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乘经论佛说的很多,「十善厚友,十恶冤家」,如果起心动念落在十恶业,是自己做自己的魔怨。所谓的魔,就是人的自心之魔,自己折磨自己。
问:学佛应该如何下功夫? 答:学佛要下功夫修行,一般人会想到多礼拜、高声念佛、大把的烧香供养,然而这些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学佛想要真下功夫,在于换心。心如何换呢?就是改变念头,过去起心动念总是以我为主,把我排在第一;现在起心动念是为他人,不是为我。就是转一个念头,不是为我个人,而是为一切众生着想,起心动念不为自己,从这里下手才是真正下功夫学佛。
问:四弘誓愿是什么?应如何理解? 答:四弘誓愿是:1、众生无边誓愿度;2、烦恼无尽誓愿断;3、法门无量誓愿学;4、佛道无上誓愿成。 第一条是教我们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第二条是教我们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而烦恼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无明烦恼要破几分,才能进入 第三阶段「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如果学佛一开始就广学多闻,那是颠倒了;所以用尽心思精力,到后来一事无成,这是没听从佛陀的教诲。 第四条「佛道无上誓愿成」,善财童子最后一参,参访普贤菩萨请问佛道如何成就?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成就无上道。这清楚明白的告诉我们,学佛一定要依教奉行,精进无间,才能得自在。
问:佛学为何称之为内学? 答:自古至今,发心学佛的人不少,但是真正有成就的人不多,为什么学习到最后都落空了呢?其主要原因是不知道佛是什么,对于佛真正的意义不了解。佛在经论里说得很清楚,佛是我们自己的自性。经论里说「当人自性」,就是我们自己的自性。 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在世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不是的,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是我们的自性,所以佛学称之为内学。如果心外求法,就称为外道。学佛者有这种认识是很重要的,我们不是跟别人学,而是向自性里面学。
问:为何要替亡者超度? 答:在我们这个时代,为亡灵超度在佛门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以前佛教是教活人的,现在的佛教大多数是为度死人的,所以社会上一般人认为佛教是迷信,是低级的宗教,极力排斥。然而佛教确实不是为亡人超度的,这只要详细阅读大小乘经典,不难明白。在经论中,世尊当年在世没有这种事情,而佛教传到中国早期也没有发现这种记载,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事情发生?又为什么会演变成今天这种状况?这种超度事情的起源,应该源于唐明皇的时代。唐明皇因为宠爱杨贵妃,引起朝野的不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这个动乱几乎危及了整个国家,当时得力于大将郭子仪把这动乱给平定了。在这场动乱中,死伤的军民很多,所以在平定动乱之后,朝廷在每个主要战场建立一间寺庙,这寺称为开元寺,因为唐明皇时代的年号叫开元,用开元做寺庙名称,请高僧大德诵经拜忏,追悼死难的军民。换言之,这是国家举办的大型追悼会、超度法会。国家这么一做,老百姓也就学会,所以民间有老人家过世,也请法师做超度的佛事,超度是从这样演变下来的。在当时这种情形并不很多,寺院庵堂主要的工作还是讲经教学,如同学校一样,所以替亡人超度,就是追悼、悼念的意思。
问:超度亡人为什么念经? 答:超度的时候念经,是超度亡人渡过苦痛之海,而到于无苦难之境地。这个意义比世间追悼会更深刻,世间追悼会只是纪念怀念一下,仅仅是一种回忆纪念,顶多是在大会上宣扬一下,这个人在世时候所做的一些好事。可是佛门里超度念诵经文、念佛菩萨名号,这种追悼是有实质上的意义。因为经文里面提醒我们断恶修善,佛菩萨教我们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教我们以这样真实的心行,来追悼这个亡人,这意义就更深刻了。 我们以佛来追悼过世的亡人,这有真实功德;真实功德用现代话说,就是实质上的意义。而亡者知道我们这样做,他也会得到安慰、欢喜。如果我们做得如理如法,亡者所得到的利益不可思议,这个道理很深,不是普通人能够理解的。经典上讲的有些人会以为是神话,因对实质内容不懂,所以效果不会很大,只要依照佛教导的认真去做,才能达到一定境界,了解实际情况,才能理解事实真相。
问:佛门里见面为何相互称念阿弥陀佛? 答:阿弥陀佛是梵语Amita的音译,又称阿弥陀如来。这一词的全名,为Amitayus,或Amitabha,前者为无量寿佛,后者为无量光佛。Amita是有无量功德的佛之意。阿字是观法的对象,是万有的根源。就像祝您健康、恭喜发财、事事如意、心想事成等等,见面互念阿弥陀佛,即是把所有的祝福全都包括在里面了。 阿弥陀佛,是代表世间最美好言语的一句话,这是很圆满、很完备的一句祝福话,因此佛门里见面开口的第一句话就念阿弥陀佛。每次听到这句话,就会警觉自己一下,我们人在这世间,一生要求的光明是无量光,心地光明磊落,无私的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自私自利是黑暗的、不光明的。我们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为社会、人类、一切众生着想,全心全意做出贡献,我们的心底就是正在光明。阿弥陀佛有深刻、圆满的涵意,懂得它的意思,称念阿弥陀佛就更圆满了。
问:什么是六度? 答:六度又称六波罗蜜,是大乘菩萨为了获致涅槃境地而修行的科目。波罗蜜是梵语,巴利语Prmita的音译,为到达彼岸之意,汉译为度。其意思是完成、达成理想。六波罗蜜多是指(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智慧。 按在六波罗蜜中,前五种波罗蜜可归于慈悲,第六波罗蜜则是般若智慧。这六波罗蜜与菩萨的关系极为密切,因为菩萨最重要的工作,是要破除自我意识,以臻于人己同一的精神境界。菩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行动方面自我牺牲和无私服务;在认识方面透彻无我、自我非实在之理。 这前一做法的基础即是慈悲,后一做法的基础即是智慧,两者合起来,即是六波罗蜜,又称六度,这是佛教导我们的六种生活的原则与规范。
问:什么叫布施? 答:布施,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尽心尽力为一切大众服务。用我们的财力、智慧,努力为人民、社会、众生服务,这就是布施波罗蜜。布施分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1)、财布施,主要布施钱财、衣服等物;财布施是来世得财富的果报,例如现实社会中有钱的人,都是前世有施财之因,而得今日有钱的结果。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