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悟道路上的十种歧途》(3)

禅宗心行为什么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呢?就是因为要心行得灭,言亡虑绝。如果你抓住这个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个字、这个境界,以为这就是,那绝对不是禅宗的境界,更不是老人要告诉我们的境界。所以我们在看到一

禅宗心行为什么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呢?就是因为要心行得灭,言亡虑绝。如果你抓住这个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个字、这个境界,以为这就是,那绝对不是禅宗的境界,更不是老人要告诉我们的境界。所以我们在看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你有足够的智慧能够认识到自己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但是你抓住这个以为是自己的佛性,这就是误入歧途了。同胞们,大家要记住,一定要在这里把功夫用成片,然后把这个门破进去,也就是把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再扫地出门。那么听完这个话以后,有些人在那里怀疑、疑惑,老人说这就是我们的家,你说不是,那我该怎么办?有些人一听,觉得这话说得不对,那既然这里不是我们的家,我们就走吧。他一听马上就跑掉了,连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里也不要了,又去流浪生死去了,还不如念一句佛;另外还有一些人对这两个人都有信心的,知道老人说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家,他就不忍心离开这个地方。那么知道了这个年轻人说要破门而入才能回家,所以他把这个门也破掉了,然后门上面写的这个字,他就看得非常清楚了,要把这个文字抛在脑后,自己才能够真正地登堂入室。所以,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个地方,既是我们用功、修行下手处,回家的大门口,同时也容易成为我们悟道的歧途。大家要记住,既知是用功下手处,所以是绝对不能舍离的地方,但同时也是我们悟道的歧途,你抓住这个,以为这个就是,那真是误入歧途了,你会害很多人,会产生错误的邪见。因为大家自己可以感受得到当你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时候,在你的内心深处还感觉到:我现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了。那个“我”还是没有破,所以必须把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见闻觉知全部扫除尽,然后你才破门而入,入门了以后你才生起无边的妙用。此时你再回到这个地方,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或者就是念念不停也是了了分明,根本就没有关系了,因为证体了以后生起的是无边妙用。这就是慧解当中的第一个误入歧途的地方。

慧解当中的第二个误入歧途的地方就是第六意识。就是很多有知识、有学问的这些人,他连一念不生的境界都没有能体会到,也不一定能够到达这个家门口,他唯独是以自己脑子聪明,把这些文字的游戏玩得非常转,把话说得非常圆,他就是不停地听、不停地看,然后把这些看来的、听来的在脑子里进行加工改造,之后就成为一套可以说得通的所谓哲学思想。他把这个哲学思想看成是佛法的哲学,然后他的内心就觉得:我明白了,开悟不就是这样子的嘛。那该吃就吃,该玩就玩,就像那些学者说的,六祖大师是无修、无证法门。禅宗是无修、无证,就是不需要修行,不需要证悟,就是当下的吃饭、穿衣,吃喝拉撒这就是佛法了。他在文字上执著了这个以后,脑子里面又确定地认为我们凡夫众生在这里吃喝拉撒的这就是佛法,你说冤枉不冤枉。这就好比是一个画家,非常聪明,听到院子里面有人告诉他,天是蓝的,于是他躺在房间里面,在天花板上面也画一个蓝色的天;蓝天上有一些云,他也画一些云;蓝天上有一个月亮是白的,他也画一个月亮是白的;月亮是圆的,他也画一个月亮是圆的;月亮旁边有星星,他也画星星。在外面描述蓝天的那个人,是完全看到了蓝天来描述的,而这个听话的人,他没有看到蓝天,他根据描述在天花板上也画了个蓝天。如果在这个时候他跟别人说,蓝天是什么样的,有月亮、有什么,这话也没有错。因为我们读佛经就知道,所有的人只要你讲出来的话是圣言量,是佛菩萨曾经讲过的,那么这个话肯定不会错。唯独他如果以为,这个天花板上所画的这个就是蓝天了,那么他就完全错掉了。他如果只是讲,他不会错,但他要是以为这就是了,那就完全错掉了,那么第二种慧解上错误的人,就是脑子里面把听来的法安立一个概念。比如听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句话,他脑子就想,一念不生是什么样的、了了分明应该是什么样的。把他所理解的东西就以为是开悟悟到的这个东西,认为这就是了。他就是把脑子里勾画出来的这些概念、这些名词、名相组织在一起,然后语言也能够非常流畅地表达,于是他就把这个当作自己修行开悟的境界了,当作是自己的佛性、真心了,也就是把天花板当蓝天,你说他冤枉不冤枉。这就是慧解上误入歧途的第二种境界,听来的以为是自己看到的。

第三种歧途就是属于顽空,这顽空既是慧又是定。慧就是一听说诸法毕竟空,一切法不可得,他脑子里面想想:都不可得,好,那我把这一切都舍掉了,就都不可得了。他以为完全舍弃清净了,其实是第六意识在告诉自己这一切都舍掉了。当觉得一切都舍掉的时候,他心里也会觉得很自在,因为此时脑子里面没有东西可以牵挂了,然后他就以为这个自在就是见性的境界,其实只是第六意识强加给自己说:这一切都空掉了。所以这个空就是死水不藏龙,它不是佛性当中讲的缘起性空的空,而是通过第六意识的理解以后,认为有一个无所得、什么都没有的一个空,然后就抓住这个空不放,认为这个空就是开悟了。只要住在这个空中,时间住久了,定力出来,智慧也会有。在这境界里面有些人甚至会出现五种神通,比如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这些通都会显,出现这些通以后,那他更以为自己是开悟了。

以上这三种都是在慧解上不彻底,然后把自己理解来的修行路上的境界,当作自己开悟的境界。你看这样加起来,定境里面有七种定境跟心经讲“照见我蕴皆空”,“无眼耳鼻舌身意,无智亦无得”的无所得的空非常相似;在慧解当中一个是意根的境界、一个是意识的境界,即第六意识创造的、一个是顽空的境界,就是对空理解错误了,以为是虚空的空、什么都没有的空,然后理解了这个空,就认为世间万物就是这个样子了。那么这十种加在一起,就是我们说的十种悟道的歧途。

这慧解当中的三种境界跟定境当中的七种境界都有一个完全相同的、共同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有:我现在怎么样了、我现在理解了、我现在明白了、我现在明白开悟了。道的十种一起,我们了。所以么都没有的空,然后理解了这个空,就以这境界,就是认为有一个“我”在那里可开悟的,这个我执没有破,我执、我见都没破,怎么可能见到我们的真心,见到我们的佛性呢?

所以我们大家修行非常不容易,想得定境、得智慧已经是千难万难,得到定境,得到了智慧的开发,理解了佛法,却把理解来的东西当作自己开悟,这又误入歧途,岂不是麻烦事一件。但是,我们如果不学,你连误入歧途的机会都没有,上路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我们还是必须要学,在三界当中,所有跟修行相似的这十种境界,你要把它一个一个记住,给它学清楚了,然后在你以后的修行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了,你首先看它是不是有一个“我”,一个我执很强烈的在那里的,就肯定不是。所以禅宗为什么后来用公案去印证学人呢?因为如果你用定境,用某一种境界、某一种语言描述去印证学人,那么学人也可以把自己的境界说得很漂亮。比如说,你得到的只是一个未到定,或者得到的只是一个非想非非想处定,或者是意识上理解到了这些佛法,因为你文字功底很好,把它说得很清楚,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你却没有真实见到,就像蛤蟆禅一样,它蹦一下,最多蹦两下,第三下就不会蹦了,为什么不会蹦呢?因为禅宗真明白的祖师大德,他们用公案,所谓公案就是拿棍子敲你,或者根本就脱离了你的思想范围的这么一个善巧来印证你,看你有没有我执在那里冒出来,你只要有我执,你就会有地方落脚,你只要有一个地方落脚,那么他给你讲的话,你就只能站一个角度去看他的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