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听闻经教应具之素质

达照法师,经教

听闻经教应具之素质

达照法师     

    在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听闻经教、亲近善知识是最为关键的第一步,如果这一步走得不好,或者走得不够好,都会对以后的修学佛法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这一步功夫做得扎实,后面的修学佛法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不用费尽周折了。所以,闻思修三慧就是我们学习佛法的总纲,这第一步的“闻所成慧”是不可逾越的步骤,由闻所成慧进而思维正法,成就“思所成慧”,再由思所成慧进行如理如量的修行,成就“修所成慧”。从修行止观或者禅定的角度来说,修所成慧才是正式的修行,是属于佛法里面的实践功夫。但若从整体的佛法修学的角度来看,听闻经教、思维正法、修习禅定等三者,都是实践佛法不可缺少的修行步骤。因此,这三者是三而一、一而三的,有其明确的前后次第,又有其内在的兼容互摄。总之,听闻经教是学佛修行的必经之道。   但是,许多人在听闻经教之后,却没有能够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反而在听闻分别各种佛经的思想理论之后,烦恼丝毫没有得到消除,执着却越来越坚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尤其是现在的大多数佛学院里面的同学,每天要接受各种佛经课程的听闻、学习、训练,却反而感到精疲力竭,面对佛法义理的庞大思想体系而感到厌倦,或者想到要退学,甚至于对佛法的修行也打退堂鼓,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的呢?

   这就是听闻经教的人,没有进入听闻经教所应具备的最佳状态。如果自己能够进入最佳状态,或者讲经说法者引导听众进入这种状态,那么听闻经教的效果就会大大的改善,从而能够使讲经说法者和听闻经教者都沐浴在佛法的真实受用当中,感受着佛法的伟大和生命的真实,真是何乐而不为呢?听闻经教的人不能进入最佳状态,其根本原因就是自己不具备这种学习佛法的素质,而这种学习佛法的素质是可以通过训练便能得到的。而且,对于一个真心学习佛法的人来说,这种素质,又是非训练不可的。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素质?又如何训练呢?

   印光大师说:“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则得十分利益。”这就充分表明了我们学习佛法的首要条件就是“恭敬”二字,想真正得到佛法的实际利益,就是看你的恭敬心达到什么程度,恭敬心与所得的佛法利益是成正比的。由此看来,一点点恭敬心都没有的时候,也就根本得不到一点点的真实利益了。这是祖师大德的开示。回看我们听闻佛法的人,是否如此呢?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也是以恭敬作为首要任务的,所谓“一者礼敬诸佛”。如果失去了这一份圣洁的虔诚恭敬之心,也就不具备听闻经教的基本素质,所听闻到的经法,也只不过是一些文字语言的戏论而已,根本就算不上修学佛法了。又怎么能够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进而根除生死轮回的痛苦呢?

   在佛经中,常悲啼菩萨、常不轻菩萨都是怀着无比的恭敬心寻求善知识,听闻正法,并且都得到了真实的受用。在历史上,慧可断臂求法、虚云千里朝拜都是表现了对佛法的恭敬之心,所以也都有巨大的成就。在佛教流传的两千多年当中,因为轻慢师尊、亵渎经法而遭受恶报的故事也是屡见不鲜的(如善星堕落、郗氏变蟒)。由此可见,“恭敬”二字确实就是听闻经教的根本素质。

   不唯汉传佛教如此,藏传佛教对于听闻正法、如理作意的要求更为显目。宗喀巴大师指出“学人遇不到善知识,并不是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善知识,而是学人自己根本就不具备弟子相。如果学人具备了弟子相,善知识就会随时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所以,在西藏,要听闻佛法,一定要怀着无比的恭敬之心,作种种供养,以此来表示自己对上师的恭敬,然后才能够得到听闻佛法的机会。如果没有供养,根本就没有资格来听闻佛法,更不要说什么得到善知识的悉心指教了。如米拉日巴尊者,因为贫穷得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供养上师,但自己又特别想听闻佛法,有一次他悄悄的跟随别人走进课堂,却被他的老师玛尔巴尊者拳打脚踢的赶了出去,而他的老师玛尔巴尊者赶出他之后,立即回到自己的房间里,痛哭流涕地对他的师母说: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优秀的弟子。可见:供养,就是为了能够让学人觉得佛法珍贵难得,就是把他们对世俗物质的贪心逐步去除掉。供养,就是为了让听闻佛法的行人能够具备听法的资格,就是让听众能够具备“恭敬”的基本素质。

   而最伟大、最了不起的供养,就是以身、口、意三业作普同供养,在密教里面叫做“三密相应”,也就是把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毫无保留地供养给上师三宝。能够做这种供养的听众,就是具备了最好的听闻经教的素质了,而且在每次听闻佛法的过程中,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佛法利益,这种利益是真实不虚的,是亲身感受的,能够在听闻经教之后的日常生活当中得到受用,胜过任何文字上的分析理解。所以,我们在佛学院上课以及在所有听闻经教的时候,都应该训练这种根本的素质。如何训练呢?

   现在,我们就来作一次这种根本的素质训练,很简单、很容易的一种“素质训练法”,但必须认真。在正式上课(听闻佛法)之前,端身正坐,全身放松,作这样的观想:

   第一步,清楚地感受现在当下所处的环境。教室的大小、同学的多少、老师的位置、自己的位置、大家的状态等。然后,自己的状态,所穿的衣服、身体的动作、呼吸的快慢等。非常清楚地认识了这一切的存在之后,就安住在自己所认识的存在当中,这时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和妄想情形必须完全清楚。感受一会这就是自己生命的全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