男众比丘称“大德僧”;女众比丘尼称“大姐僧”。中国于历代各朝中均有帝王加封德学兼备,可为一国师表的高僧为“国师”,含有一国民众之师、帝王之师等意,如玉琳国师、悟达国师等。在寺院中,全心为佛教奉献而未婚的在家女众,称为“师姑”;未行剃染而服种种净业作务的在家男众,称为“净人”,或称“道人”、“教士”。在家信徒彼此之间可互称“居士”、“师兄”、“师姐”;出家众亦可互称“师兄”,或称“道兄”、“戒兄”、“学兄”、“法兄”等。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师父为“家师”,尊称他人之师为“令师”,自己则谦称“学僧”、“学人”、“末学”,或“弟子”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