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悟道路上的十种歧途》

修行路上的歧途,大致而言有十种是我们很容易误会的,主要是把定力和智慧这两者混为一谈,这定、慧为什么会分不清楚呢?因为在我们一般人的心中,修行所要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境界,一种思想上

修行路上的歧途,大致而言有十种是我们很容易误会的,主要是把定力和智慧这两者混为一谈,这定、慧为什么会分不清楚呢?因为在我们一般人的心中,修行所要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境界,一种思想上的感受,一种境界当中的感受。其实在所有的一切感受中最高的感受就是不感受,也就是三昧正定,叫作不受一切受,是名正受。但是在我们修行当中,特别是修心密的人,打坐当中有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禅定的境界,有时是身体空掉了,身心环境都空掉了,然后我们就觉得:哦!空掉了,这就是了。一把就把这个空掉的抓住,以为自己开悟了,以为我见到的这个空就是见性了,这就是误入歧途。另外还有一些人,第六意识会创造出很多意境来,因为他太聪明了,听了很多的法,于是在脑子里面东转西转,把听来的法想得非常的圆融、圆满,说空、说有都能说,但是他忘记了,他所说的这些是第六意识妄想创造起来的。虽然妄想当中的也是智慧,但是它是世俗的所谓世智辨聪,如果把世智辨聪当中的这个智慧当作自己开悟的境界、开悟的智慧,那么在慧上面也容易出现误以为自己是开悟的这种情形。所以定、慧两者,既不能混同,又不能不知道,这就出现了修行路上的歧途。特别是明心见性,悟道路上的歧途。

大致而言,以定境作为自己是开悟的这种错误的歧途有七种,是哪七种呢?

第一种就是未到定。什么是未到定?就是四禅八定当中,每一个定前面的,还没有进入禅定之前的这个状况。就是定境还没有现前,会先出现一个未到的定境,也就是离开了欲界的感受,而色界的初禅、十六触的觉知还没有生起来,也就是四禅八定中初禅的禅林觉知还没有生起来,而欲界的烦恼、痛苦却已经消除了的这个状态。诸位修心密的,每天要打坐,通过打坐,我们在欲界的淫欲、食欲、睡欲这些贪欲,五欲六尘的这些心会慢慢地清淡下来,也就好像是欲界的东西我不想要了。特别是指在打坐当中,你的一切色相,手、脚、身体、呼吸都慢慢地空掉了,然后也知道欲界的、世间的这一切我都不要了,心里很清淡的人。如果你出现了由于打坐而导致的这个未到定,就像是汽车的这个档位,挂档挂在零档上,既没有向前走的景像,也没有向后退的景像,既没有法喜充满的感觉,也没有糊里糊涂的样子,也就是脑袋一片空白却很清楚。记住,未到定的境界就是脑袋非常清楚却是一片空白。这个文字上看起来好像就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了,也是脑袋很清楚,却是一片空白的。其实在这个时候它不是一种智慧,它的清楚只是打坐当中的一片清楚,好像是很明亮,脑袋很清楚,但具体清楚什么他不知道,他身边有什么人站在那里,旁边发生什么事情,他一点也不知道,这就是未到定的定境。有些人未到定的定境现前了,然后从未到定出来了的时候,他回想起刚才的定境,他就会想说:我是不是开悟了,我见到的这个境界跟老人说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跟祖师大德说的常照常寂、定慧等持不是一样的吗?心里没有动摇却很清楚,他就会在这里执著。所以很容易在未到定的定境现前的时候,进入第一种歧途。

第二种歧途,禅定功夫更深了,证得了第四禅,就是色界第四禅,那为什么初禅、二禅、三禅不会是歧途呢?因为初禅有十六触,身体的感触、法喜,所谓禅悦为食。这个身体的感触非常快乐,著相,有个快乐的相;二禅也有快乐的相;三禅也有快乐相,但是看大乘禅宗里讲开悟、明心见性的境界里面却没有这种禅定的喜乐,也没觉观,也没有寻思,那这肯定不是,所以一般在这个份上他不会落入歧途。但是到了第四禅的时候,就很容易落入歧途了,为什么会容易落入歧途?因为进入第四禅了以后,第一他脑袋非常清醒,能够知道这是第四禅,这是禅定,这种定境他很清楚;第二他的定境是非常的专注,因此第四禅的真正的特性叫作心一境性,也叫舍,就是把一切快乐、痛苦、觉受全部舍弃了,没有任何感受,没有任何觉受的感觉,但是心很专注,就专注在一个境上。比如大家在持咒的时候,“嗡 跋勒跋勒……”。他就感觉只有咒,别的什么都没有,非常的专注,甚至咒也没有掉了,就只是一个清清楚楚,除了清清楚楚之外好像什么都没有。身体也没有了,一切你我都没有,只有这一个明明白白的境界停在这里。所以有些人一旦证得了这个境界,这样的禅定现前了之后,他把佛经拿来一看,心里就会想,禅宗讲的开悟,原来就是在理上、事上达到一心或者理上、事上都能用功成就,就是这样的境界,那我就是悟到了,见到实相了。在过去有一个四禅比丘,他得四禅以后,自己以为自己就证得阿罗汉了。所谓阿罗汉是指,理上看到空性,事相上他也同样证得了空性。这个四禅比丘,他在道理上自己知道,空就是什么都没有,理上好像明白了;事上,他遇到任何事情,心里都不会乱了,于是他认为:我事相上的功夫也到了。这样子就以为自己是开悟,那自己还是个凡夫却以为已经是开悟了,就大妄语成,然后堕落三恶道,甚至还诽谤三宝。那这就是把第四禅定当作自己开悟境界的第二种歧途。

第三种歧途,就是定境更深了,证得了空无边处定,就是无色界的四禅定,这个空无边处定很厉害,怎么个厉害法呢?只是感觉。比如说,诸位很专心地在持咒,然后坐着坐着功夫深起来,这个腿会空掉,身体整个会空掉,呼吸也会空掉,当这些身体都空掉以后,你会感觉整个世界也空掉了,当你看到这个世界都空掉了以后,你就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空,这个空是无量无边的,恐怕这个空就是我的自性吧。因为佛经里面经常把佛性说成是空性,把大乘佛法讲的空性讲成是大空性,那把这个大空性拿过来一对照,确实是广大无边际,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过去、未来、现在都不离这个空。于是在文字上这么一对照就说:我明白了,这就是我们的佛性,法身遍一切处。其实他只是一种定境,定中把这个空的感觉达到了遍一切处的这样一种觉受。这就是第三种歧途,会把空无边处当作自己的佛性,当作自己开悟的境界。

还有第四种,定力加深,到了识无边处的境界,也就是无色界的定,然后他心胸很宽阔,感觉还要有一个心去感受这一切空好像太累了,于是想,我当下一念明明了了多好。就是一个认识知道,现前这一念明明白白,比如前面是红的他就知道是红的,是绿的就知道是绿的,是什么就知道什么。唯独把自己的定境,放开遍十方的这种感觉不要了,他以为空也舍弃掉了。因为禅宗祖师,包括老人都告诉我们,一切万法都要归空,空也不可得,空也要舍弃,一念不生归于无,无也无所住。那么他一对照这个文字,心里就想:这个空我也不要了,我舍弃了,连空也空掉,那么自己就是一个清清楚楚,看见前面能看、能说的这个明明白白不就是佛性嘛!把这个识,分别的识,很微细,它不是在物质色法上的,而是一种精神的境界,是一种定境,内在达到的这样一种定境,把这个定境就看作是自己的开悟的境界,就以为这是佛性了,不得了了。这是误入歧途的第四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