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教丛林语言规范(3)

职务调动时,任期圆满的序职者须向方丈和尚请辞,列职者则向客堂请辞。因此过去丛林中,每当元月初八、七月初八,由知客师在斋堂禀告宣布:“各位老参上座,各位职事师父,学人有话打诸位的闲岔,今天有三件事情宣

  职务调动时,任期圆满的序职者须向方丈和尚请辞,列职者则向客堂请辞。因此过去丛林中,每当元月初八、七月初八,由知客师在斋堂禀告宣布:“各位老参上座,各位职事师父,学人有话打诸位的闲岔,今天有三件事情宣布:第一,今天是正月初八,依祖规,所有全寺人等,任期即将届满,应该依祖训向住持请辞。……”请辞后,于初九、初十,大和尚邀约全山长老召开会议,详分序、列职者,经长老通过,送至客堂,客堂则挂牌昭告全寺。
  在牌尚未挂出之前,即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日,大和尚先请圆职者吃饭,委任其下一期继续原有的职务,亦即不调动。未圆职者,经大和尚协调安排新职务后,大和尚也会择期请新任职务者聚餐。在此期间,约十五或十六日,客堂张贴挂牌:“奉和尚命,请○○法师为堂主兼副寺;请○○法师充任某职事……”,挂牌以后,当天交接,次日上任。这就叫做“请职圆职”。
  依传统规矩,新任知事(掌管僧众杂事、庶务之职务)须一起至住持面前展具,礼拜说道:“某等乍入丛林,诸事生疏,过蒙提拔,下情不胜恐惧之至。”事后,堂司行者(维那之下,掌诸杂务之役僧)也会高声呼:“大众礼贺新知事。”大众触礼一拜之后,又呼道:“新知事礼谢大众。”
  出家为僧,大多抱持为法而来的心态,无论担任何种职务,只求尽心尽力奉献常住,因此,职务或上或下的调动,都能以平常心视之,而在和平的请职圆职仪式中庄重完成。
  (三)普茶
  丛林里逢春节期间,或特定法会活动之后,住持和尚为慰劳住众的辛劳,会举行“普茶”仪式(如今日之茶会),请大众喝茶、吃点心。各寺院普茶的时间、地点、形式稍有差异。在《金山规约》里写道:
  维那临上殿时,预命一位悦众师在堂内照应,摆和尚桌子、座位、桌盒茶等,以及香花灯炭。大众师的普茶,皆须预备装好。普佛下殿时,维那在殿云:“外寮诸师,请至禅堂吃普茶。”回堂候外寮师到齐,维那预先请班首知客和僧值陪候和尚。悦众鸣引磬,迎请和尚进堂,问讯至座。维那云:“大众师顶礼和尚。”尚云:“不为礼。”办事人散茶点。待至吃毕,维那招呼:“大众师送和尚回方丈。”尚云:“免礼。”维那又云:“外寮师将手巾取出来,吃不了的点心带回去慢慢吃。”
  除了普茶,尚有住持为大众说法的“普说”;请全寺大众齐心协力、共同劳动的“普请”(今俗称“出坡”);上供的“普供”,斋后的“普回向”;用于消灾、作寿、喜庆的延生普佛;用于往生、超荐、冥寿的荐亡普佛,“普佛”是对三世一切诸佛普遍恭敬、普遍礼请、普遍结缘。佛门的“普”字有普遍、平等之意,如果人人皆能具有普遍的慈悲、忍耐、思想、行为,则无论自我修持或度众弘法,皆似真如自性,能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遍满虚空法界了。
  (四)巡寮
  在古代丛林,巡寮是指住持巡视山内诸寮,以咨问老病,点检寮房的缺失等。其缘起是:佛陀在世时尝以五事而五日一次巡视僧房:1.挂念弟子著于有为事;2.挂念弟子著于俗论;3.挂念弟子著于睡眠;4.为探问病僧;5.令年少比丘见到佛陀的威仪庠序,心生欢喜。
  后来中国丛林为恪遵佛制,也立下巡寮制度。巡寮有“巡山”之意,即是到方丈室、客堂、库房、大寮等各单位巡视,藉此认识环境及人事物等。过去丛林巡寮,也相当于拜访各寺众,让大众知道寺中住有此人。巡寮有二:公众巡寮,即各单位的巡示告众;私人巡寮,即新戒比丘、比丘尼,至其师父及诸长老处销假、顶礼。
  (五)升座说法
  丛林中,大和尚晋山就职,或逢节日庆典,乃至平日对大众说法,都称为升座。依传统说法,升座和上堂同义,在《敕修百丈清规?上堂》里提到,凡是初一、十五,必须举行上堂仪式。侍者于前一天晚上会向住持禀告:“来晨祝圣,上堂。”升座前,两序执事领著僧众,依序到住持座前向他问讯,然后分两列整齐站立。侍者再请住持离座,升上法座,拈香祝祷之后,坐下来为大众说法。
  百丈禅师说:“上堂升座,主事、徒众雁立侧聆。”所以按照传统闻法的规矩,听法者须站著听法,以示对法的尊崇。针对此点,《祖庭事苑》卷八“上堂”里则说明,由于禅门“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接学者俾于一言之下顿证无生,所聚之众非久而暂,故不待坐而立也。”
  (六)三坛大戒
  三坛大戒是中国佛教特有的授戒仪式,也是寺院重要行事之一。佛教传入中国时并无传戒仪式,至曹魏嘉平二年(二五○)昙摩迦罗于白马寺译出《僧祇律戒本》后,中国才开始依律传戒。
  根据中国佛教的习惯,出家者必须受足三坛大戒,才符合大乘出家的僧格。初坛授沙弥(尼)戒前之请戒忏悔仪,有净堂集众法、通启二师法、请戒开导法、验衣钵法、露罪忏悔法、呈罪称量法等。二坛授比丘(尼)戒前之请戒忏悔仪,有明习仪法、请戒开导法、通白二师法、教衣钵法、审戒忏悔法等。三坛授菩萨戒前之请戒忏悔仪,有通白二师法、请戒开导法、开示苦行法等。
  初坛传戒仪式,于法堂或其他适当场所举行。受戒之时鸣钟集众,待新戒齐集法堂,戒师问道:“僧集否?”引礼师答:“已集。”再问:“和合否?”答曰:“和合。”戒师接著问:“僧今和合,何所作为?”引礼回答:“为行者剃头受戒。”戒师于是说:“可尔。”
  然后,由引礼师带班首前往引请三师和尚。新戒请师开示,传戒和尚即开导受十戒意义,并行三归羯磨;次为说沙弥十戒戒相(沙弥尼亦同)。一一问道:“尽形寿能持否?”大众答:“依教奉行。”初坛仪式完成。
  二坛传戒仪式,于戒坛举行,即为比丘、比丘尼授具足戒。受戒时鸣钟集新戒于法堂,迎请戒师入戒坛。十师和尚(三师七证)入坛拈香礼佛后,登坛就座。传戒和尚依律命羯磨师作单白羯磨,接著差教授师下坛与诸沙弥说衣钵名相,并次第询问十三重难及十六轻遮,以决定是否允许加入僧团;此为戒律程序上之预审,坛上正式受戒时,再据此一一重问一次。问毕,传戒和尚即开导明授戒体法。次依白四羯磨(三读表决法)仪式,为诸沙弥(尼)授比丘(尼)戒。受了具足戒,传戒和尚会再举四重禁戒,警示任犯一禁即失去比丘(尼)资格。
  三坛传戒仪式,一般多就佛殿举行,若新戒多,于丹墀中举行亦可。正中敷一高座,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位,左上高座供奉尊证师十方诸佛、羯磨师文殊菩萨、教授师弥勒菩萨及十方诸菩萨位。右上高座候所请菩萨戒法师。受戒时鸣钟集新戒于佛殿,请师入坛仪式与二坛大致相同。一般于受菩萨戒之前,和尚为已受比丘、比丘尼戒者开示后,即为每人燃香于顶,或三炷,或九炷,或十二炷,称为烧香疤。其后,菩萨戒师为众开导三聚净戒(即菩萨戒法):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次起座拈香,二阿阇黎同音作梵。之后,受戒者奉请释迦如来为得戒和尚,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黎,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十方一切如来为尊证。继之教大众忏悔三世罪业及发十四大愿。最后依《梵网经》宣说菩萨十重四十八轻(若授在家菩萨,则为六重二十八轻)戒相,授受问答之方式与授比丘戒略同。仪式后,戒师作礼下座,新戒归堂,三坛结束。戒期完毕,由传戒寺院发给戒牒及同戒录。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